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迁移、创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对作文感兴趣。兴趣需要用心培养,培养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确定好内容。我有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试行了两轮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所教学生已有二十多篇习作在多种刊物发表。我对写作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即化繁为简,合理运用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抓住时机合理地模仿、迁移、创新,使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读说结合,模仿——铺好写作的基石
  写作的基础是能说完整通顺的句子,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仿说。仿说的前提是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与说结合起来,内化模仿。如我在教学小学一年级下册《雨点》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雨点落进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再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池塘、小溪、江河、海洋有什么特征,从而使学生明白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动态效果,并想象小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欢快模样。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春天的小雨点落到其他地方,会有哪些变化呢?”调皮的小学生对春雨还是比较喜欢的,现实生活中见得也比较多,他们一下子就想到了青草、花朵、操场、小朋友的脸蛋等地方。文本的句式并不繁琐,学生模仿文本的句式说道:“雨点落到草地里,在青草上滑滑梯;雨点落到花丛里,在花朵上跳舞;雨点落到操场上,在操场上睡觉;雨点落到小朋友的脸蛋上,在小脸上挠痒痒。”学生在快乐中朗读,在快乐中模仿,为习作铺好了基石。教师要通过读说结合的练习,引导学生用文本规范的句式先读后说,学会规范地表达,这种模仿练习做多了,以后的写作也就不难了。
  二、研讨范文,迁移——插上想象的翅膀
  语文教材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入手,把课文当做言语的范例,做到“我心入文,文入我心”。文入我心了,想象也就插上了翅膀,优美的段落也就能入心入口了。
  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练习四中的《幸福》这首小诗时,首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再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形式上,我允许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或大声诵读、默读、配乐朗读,或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读、表演读。在读中理解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迁移,学生的思绪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蜜蜂,说:“蜜蜂的幸福,在于每天辛勤地采花蜜、酿花蜜,它们自由自在地在花丛中飞舞。”另一个学生想到了小鸟,说:“小鸟的幸福,在于用欢快的歌声呼唤春天的到来,它唤醒花草,唤醒树木,唤醒沉睡的大地妈妈,给自然增添生机。”听到学生都是千篇一律地迁移出小动物的幸福,教师要及时点拨,要求他们进行变式表达,在迁移中求异,适时提出问题:“除了小动物,你还能想象出别的物种的幸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求异心理的驱动下,孩子们的思绪被激活了,所想到的事物五花八门,他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太阳的幸福,在于用明媚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温暖人间。在它的照耀下,花儿绽开了笑脸,树叶郁郁葱葱,孩子们健康幸福地成长。”有的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自豪地说:“红领巾的幸福,在于飘在少先队员的胸前,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记住入队时的誓言,每天勤奋学习,将来为国效力。”……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篇以《幸福》为题的习作就这样轻松地完成了。教师要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白“文无定格”的道理,激励学生大胆想象,让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迁移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不会千人一面。
  三、观察体验,创新——张扬个性的舞台
  模仿和迁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习作的章法,悟出写作的方法,从范文中学会选材、立意、构思、锤炼句段,将范文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方法,从而学会独立习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利用已有的能力和方法张扬个性,写出有真情、有个性、有创意的习作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只有实践才能得到真知,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表达时才能信手拈来,妙笔生花。教师要让学生用眼去识别,用耳去倾听,用手去操作,调动多种感官用心感受,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写出自己真实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如在进行以小动物为题材的练笔时,教师可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除了让学生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等特点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并尝试着与小动物相处,了解小动物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它们与人之间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一个星期后,一篇篇有个性的习作就诞生了,有《谢谢你给了我快乐》《小客人》《小淘气》《可爱的嘟嘟》《蝙蝠风波》《蚂蚁军团》《蜈蚣和蚂蚁》等。这些习作语句通顺、构思巧妙、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学生们的表达升华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的境界。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习作教学,贯之以行动才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习作之间相似板块的链接,在归一中落实材料;强化同一习作不同话题价值,凸显不同侧面下的训练价值;关注纵横联系,以联系的眼光关注习作的训练重点。  [关键词]习作教学 素材 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7  三年级作为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阶段,对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语文老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是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笔者一直探索的课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一些体会。  一、破题引导,深入理解  在很多课文中,题目就是点睛之笔。抓住题眼,进行破题引导,这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言的点灯人,智慧的启迪者。“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学生精神的故乡,语言的背后跳动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站立的是一种本民族的母语文化与民族精神。阅读的过程,是点亮的过程——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点亮,已有知识的点亮,已有认知的点亮。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直觉内省和体验感悟,要点亮语言,重赋语言以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色彩。  一、读你的感觉像春天——灿烂的语言在体验中点亮  体验作为一种能力
预习,对每一节课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以往我们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太格式化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认为预习就是走马观花,粗略将课文看一遍就算是预习;有的学生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标好课文的段落,画好新字生词,就完事……其结果呢,教师随意出示的生字不认识,句子读不通,对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不难看出,作文只有做到文由心生,才能以情感人。如何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习作教学联系起来?  一、活动引领,积累素材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学生的习作也应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活动,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诗歌的教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对古诗词的吟诵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有益元素,还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歌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并且有效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融入祖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从内心培养起对文学的强烈兴趣和爱好。为了保证古诗歌教学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小学语文教育者要及时了解新时代对古诗歌的教学规定,结合古诗歌的特点,深入探索
设计理念  本设计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份账单自读自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把读、说、写结合起来,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积累并运用文中的四字词语。  2.研读两份账单,通过读、说、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0>60”。质疑:谁会读这一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鉴于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  那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经验并利用学生的经验,为课堂的教与学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呢?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面对不同文本时
目前,作文教学遭遇边缘化危机,考试作文、模式作文、网络作文等一直占据主流的位置。应试教育的影子始终没有隐退,表现在习作教学中,就是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习作成绩,强行剥离小学习作,一味按照成人的意愿、喜好、要求和方式进行训练,致使小学生习作时出现无话可写、“用我手写别人的话”、“儿童八股文”等现象。这使我们的习作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是坚持应试的习作教学,追求成绩,无视孩子的天性,还是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
《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在《第一次抱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