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也应保质量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22766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去年第九期“短讯”栏中署名“城”的短文,在介绍美国新闻大亨S·I·纽豪斯的传记《报业人生》时说:“纽豪斯生前是美国……麻省《新闻》、密苏里州的《环球——民主》等数十种报纸……的拥有者”,“他有七十年的办报纸、收买报纸的经验”。
  这段文字至少有三处与事实有出入。
  一、纽豪斯拥有的并非“麻省《新闻》”。纽豪斯曾拥有至少七、八家名为《新闻》的报纸,其中在马萨诸塞州的亨茨维尔(Huntsville)和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同时有两家报纸名为《新闻》,完整的名称应该是《亨茨维尔新闻报》和《斯普林菲尔德新闻》(见商务版《世界报刊、通讯社、电台译名手册》)。“麻省《新闻》”,究竟指哪家报纸?
  二、所谓“密苏里州的《环球——民主》”也与事实有出入。原文GlobeDemocrat中之Democrat并无“民主”之意。在英语它是指人的名词,意为“民主人士”、“民主党人”或“民主主义者”。况且准确地说这家报纸不能说是密苏里州的,而是圣路易斯市的。正如《波士顿环球报》不能说是马萨诸塞州《环球报》或麻省《环球报》,正确名称应为《圣路易斯环球民主党人报》(见新华版《美国新闻史》)。
  三、根据原著Newspaperman,纽豪斯不可能“有七十年的办报纸、收买报纸的经验”。只活了八十四岁的纽豪斯倘能有七十年的上述经验,则他最晚也应是十四岁就办报了。而传记表明他十六岁时才正式开始与报纸打交道。
其他文献
匡亚明先生所著《孔子评传》肯定孔子使“仁”“升华为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神的人本哲学”(页128,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作者以此来规定孔子的仁学,其褒扬之情油然可见!但作为一个读者一阵振奋之后,不禁有些疑惑:孔学有缘于“人本”么?匡先生认为,孔子和费尔巴哈这两者在并非“类比”、“牵强附会”的参较下,竟有“许多相同之处”(页184)!——这可能吗?  匡先生取西周封建说,这虽然比采取奴隶制说预先奠定了一个
美国哲学家路德·宾克莱说:“……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家当中,他(指萨特)大概是被人们引述的最多而又被人们了解的最少的人。”这也许是因为很多人知道作为社会活动家、小说家、戏剧家的萨特,读过他的小说或剧本,却很可能没有读过他的晦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著作。然而,萨特首先是一位哲学家。撇开他的哲学,恐难全面、准确地认识萨特,而欲了解他的哲学,《存在与虚无》则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的书。  《存在与虚无》
朱湘和济慈一样,在本国诗歌史上应是一位有生命力有文名的诗人。他们在诗艺上的造诣能够并驾齐驱么?鲁迅的称誉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么?我不知道。  朱湘终其一生,主要从事诗的事业。他写新诗,翻译诗,评论诗,乃至他短暂而美丽的一生,也被诗化了。  不知为什么,我就是爱读这样的诗,——人格和文章没有可悲地分裂的诗!朱湘的为人与为文,正合了那句老话:“文如其人”。我自己对朱湘的短诗有偏好,爱屋及乌,也对“关于朱湘
在美国,关于美国文学的评论书籍五花八门,不胜枚举,但是全面系统地介绍美国文学历史的作品却不多。比较著名而有权威性的只有两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版的多卷集《剑桥美国文学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斯必勒主编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文学史》。尤其是后一本,自一九四七年初版以来,修订过三次,在学术界影响极大,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系师生和美国文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负责主编这本文学史的著名学者斯必勒和索
随着房龙《宽容》一书的翻译出版,读书界出现了一股“宽容热”。尤其是党中央提出在学术文化界要形成一个宽松的环境的思想,更激起了人们的热情。我读了《读书》《世界经济导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论宽容的文章,很受启发,但也觉得言犹未尽,对有些观点还不敢苟同。  “宽松”和“宽容”“宽松”和“宽容”这两个概念似无多大区别。但是既然“宽松”是党中央提出的方针,而“宽容”则是资产阶级学者著书立论的,于是就有人试图对二
周扬同志从三十年代初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来的文学活动中,写了很多有着广泛影响的论著,也写了不少序跋,把这些别具风格的序跋编选出版,实在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周扬的序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极富感情色彩。也就是他自己说的“科学研究也不能没有感情,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研究需要有感情,时代的感情,革命的感情。”因而,他的有些序跋可谓是充满真挚、深沉感情的优美散文。如四十年代初在延安写的《生活与美学》的译后记
天下事无论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显示出往往和原来所见完全相反的意义;而且正是在新的意义上,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教训,只因为辩证法是需要时间才能发挥令人信服的威力的。一九六六年六月一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笔者忘形无状,第二天写了一篇读者来信,打算给编辑部寄去。亏得老伴是个惊弓之鸟,没看完就大骂笔者“活得不耐烦”,边骂边把原稿没收了。……匆匆二十年,俯仰沉浮,早已淡忘这件事。不
姚孝遂撰之《许慎与》(中华书局出版,一九八三年七月第一版),该书第2页第二行《许君年考表》,“考表”二字颠倒,应为“表考”。又第十行“俞燮”二字,“俞”字下漏一“正”字。第3页第十七行及第5页第二十行,及第22页第五行,“杨雄”“杨”字应为“扬”字。又第5页第二十二行“繇”,“”字应为“锺”字。第九页第六行“藻”、“祈”字应为“祁”字,又第十三行“姚田”,“”字应为“文”字。又第十七行《汲阁说文订
《未必佳集》里多佳作。我喜欢读这路文章。又像是许久没有读到了,拿起来本想先随便翻翻,等到手头的“活”告个段落再细读,不料这随便翻翻是从头翻到尾才放下手来。  放下手来心里还痒痒的,想去翻翻先前读过的归有光、朱自清、还有外国的索洛延……这一牵扯不得了,勾起来一条线,这线细却是很长,清楚却又飘荡,那一头在蓝天白云,那里,是有一个风筝的。  这条线其实在我心里。那与三叶的文章有多少关系呢?马上还只能肯定
读陈幼石著《韩柳欧苏古文论》,一股新鲜感扑面而来。这种新鲜感不仅表现在作者提出的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更表现在这些见解后面的不同文学风气的背景,这种文学风气对我们大多数读者来说是新异的,也许对研治古典文学的人来说更其如此。作者的脚注和《后记》透露了他所接受的文学传统和所接触的文学空气,以此为契机,又使我们对作者的见解加深了理解。不同的文学风气,产生了不同的文学观念,带来了不同的文学见解。换句话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