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教学切入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抓住教学的切入点,并在“课程性質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有明确的提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见“语文课标”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应从“语文素养”这一点切入。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也就是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化的知识不断积累,并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经历总结出规律变成自己的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最后变成行为的能力。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使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再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语文素养”概括:学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能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和思维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具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基本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目标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也就说我们每一人都能接受,都能理解,并为此热爱自已祖国的语言。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也就是说这一课程使我们的国民的文化水平整体的提高和发展,使大众理解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2.注重连贯统整。语文课程的功能或任务是多重的。过去概括语文课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语感”、“运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种术语,但没有一个能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统摄起来,原因就是它们从外部将课程的内在连贯和统整分离开来。任何割裂都是对课程内在连贯的损害。此次语文课标设计思路之一,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这需要有一个概念能将语文课程的内在连贯统整概括起来。“语文素养”恰好满足了语文课程发展的这种要求。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实(主要是语言文化的,如词汇的音形义、作家与作品等)、基本理论(概念、原理、法则,如语法、修辞、篇章)、基本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品质)、基本运用(如语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而能反映语文课程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如果我们老师能明白这一切道理,我相信学生在中学学习中一定能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要求。
  
  吴海燕,教师,现居江西宜黄。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作文困难生之所以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其很大程度就在于他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常常是视而不见。因此,要让这些作文困难生想写、乐写,教师首先做的是要打开他们心里的“结”,要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那么生活中的故事能否会自动地跑入学生的头脑中去呢?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要提高这些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引领学生学会观察。而多媒体在显示中具有定格、
心灵的港湾  杨 湄    在我内心深处,有个风平浪静的港湾,一直是我遮风避雨、孜孜求学、健康成长的依靠,她就是我的母亲。  我咿呀学语时,家住红钢城,母亲是武钢冷轧厂工程师,工作非常忙。每天清晨,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忙这忙那。因为当时我父亲远在深圳,母亲就一肩挑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每当我从幼儿园捧着奖状回到家里,母亲抱着我开心地笑个不停,我家就成了邻居们羡慕的对象。  我上小学,母亲更是一个人忙
古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评定有三个标准:“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三者为其一,便是不朽。这也是众多的才子名将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发生冲突时,是活着还是死去这一难住了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常常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由于不朽概念的存在,就使得人们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无法用勇敢和懦弱来衡量,人们通常把在危难面前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人,称为英雄。我们感叹那“粉身碎骨浑不怕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鲁迅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有一生意人说:如果对方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条……总之,盯着对方的瞳
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
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课堂,而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又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实施新课程后,近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本人有幸观看到浙江省两位优秀语文教师授课《杨修之死》的精彩课堂:  浙江温州的杨聪老师教授此课时紧紧抓住一个“才”字,让学生从“字缝”里读出“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再围绕“恃才放旷”与“数”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历数杨修恃才放旷的事件,并根据重点词语分析理由,加深学生对杨
话题作文以其话题范围广,有话可说的特点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切入点,但有时又因为这个特点,使学生在写作中不知如何把握话题作文的材料和中心,思路打不开,思路肤浅,思路老套等现象屡见不鲜。为此,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话题作文的构思技巧。  一、关注话题的提示语。提示语是一个重要内容,往往包含了出题者的意图,要想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一定要认真阅读、领会。如写“风”这个话题作文,它的提示语是:风,按季节
人们常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这无疑突出了作文的重要。一份语文高考试题,60分的作文分值,的确让师生们不敢小觑。为此,各种类型的作文讲座和各种版本的作文秘籍层出不穷,仿佛有了这些高人指点,学生就能妙笔生花了。虽然学生在学业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捷径在情理之中,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花招”,而是长期积累修炼的“内功”。我们无法给学生充足的作文训练时间,可我们完全可
“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感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新课标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细节就会发现,学生在写作时,思绪一般都会进入自己熟悉的生活,把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记录下来,形成美文。学生作文就是心灵的写照,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当然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初步认识。  教师,是教学情景的预设者,作文教学可以采取贴近学生心灵的一系列预设,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一直都认为,只有路经生活坎坷的,才能写出那样悲伤,隽永而又优美的文章。归有光一生遭遇忧伤,八岁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二十九岁丧妻,四十三岁丧子,人生旅途颇为坎坷艰辛,尝尽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他这一生中,不停地在时光中挣扎,不停地在对生命进行感叹和扣问。终于发现,世间最痛苦的事,不是疾病不是贫穷,而是身边所有的人都离开了,独剩自己活在在空阔辽远的天地间,孤单而又绝望。  让我们拨开时光的雾霭,循着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