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研究性学习 走向工作智慧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ing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亚芹凌云(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一、智慧与工作智慧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这里的方法,其实就是智慧的一种现实形态。智慧,本是梵文,读音“般若”,汉语译为“智慧”,现在对智慧的解释是对事物认识、辨识、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指才智、智谋。是一个人借助经验和思考而获得的能力。智慧,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古圣先哲苏格拉底就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取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强调从“自我认识中,探索寻求永恒的真理,寻找最高之善—智慧”。在科学技术尚未解放人类劳动之前,发展智慧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特权享受,而在以职业生活及其相关的活动为主要生活内容的现代社会,人的智慧则体现于激发、创造于个体的工作世界中。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职业关系,总体而言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职业活动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构建社会关系。从这一意义上分析,工作智慧即创造某一成就的行动的能力,是智慧的重要内容和构成要素,也是智慧的特殊表现形式。在工作世界中,每一个微小的技能技术或方法的创造性使用,也无不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社会组织的成员,其工作和学习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工作就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职业人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加自身价值。
  知识型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以智慧型人才为主流的社会,同时智慧也是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的灵魂。而人,作为智慧资本的载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人们在工作中所体现的智慧不仅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机,同时也创造着智慧本身,即只有智慧才能衍生智慧。在这一背景下,面对瞬时生变的市场,各种社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较高智慧,尤其是较强的判断力、应变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能力和精神来源于组织内处于不同岗位的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但是,人不可能天生就是人力资本,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升华为人力资本。从这个角度来讲,当代对职业人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作智慧教育的要求。改变陈旧过时的教育(学习)范式,强调培养已经或将要从事特定职业的人们的工作智慧已成为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事实上,我们不会认为工作不需要智慧,也不能说以求职为主要目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不需要增进智慧。
  在时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已被异化为知识传授,教者呈现的是现成的、标准化的、一成不变的知识,所有受教育者之外的教育主体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特别是陈述性知识的多少,“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也似乎深得人心,却很少有人考虑这句话的内在涵义是“智慧就是力量”。在这种状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学生的智慧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仅普通教育如此,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发展并蓬勃起来的职业教育也没能脱离这一巢臼,而且智慧在人们的眼里一直是一个高雅的名词,似乎与职业教育关系不大,职业教育也被很多人,包括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偏颇地理解为弱势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少还是脱离现实需求的复现记忆型人才,他们可能拥有不少书本知识,工作中也会运用一些技能技巧,但这些活动都具有僵化的特征,缺少人生的智慧。
  
  二、研究性学习是开发工作智慧的重要渠道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过:“未来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对世界有普遍意义,所以自产生以来就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这种普遍且重要的意义不仅仅体现于接受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学术科研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身上,同样也体现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体现于所有从事一定工作或者将会从事一定职业的人身上。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没有一种或一组技能为人服务一辈子,因而最重要的技能便是学会如何学习,即拥有智慧、掌握学习方法。正是这种思想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研究性学习也就应运而生并得到教育界的广泛欢迎。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智成于思,思始于行,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特别能体现学习和思考、方法和智慧的内在紧密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解读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基本要义有三:
  其一,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教育要对儿童的生活产生影响,就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使儿童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感。研究性学习针对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弊端,冲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努力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研究性学习”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
  其二,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研究性学习超越了以文化符号为表征的课程形态,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摈弃抽象的文化知识积累的认知方式。倡导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研究性学习并不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对立,一方面尊重直接经验的课程价值,另一方面寻求间接经验的个人意义,使两者共同建构起个体的完整的经验。
  其三,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和简单的技艺性的活动方式,使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其“自主探究”虽然形式上是研究,但实质上是学习。
  对一切活动而言,方法问题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所有学习者皆至关重要,影响着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的学习迁移能力。而方法,作为智慧的外在形态,无非是智慧在各种实际情境中的现实阐释。但是,增长智慧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把它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让人们享受它带来的心灵愉悦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生活水平的实际利益和乐趣。从以上三点要义的解释来看,研究性学习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首先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蕴含着一种面向未来的自主创新的新学习观。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即既指导学生“学会”,又引导学生“会学”,为提升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埋下伏笔,奠定终生学习的坚实基础。
  从另一角度讲,“研究性学习”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学习理念,因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专业性质、课程特点不同,研究性学习在具体方法上所表达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日本学者田中博之教授归纳的五种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模型:调查研究型课程、综合表达型课程、社会参与型课程、生活实践型课程、共同交流型课程,它们都各具特色,对各种参与角色的技能和态度有着特殊要求,并且其适应范围也各不相同。作为一种学习理念,不管这种理念如何进步,它都必须与应用它的环境和条件相匹配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而且笔者还认为,任何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想成功地转化为教育实践,关键还在于教育主体(包括教师、学生)接受这种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信念,根据对它的自我理解和其自身的教学或学习风格,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最初创造这种理念的人把它用于实践,它便成为一种方法,并且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方法、有很强实践意义的方法,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并推广开来。反之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仅仅依托于行政法规而强制推行于教育系统,那么它就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强势力量,而不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趋力。
  
  三、工作智慧需要职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首先,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学内容源于工作世界的职业实践,职业教育课程从开发、编制到实施都强调以人类的基本活动——职业活动为中心,通过对工作世界的分析、各类职业的职业分析、教育对象分析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在这一点上,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与职业教育的特点非常吻合,这种吻合为职业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科学探究、社会探究、实践探究展示了广阔空间。
  其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而研究性学习又称作“问题导向学习”,即从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问题是研究性学习各个环节的开端和关键。职业教育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大量接触社会和职业活动的机会,问题来源丰富,而且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又常以分组实施、合作完成的方式组织,既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又为其自主性创造了条件。
  其三,职业教育有很多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所应对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的侧重点和标准各有不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注重能力本位和因材施教。研究性学习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研究性学习认为个体智能的实质是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其对智能所作的界定中,直接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作为衡量个体智能水平的标准,因而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双双强调能力本位,引入终身教育理念,使得二者能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换到许多契合点。
其他文献
电磁感应中的单棒问题最为常见。下面对几种典型的模型进行归类对比分析,从中体会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浮力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也是较难掌握的内容。其中涉及漂浮的问题因为要综合二力平衡、密度、压强等知识,较难掌握。实际上,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善于寻找并发现规律,总结归类,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他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地位就像高血压,冠心病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地位,而且它在全世界的患病率还在继续增加.COPD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外因)和宿主因素(内因), 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