共同的信仰 不变的情怀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fanyuanh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出生于2016年8月15日,阴历7月13日。由于2017年闰月,所以第一个生日是2017年9月3日。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9月3日,是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儿子能在这么特殊的日子里出生、过生日,这种巧合,对于从事党史工作的我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牟平红色文化。随着对地方党史研究的深入,对于党的感情也愈发浓厚。我结婚于2014年。我感觉自己嫁入了一户好人家,因为这个家庭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
  我们家四世同堂。现年90岁高龄的姥姥身体硬朗,和众多的老人一样,爱回忆往事。抗战时期,当姥姥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开始从事为我党传递情报、站岗放哨等工作。抗战胜利后,胶东区组织召开英模大会,会上设立投手榴弹、埋地雷等比武环节,作为最小的选手,姥姥投射的三枚手榴弹均射中目标;姥姥埋设的地雷,不留痕迹、威力大。因而,荣获小模范英雄荣誉称号。还获得了8枚地雷作为奖励(后交到当地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姥姥一直在基层工作,虽然单位换了几个,但是对于工作的热情始终不变。在城关公社工作时,有一年降雨较多,河床暴涨。为了应对新一轮降雨,公社决定由机关干部带领百姓修筑堤坝。劳动了一上午后,很多工地的带队干部都觉得当天肯定能完成修筑任务,午饭后就放松警惕,坐下休息。而姥姥觉得,大雨说来就来,早一刻把堤坝修好,就能让老百姓早一刻安心。她鼓励大家,放弃午休,加紧筑堤。当日中午,公社领导巡查工地,看到姥姥这一组后,大加赞赏,当场立她为标杆,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当天,堤坝刚修好,就下起了大雨。在场的许多人都伸出大拇指,佩服姥姥的远见卓识。至今,姥姥还经常对我们说:“干工作就要想办法干好,不能拖拉,能早做好的一定要早做好,能当先进的一定不能拖后腿。”
  姥姥这辈人,为了工作经常抛家舍业。因此,她时常觉得愧对子女。但是她更认为,只要对党和人民有利,在必要时刻就该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做到无私奉献。
  姥姥在妇幼保健站工作的时候,有一年省里组织培训学习,原计划是一个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延长培训时间,春节也不让回家。一听到不能回家过年,同行的女学员们都开始想孩子,不少人私下抹鼻子掉眼泪儿。姥姥心里也想念孩子,她的女儿和儿子还被寄养在幼儿园,姥爷身体不好,不知道家人如何过春节,心里越想越急。后来,转念一想,组织上既然决定延长培訓时间,定是有原因的,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就安慰那些愁眉不展的人,鼓励大家,安心学习,力争早日学成。那年培训延长了2个多月,姥姥回家后,年幼的孩子哭着告诉姥姥:“过年那天,其他的小朋友都早早地被父母接回家了,幼儿园的阿姨给他们泡了两块饼干做晚餐。”两块饼干就是孩子的年夜饭!第一次听姥姥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到心酸。但是,姥姥说,谁让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是党员,就应该带头服从组织安排,对此,我无怨无悔。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还会这么做!
