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文课堂的亮点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ie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适当地、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这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还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独立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形成,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使其不断深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注重学生阅读,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呢?
  一、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指导上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了,就说明课文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时,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导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声情并茂,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这就是亮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感兴趣的课文内容读起,读后还要谈谈感受。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先是找自己喜欢的内容读,这就是学生个性的表现。
  例如,在教学《桥之美》一课时,一位老师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极其优美的文章,作者吴冠中通过他画家的视角,对“桥之美”进行了一番审视与追寻。刚上课时,该教师利用各种桥的幻灯片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这位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用武之地”。只见这位老师的布置刚刚结束,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有的读描写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段落,有的读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段落,有的读水天间的长桥段落,学生个个读得起劲,读书声响彻教室。看得出,这样的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亮点应该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领悟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领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朗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味、领悟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这种返璞归真的学习,这样简简单单的学习,不正是语文课堂所要追求的亮点吗?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不束缚学生阅读后的感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关键词句的品味、领悟,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那光辉的彼岸。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否定或草率应付,就会损伤学生阅读的热情,压制学生的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只有正确对待,才能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
  三、亮点还应在读写迁移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依据阅读材料,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仿写句子。比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这样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从网上找一些与安塞腰鼓相关的图片,当老师展示图片给同学们看时,大家都被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了,并能说出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话语,乘机把这些句子记录下来,那么这就是最初的仿写句子。
  2.仿写段落。随着积累的增加,在仿写句子的基础上,我们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
  3.仿写思路。阅读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
  4.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5.改变文体。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把它们改编为其他的文体,让学生加以丰富的想象,说明文可以改为童话故事,诗歌也可以成为小故事。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针对语文这一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巧用多媒体,能够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有趣、更有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
期刊
合作学习为基础的互助式课堂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由于诸多原因,在互助式课堂学习中还存在着不少不和谐的因素,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文试着从互助式学习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互助式学习的现状  大量的课堂观察与访谈调查,我们发现,广大教师在采用互助式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在操作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
期刊
“开头点题定位”、“中间承上详写”、“结尾深化照应”是简妙作文的基本方法。在实验中,我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容易掌握,但对“中间”如何“详写”就犯难了。如何指导学生克服这点困难呢?笔者有以下几招。  第一,要布局好“承上详写”这部分的结构  纵观这几年中考满分作文“中间承上详写”都有这样的结构特点:  1、“标题式”构思  这种构思是在行文中运用小标题,将文章的内容分为几大板块,条理清晰,
期刊
一、定位  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习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意的生命启迪。  二、切入  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师
期刊
小高是初二十一班的一名学困生。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好像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品质也相应落后一些。  小高进我们班级时,成绩倒数,相应的一大堆问题也随之而来。同学们向我反映:小高经常欺负小乔。  说起小乔,我也很无奈:他个头高大,可思维却比别人慢好几拍。如果一个男孩子想捉弄某个女生,就教唆小乔去抱人家。小乔果真听话,并且说着非常低俗的话:我是大帅哥,我爱大美女。这让班级女生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因
期刊
有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早自习,我到班上布置好任务,同学们就开始背书了。一般是组长检查其他学生,我来检查组长。一个早自习检查15名组长,我觉得很轻松。趁着组长还没来的空当,我环视整个教室,才发现教室后角落有四个男生凑在一起,看他们诡秘的样子,肯定不是在背书。我当即走到后边,要求原本单座的一个男生回原位。这时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只见他大声说“我就是要说,就说咋的。”还边说边把桌子大动作的拉回原位。面对
期刊
目前,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以传播书本知识为中心,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知识、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教师依据教参等有关资料,精备细讲,然后让学生一一地去认识、记住,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样一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被简化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这是笔者多年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学生的实践能力指运用现有知识去探求未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运用从而提高
期刊
今天听了一节课,课题是《童趣》,感触很深。上课一开始,老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因为课文不是特别的长,学生又是新接触文言文,所以同学们读的兴致盎然,朗朗书声回荡在教室里,让听课的老师也感染了情趣。老师让学生先自由的读,接着指名朗读,纠正错误后又齐读,又自由的朗读,四五遍读下来,学生们读的差不多了,老师就开始对照课文的注释一字一句的翻译课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到有的学生刚刚还高高抬起的头慢慢的低下去
期刊
近年来,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还呈现出上升趋势。而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阅读方法落后,他们不愿意阅读,更别说认真作好课外阅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作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一、让量化敲开课外阅读的门  (1)增加课外阅读的量  中学生课外阅读要有质的飞跃,没有量的积聚是不行的。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课外
期刊
文言文在九年义务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课程标准虽只要求让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尤其是十一二岁的初一学生,读懂它实在不容易。这就要求教者必须想方设法领其入门。  方法一:以“读”导趣  初一学生没有文言语感,识字量不足,对许多文言文中的文字甚感生疏,且无停顿、断句等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常识。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文言文其难度可想而知。  要让其学好文言文,良方之一就是“读”字为先,古人不是亦有“书读百遍,其义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