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学在实验教学中生辉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针对化学实验教学,结合笔者多年物理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课堂
  一、 创设新颖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
  根据教学内容用实验故事或创设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等,诱发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有了想亲自探究实验现象的原因或规律的兴趣时,教师的课已成功了一半。如在《生活中常见的盐》中,以《三国演义》中哑泉和药泉的故事引入,立即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又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我先展示一瓶饮料向学生质疑:你怎能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学生顿时兴趣高涨,讨论设计方案并动手实验证明。接着我又发问:由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分析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如何用實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充入二氧化碳,一个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这时我又问:“为什么一些饮料商标上写碳酸饮料而不写二氧化碳饮料?”很自然激起又一轮探究高潮。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四个实验可以用一个装置完成,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不一会,可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方,观察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快而明显,证明性质更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更加实用。
  二、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实验活动情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教学中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效果更明显,说服力更强。例如:在做氢气的爆炸实验时,由于不知道塑料筒内氢气的多少和堵住的小孔是否漏气,导致实验没有100%成功。为此我对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用2升左右的食品袋,充入空气,插入导管后压出一半空气,用橡皮筋系紧口。通入氢气待食品袋完全膨胀抽出导管,用燃着的木条捅食品袋,随着“砰”的一声,袋子被炸得粉碎。此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
  三、 适当整合课本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如都是按书本“照方抓药”,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学生自学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大胆探究,设计实验完善方案;不仅使学生更易掌握化学知识,且能更有效的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如在学习《溶解度》一节时,我提出:为了探究NaCl在一定量水中最大溶解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你能对书本上的实验提出改进方案吗?学生经过讨论后,选出设计好的四人小组上台实验。其中增加对试管底部还有固体的饱和NaCl溶液加热,观察底部固体是否溶解,再冷却的变化。小小的改动不但使学生牢固掌握了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且直觉感受到:不同物质(如NaCl、KNO3)在一定量水中随温度变化,溶解最大量的变化趋势不同,对后面学习溶解度作下很好的铺垫。让学生的思维回归到知识点上,将该性质与趣味实验的猜想相结合,既拓展和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还可以改进实验材料。对实验所用药品及用量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的安全性更好,实验可视性更明晰。另外,对于有些实验的材料,由于受条件或季节的影响,无法得到合适的原料,从而影响实验的继续进行。例如:在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实验时,由于课程在二三月份时学习,正值冬季,没有什么鲜花可以做实验材料,我改用了一些干花瓣做原料,用酒精浸泡后,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受此启示,学生中有的将干紫草用酒精浸渍,紫草原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有的用杨梅汁,遇酸显红,遇碱显蓝。有的采来菜园的篱笆上干菜花,如丝瓜花浸泡汁,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碱性溶液中显黄色。进一步的探究,怎样长时间的保存和使用这些试剂呢,经过讨论,探索,终于得出了较好的办法:将有关汁液用滤纸浸渍,凉干制得试纸,使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应用得以延伸。
  四、 恰当开发家庭小实验,丰富学生实验情感
  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置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
  实验教学是最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教学中把有关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验室中进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
  例1:家庭小实验——制作无壳鸡蛋:将白醋倒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鸡蛋,通过观察蛋的沉浮,培养学生兴趣,并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例2: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用一个空的剪去底部的塑料瓶、带导管的单孔胶塞、洁净的膨松棉、纱布和活性炭即可制成。整个实验取材方便,制作简单。通过该活动,培育学生欣赏自我的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又如某些家庭小实验如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緒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教科书习题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演示实验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五、 让学生多做“想象实验”,扩大实验教学自主性
  某些实验,由于受农村中学条件的限制,只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进行推测想象的,乃至是学生利用现有智力能进行创造想象的,都可先由学生想象其结果,再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实验设计,启发学生画好实验装置图,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等,可使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CO2溶于水”的实验。
  又如:在讲授灭火的方法时,学生对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很容易理解,但对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同样可以灭火,总是持怀疑态度。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灭火原理,我们增加了一个降低温度灭火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向一个250 mL的烧杯中加入150 mL左右的水,然后在水中加入适量的NH4NO3,并不断搅拌,使水的温度急骤降低。接着将少量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并点燃;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烧杯冰冷的水面上,学生这时可以看到由于温度的降低而使火焰一下熄灭。为了使观察到的现象更全面,把小铁盒拿出来,重新点燃,残留在铁盒中的豆油在空气中则再次燃烧起来。至此学生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深信不疑,同时也加深了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总之,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阶层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实一体化作为一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及编程》教学作为主要案例,提出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及编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及编程》;教学质量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控加工技术在市场
摘要:幸福课堂是学习者心情愉悦地学习相关知识的课堂。学习者心情愉悦地学习相关知识,课堂效率自然也会节节攀升。因此,建构幸福课堂成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和构建和谐关系三个方面浅显论述高中数学幸福课堂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幸福课堂;建构策略  幸福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一节让学习者感到愉悦幸福的课堂。在幸福课堂中,学
摘 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其可能带给社会风险的思考,本文以苏教版“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课为例,采用主题式复习教学模式,以“酸雨”作为研究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风险认知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按照风险认知、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的线索,使学生体会使用化学物质可能带来的风险,培养其科学风险意识和风险决策能力。  关键词:风险认知;决策能力;酸雨;课例研究  一、 设计思想  “决策能力”
摘 要:体育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院位于甘孜藏区,由于地理因素影响,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机会少,所以学校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活动开展显得十分重要,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学院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所制定的相关政策、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相关活动的参与度以及专项培养效果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学院相关活动开展力度不够、个人专项能
摘 要: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都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实践、探索,但仍让我们觉得收效甚微。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多是因为学生预习不到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举步维艰。而从多方实践证明:从字词、句段及整体把握、质疑问题、拓展延伸入手,指导学生预习,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预习;自习能力;
摘 要: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载体。在新时期,构建国防教育体系是发挥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对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实务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及落实高校育人核心要求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我国国防教育的现状、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原因和意义,论述了构建高校国防教育体系从而发挥其实践育人功能的研究。  关键词:国防教育;实践;高校育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
摘 要:伴随着对教材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理念学习的增多,试图尝试一种能够真正在帮助学生达成知识掌握基础上的情感体验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收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激发兴趣;情感;分析  一、 导入——一节课情感的奠基  导入是完整的一节课的第一步,有效的、合理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先导,本课使用奥运会主题曲《传递圣火》配以圣火采集和传递的图片
摘要:长篇小说《无定河》从宏观历史视野叙述中国土地革命在乡村形成的燎原之势,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序列,融合陕北方言俚语的书面语言质朴、生动,细致入微的勾勒了陕北土地的景物风貌、民俗生活,呈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关键词:《无定河》;革命叙事;民俗;诗意书写  延泽民的小说创作秉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真实再现陕北土地革命的历史洪流,弥补了主流革命叙事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无定河
摘要:新課程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到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思维的主角,是我们数学老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不善于创新和实践的老师是无法引导学生走向创新和实践的。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并立足于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从课堂、教材、作业等方面做出了如下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师生;创新;实践;研究策略;实施建议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组织者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者,他们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着指引作用。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应该做到:教育学生要将心比心,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从而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的目的;对待学生要宽容,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