  我的婆婆中学毕业的时候,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加入了知识青年下乡的洪流。对于一个城里孩子而言,农村的生活是陌生的,也是艰苦的,每天锄草、播种、收割……马不停蹄地忙活,白皙的皮肤被晒黑了,细嫩的双手磨出了老茧。但是她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她们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下乡的日子里,物质生活相对贫乏,但是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现年60岁的婆婆回忆起那段岁月,脸上也总是挂着笑容。据婆婆讲,那个时候,传唱和抄录革命歌曲在知识分子间极为流行,几乎每人都有一个歌词本子。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唱革命歌曲。冬天的时候,北风夹杂着雪花从门缝、窗缝吹进屋内,劳动了一天的热血青年们,聚在一起,烤着火,唱革命歌曲,或合唱,或对唱,激情洋溢,好不热闹。一晚上下来,往往胸前被火烤得火热,背后还是被风吹得冰凉。即便如此,大家依然乐此不疲。因为,知青们在革命歌曲中,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家风是需要世代相传,才能形成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作为第三辈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传承这些优良基因。结婚那年,全市有两项重点工作,一是东部新区建设,一是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很荣幸,我对象和我分别参与了这两个“一号工程”。我对象“5+2”、“白+黑”,奔波于各大工地,施工建设的同时,参加土地征迁工作。有一天回到家,我发现他头上结了血痂,便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天黑了,钻在林子里测量,蹲时间长了,起来时头晕撞树上了。好在没事,就是擦破皮!在工地上工作,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夏天时经常会被蚊子叮得满身包,但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老公都是轻描淡写,让家人放心。就在他参加东部新区建设的时候,我被借调到市里,参与“胶东红色文化丛书”编纂和姜斌捐献革命史料整理布展工作。每天往市里跑,查阅资料、布置展览,忙得不亦乐乎。最终两人商定,延迟要孩子,先把工作做好。婚后,我们二人经常同时加班、同时忙。比如近期,他忙于创城,我忙于编纂《牟平年鉴》,但是我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未因此闹矛盾纠纷。
  儿子出生后,全家人极为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婆婆经常在孩子耳边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王二小》等歌曲。在儿子七个月的时候,90岁高龄的姥姥拉着他的小手,认真地说:“我要领着子程走上革命的道路。”作为母亲我也时常给孩子讲《雷神庙战斗》《大智大勇、一代英豪——杨子荣》等史实故事。虽然他还小,理解不了,不会表达,但是相信耳濡目染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对他的人生来说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没有刻意而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这就是家风。春风化雨,共同的信仰,不变的情怀,会在我们家里一直延续,传承下去,让我们这个家庭更加团结,更加幸福和睦!
  于玲燕,女,1985年10月生,牟平人,毕业于聊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工作于烟台市牟平区档案局。主要从事地方党史、史志编研工作。自2009年工作以来,参与完成了《牟平区志》《红色丰碑——牟平革命史简明读本》《牟平英模》《全国“双百”人物——杨子荣纪念文集》《牟平红色地标》《精彩牟平·2011》《精彩牟平·2012》等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在《烟台日报》上发表《反迫害争自由冲锋在黎明前夕——记“于子三”事件》《刘洪斌:华东一级人民英雄》《东海地委书记于克恭:投身革命生死无惧》等文章;采访抗美援朝老兵《奇袭白虎团》最先报道者——王程远,相关文章连载于《今日牟平》。
其他文献
近来刚刚拜读了明珠女士的中篇小说《魅影》,立刻被她细腻而朴实的小说叙事风格所吸引。应该说,反映婚姻十年之痒的小说及影视作品,当下是非常多的,作者们大肆铺张的叙事风格把主人公的生活写得虚虚实实,波澜壮阔,让人看得欲罢不能。作为同类作品的小说《魅影》,却舍弃夸张的情节设计,以其十足的生活底蕴、丰枯有度的人物刻画,更为逼真地再现了人到中年的婚姻危机,在同类作品中显得别具一格。而题目《魅影》更让人联想到生
期刊
