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插上情境的翅膀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n_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在语文教学当中,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感觉的通感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在朗读课文时,如果恰当地配以灵妙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净化其心灵,提高其审美能力。如读散文《春》时,选配《春之声》,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读《周庄水韵》时,可配《春江花月夜》,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读《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配上《梁祝》,这样气氛便可和谐统一;读《最后一课》时配《长城谣》,其乐曲悲壮苍凉,而且感情基调、思想内容与文章完全融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古诗文朗读中,读《三峡》时可配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体味其雄伟壮观和凶险秀丽;读《出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用舒缓深沉的古代送别曲《阳关三叠》,渲染真诚依恋的饯别气氛;读《水词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选用古色古香、婉转悠长、令人遐想的《关山月》,或者直接配《明月几时有》;读《石壕吏》可选《铁蹄下的歌女》,增强诗的凄切感。
  由此看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巧妙合理地选用音乐,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想象,开发其智力。所以,音乐的巧妙选取、合理使用会成为老师对课堂调控和驾驭的一种最佳选择,也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二、理解一品味文本,深入情境,领会感情。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磨破嘴皮,学生们也会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而且,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一篇表现父爱的文章《小抄写员》,通过回忆文章小主人公叙利奥的遭遇,使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又纷纷起来述说父亲对自己的好来,这样让学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从而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化——丰富想象,再现情境,升华感情。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可以澈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变色龙》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警官奥楚蔑洛夫从广场走过的样子。处理狗咬人事件穿脱大衣的动作,我请一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要认真地去研究,对人物的性格仔细地去揣摩。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核舟记》一文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的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活动时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找到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再如小说《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也有很好的表演素材。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快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广大教师应各显神通,让语文课插上情境的翅膀飞翔。
其他文献
心灵的港湾  杨 湄    在我内心深处,有个风平浪静的港湾,一直是我遮风避雨、孜孜求学、健康成长的依靠,她就是我的母亲。  我咿呀学语时,家住红钢城,母亲是武钢冷轧厂工程师,工作非常忙。每天清晨,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忙这忙那。因为当时我父亲远在深圳,母亲就一肩挑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每当我从幼儿园捧着奖状回到家里,母亲抱着我开心地笑个不停,我家就成了邻居们羡慕的对象。  我上小学,母亲更是一个人忙
古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评定有三个标准:“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三者为其一,便是不朽。这也是众多的才子名将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发生冲突时,是活着还是死去这一难住了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常常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由于不朽概念的存在,就使得人们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无法用勇敢和懦弱来衡量,人们通常把在危难面前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人,称为英雄。我们感叹那“粉身碎骨浑不怕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鲁迅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有一生意人说:如果对方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条……总之,盯着对方的瞳
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
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课堂,而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又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实施新课程后,近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本人有幸观看到浙江省两位优秀语文教师授课《杨修之死》的精彩课堂:  浙江温州的杨聪老师教授此课时紧紧抓住一个“才”字,让学生从“字缝”里读出“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再围绕“恃才放旷”与“数”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历数杨修恃才放旷的事件,并根据重点词语分析理由,加深学生对杨
话题作文以其话题范围广,有话可说的特点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切入点,但有时又因为这个特点,使学生在写作中不知如何把握话题作文的材料和中心,思路打不开,思路肤浅,思路老套等现象屡见不鲜。为此,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话题作文的构思技巧。  一、关注话题的提示语。提示语是一个重要内容,往往包含了出题者的意图,要想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一定要认真阅读、领会。如写“风”这个话题作文,它的提示语是:风,按季节
人们常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这无疑突出了作文的重要。一份语文高考试题,60分的作文分值,的确让师生们不敢小觑。为此,各种类型的作文讲座和各种版本的作文秘籍层出不穷,仿佛有了这些高人指点,学生就能妙笔生花了。虽然学生在学业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捷径在情理之中,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花招”,而是长期积累修炼的“内功”。我们无法给学生充足的作文训练时间,可我们完全可
“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感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新课标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细节就会发现,学生在写作时,思绪一般都会进入自己熟悉的生活,把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记录下来,形成美文。学生作文就是心灵的写照,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当然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初步认识。  教师,是教学情景的预设者,作文教学可以采取贴近学生心灵的一系列预设,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一直都认为,只有路经生活坎坷的,才能写出那样悲伤,隽永而又优美的文章。归有光一生遭遇忧伤,八岁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二十九岁丧妻,四十三岁丧子,人生旅途颇为坎坷艰辛,尝尽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他这一生中,不停地在时光中挣扎,不停地在对生命进行感叹和扣问。终于发现,世间最痛苦的事,不是疾病不是贫穷,而是身边所有的人都离开了,独剩自己活在在空阔辽远的天地间,孤单而又绝望。  让我们拨开时光的雾霭,循着归有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抓住教学的切入点,并在“课程性質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有明确的提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