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激童趣 亲近经典乐阅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几乎都在国家层面,从时代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美国的“阅读优先运动”,芬兰的“学生阅读工程建设”以及日本“儿童阅读日”等。同样,我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学者,都为此不懈努力。如朱永新教授倡导的“书香校园”构建等。但小学低段儿童还处于思维发展和阅读能力建构的起步阶段,缺乏自身独立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的能力。因此,对这个特殊群体,除了施以系统、严谨的课内阅读教学外,我们应当积极联结生活,引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引入生活清泉,消减阅读距离感
  经典文学作品反映作者对生活的追问和思考,寄托作者超越现实生活的思想情感。我们只有怀着生活之心细细品味、慢慢斟酌,从生活出发寻求与作者沟通交流的契合点,才能读懂经典,发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趣,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小学低段儿童基本上还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直观感性的生活表象是学生认识世界、熟悉生活的基本载体。阅读不仅作为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且还是读者特有的一种审美体验活动。小学低段儿童如果没有从生活本源出发,确实难以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超越生活的思想认知。因此,要在小学低段儿童中开展“亲近经典,培养阅读”的活动,语文教师必须引入生活这一汪甘甜的清泉,将经典作品或情节生活化,将抽象的人物形象具体化,让儿童觉得阅读经典就如生活般美丽、自然。例如,为了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寓言中的故事展现出鲜活的生活背景,缩小寓言故事与小学低段儿童的生活差距。在引导学生阅读完“狼来了”这一则故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谈谈“阅读完这则故事,你学到了什么”,也可以请学生讲讲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类似事件,以此巩固寓言故事中所蕴藏的生活哲理。
  二、巧设问题悬念,提高阅读兴趣度
  对儿童来说,感兴趣或者好玩的东西,他们便爱不释手;而对不喜欢或缺乏兴趣的事情,他们往往会无条件地排斥和厌恶。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儿童花费一定量的时间来完成。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往往比较短暂,加上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又比较抽象难懂,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低段儿童如果没有得到外界的持续刺激,很难真正实现“亲近经典”,达到培养阅读兴趣的目的。问题是指引人类不断前行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经典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设计出一个个能够诱发起学生阅读动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阅读、不断探索,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格林童话》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假如狐狸和猫同时遇上猎狗,你们猜猜谁最后不会被猎狗咬住呢?”这样,为学生制造了认知冲突,诱发他们阅读“狐狸与猫”故事的需要和动机。在引导学生阅读“灰姑娘”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孩子们,我们今天要阅读的作品是‘灰姑娘’,但老师不明白:为什么故事中的小女孩会被叫做‘灰姑娘’呢?而且灰姑娘的家人那么坏,她又为什么会变得那么漂亮,而且还与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陷入迷惑状态,急切地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便顺水推舟,拉上学生一把,共同进入“灰姑娘”这一故事的阅读之中。
  三、妙用声音图片,深化阅读体验情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不仅能够将平淡无奇的教学内容转换为视听结合的内容,而且能够获取前所未有的教学信息,加强教育教学之间的经验交流沟通。因此,经典文学作品很多也得益于此,在网络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存在空间,电子版文本格式、各种宣传片、人物形象图、经典解析等都是其在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小学低段儿童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好玩、好奇、活泼的天性仍未褪去。如果单纯地以书本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会由于枯燥和无趣使他们无法提起兴趣;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传输有关经典的有趣图片、小品表演视频以及动画宣传片等,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捧起书本,渴望进一步了解其详细的内容。
  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网络上丰富的素材,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图片,符合文本内容的剧情,孙悟空独特的声音等,让学生或观赏,或猜测,真正地走入文本;也可以根据文中的一定情节,请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在观、听、读和演中体验经典的美。
  总之,经典所蕴含的特有的文学艺术美,所具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画面,正符合小学低段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让小学低段儿童亲近经典,就是为给他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幸福体验的“游乐场”。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还必须依靠生活情境这个媒介,需要教师将经典内容生活化;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去探究的问题,以诱发学生阅读实践的动机,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亲近经典,走进经典。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本设计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份账单自读自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把读、说、写结合起来,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积累并运用文中的四字词语。  2.研读两份账单,通过读、说、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0>60”。质疑:谁会读这一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鉴于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  那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经验并利用学生的经验,为课堂的教与学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呢?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面对不同文本时
目前,作文教学遭遇边缘化危机,考试作文、模式作文、网络作文等一直占据主流的位置。应试教育的影子始终没有隐退,表现在习作教学中,就是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习作成绩,强行剥离小学习作,一味按照成人的意愿、喜好、要求和方式进行训练,致使小学生习作时出现无话可写、“用我手写别人的话”、“儿童八股文”等现象。这使我们的习作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是坚持应试的习作教学,追求成绩,无视孩子的天性,还是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
《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在《第一次抱母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对作文感兴趣。兴趣需要用心培养,培养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确定好内容。我有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试行了两轮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所教学生已有二十多篇习作在多种刊物发表。我对写作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即化繁为简,合理运用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抓住时机合理地模仿、迁移、创新,使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读说结合,模仿——铺好写作的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有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果学生的
苏教版国标本《掌声》一课,有着丰富的表达资源,情感浓厚,以主人公小英的感情从自卑到感激到最终鼓起生活的勇气的变化为主线贯穿文本。而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随着小英的情感变化,学生也必然生出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深刻地领悟到“掌声”的内涵。此时,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以此来反馈学生对“掌声”的领悟情况。 笔者以为,在文本研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借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论何种体裁的课文,都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说明文语用目标的实现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初读课文,感知表达方法;细读课文,品味运用语言;总结文本,学习语言运用。  [关键词]说明文 课堂教学 语用目标 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74  《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面对新课程,我们应如何在阅读课堂中彰显阅读指导的活性呢?下面我以《第一朵杏花》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教学过程]  一、名言激趣,确立目标  1.背名言。  2.补充名言,引导质疑。  师:大家知道的名言真多,今天我再送大家一句名言: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
最近,我应邀参加市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本课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笔者从关注阅读教学的对话主体这一角度入手,研究课文。初次备课,研读教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基于此,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自主朗读、推敲语言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理解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  这一次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