尽管祖上没有传下来文字性的“家训”,但良好的“家风”却是一代代地影响着、传承着,潜移默化,渗透灵魂。老一辈们教育下一代的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成为一种定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又不时地赋予了它新的内容。  祖父对我们的“家风”教育是记忆犹新的。祖父出生的那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孙文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后的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没有安定过。这些祖父都经
期刊
你放浪形骸  而又纯真无邪  你尖锐又幽默  你悲愤所以超越  ——你就是王小波!  (一)  从春节后开始了对王小波的再次亲近。王小波是一个有自由主义精神的人,我这样的表述不够客观,应该说他有自由主义的思想特质,不能简单说他就是个自由主义者。从王小波的文字里,可以感受到他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大,例如福柯、马尔库塞、罗素。王小波对大众文化压损自由思想常抱批判态度,他启蒙大家追求思维的乐趣,活
期刊
窗外,小雨从清晨的滴答,悄悄地成了轻轻的飘洒。  打开电脑,从上次安静地写点东西到现在,已经半年过去了。  难得的懒觉睡到六点,醒来,窗外已经小雨淅沥沥,依然夜色沉盹,眯眼倾听小雨滴答滴答落下的声音,静谧而幸福。  起来熬好粥,给小家伙炸了他垂涎已久的鸡柳,香气弥漫中,去捏捏他的小鼻子,看着他让人暖的笑容,感觉原来不用急匆匆地去赶车就是一种幸福。  送走家人,站在窗前,听小雨敲打地面,敲打屋檐的声
期刊
赖文训自杀,被妻子救了下来,却又要和妻子离婚,让人很是费解,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叹息,有人嗤之以鼻。赖文训本人却是越来越行为怪异,让人费解了。  据说他的爷爷一度非常风光,在香港有自己的私人码头,有船运公司,主要做粮食贸易。只是千不该,万不该,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和日本人做生意,卖了大批的粮食给日本人。所以赖文训在说起他的爷爷的时候,不敢挺直了腰板引以为自豪,只得吞吞吐吐嘴里一半嘴外一半,说我爷爷当
期刊
【摘要】鉴于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知识输入和输出皆不足,脱离语境,误导学生,与大学英语不衔接等,本文提出了基于语境的词汇教学法,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三个角度探讨如何通过语境来教授词汇,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语境;词汇;教学法  一、前言  “没有语法则能传达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对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产生巨大
期刊
我的母亲去世已经七年多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常常让我梦里惊醒,有时梦醒是子夜,有时是黎明;至今,对母亲的回忆,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母亲最鲜活的记忆,就是母亲特别喜欢饲养鸭子。  我家乡的小村,毗邻黄海之滨的金山港。金山港虽然名字响亮,却是一个没有经过人工造凿、只能容纳木船出入的自然港湾;有大小五条河在村前汇流于港湾,水网密布,芦苇丛生,鱼虾成群,特别适合放养鸭子;所以,我们村家家户户养
期刊
家是什么?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旅途的驿站,家是温馨的乐园,更是亲人团聚、亲情交融、共享天伦之乐的伊甸园。家,承载着太多太重的生活行囊和家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为,中国人太在意家,太看重家,太爱自己的家了。  74岁的老妈——陈淑珍就是这样的人。  每天清晨,早起的老妈都要站在阳台上,看着50米开外的拥水公园,欣赏着公园里雨声、蛙声、蝉唱,以及鸟鸣,所有的声响,共同演绎着一首夏韵之歌。这首歌,音调曲
期刊
初秋里的鱼鸟河湿地,天为盖,地为庐,空旷的四野,空气清新得有些醉人:在它的近处,荷花盛开,绿草茵茵,远处河水如缎,静如处子,闪着一层层的绿波。湿地深处的芦苇争相举起了一支支骄傲成熟的蒲棒,在秋阳里摇曳多姿。高大的杉树粗壮笔直,开始抹上了古铜绿,让人特别的心旷神怡。天空明净无云,阳光明媚而温暖,鸟的歌声和昆虫的嘤嘤声,充满在空中。小河潺潺,荷叶浮动,芦苇浅笑,垂柳含羞,不远处还有阵阵轻缓的乐声……初
期刊
父亲今年93岁了,在这漫长人生之路上,他默默地庇护着我们,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尽享着父爱。有父亲的一路陪护,我们自豪而幸福。  说起父亲,我们有说不完的有关父亲的故事,他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普通而又高大,他又不同于天下的父亲,属于这一个。  父亲14岁扛活,扛到22岁参加解放军,打了四年解放战争,伤残了左胳臂,复员回家。他本来地道的文盲,到部队后识了三五百字,算半个文盲了。不认几个字的父亲少言寡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