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最好班主任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u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宇老师是个实诚人,因为他在书的开篇就道尽了天下班主任的第一感受:
  做班主任的感觉,不去亲历,是永远无法说清楚的。当时的我,完全没有做班主任的意识。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有关班主任工作的知识,可以说完全不具备上岗资格。但工作已经安排了,不管会与不会,我都将拥有一个班,去做它的班主任。没有人会教你怎么做,我必须独自面对。那些必须完成的事务性工作,可以通过询问和观察,逐渐入门。
  在班主任队伍中,有不少前辈是中专甚至中学毕业就直接空降到了某学校,然后从此成为一名班主任教师,至于之后的路怎么走,没有人教,也没有人管。与他们比起来,我这个经历了几年的师范学习,几个月的见习/实习,再加上几个星期的岗前培训,每年还有一些班主任津贴可以收获的新时代班主任,可就幸福多了。
  可是,幸福和水平一定成正比吗?未必见得。不少校长喜欢启用新教师做班主任,一来他们更富创新精神,更有激情,二来对他们来说即便跌倒也更容易爬起来。但也有的校长担心新教师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容易犯错误,不敢轻易安排到班主任岗位。值得一说的是,不管是哪一种班主任,只要是接过了班主任的位置,也就自然承接了一个班级全体学生的责任,班主任,任重而道远。因此,读陈宇老师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也成为了我自己学做最好班主任之路上的一次拔节。
  向谁学做最好班主任
  全世界最好的班主任是谁?雷夫!克拉克!李镇西!魏书生……相信没人可以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倒是李开复给出了一个相对中肯的回答: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都具有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潜力,每一个班主任也自然拥有成为最好班主任的潜能。天下名师有很多,却几乎没有人敢自认是最好的。因此,想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最好班主任,我们需要师法万物,我们可以学习的对象有很多:教育名师、身边同事、领导、家长及班上的学生,甚至一本无关任何教育理念的杂书,一件我们自己处理过、听过的小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为此理。
  如何成为艺术的班主任
  该书共分六讲,却有四讲的篇幅在介绍艺术,作者陈宇用了全书三分之二的内容来诠释成为最好班主任的艺术。因此,我不得不单独为学艺术而流连再三,反思四五。班级常规管理需要艺术,建构班级文化需要艺术,组织班级活动需要艺术,处理班级非常事件更加需要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班主任是十足的艺术家,且无所不能。
  班主任的艺术可以学习吗?一没有素描绘本,二没有教程道具,这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神奇魔法,教育也没有放之天下而皆准的三十六计。如此说来,每个人的班主任艺术都是需要自身不断修炼、提升的,没有“华山论剑”这一概念,更没有速成这一说法。但是,这些都能说明班主任的艺术不可以学习。向小草学坚强、勇敢的艺术,向大山学悄然、淡泊的艺术,哪怕是一次失败的教育,也可以让我们学到反思的艺术、坚韧的艺术。我有时甚至怀疑,天底下究竟是否存在无艺术的事物。艺术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是否愿学,又如何去学。向同行学也可,向外行学也成,关键是我们要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摒弃那些我们不该学习或阻碍我们学习的。学做最好班主任,就必须让自己关注细微之处的艺术,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微观,但是眼光却越来越战略,完全是站在一个人成长的角度。我在思考,那些琐碎而看似普通的工作,是否只是一种罗列或堆砌,还是最终会促成一个人的发展。我们今天工作的意义不止于今天,而可能体现在遥远的未来。这些,同样是陈宇老师在书中教给我的。
  我能做最好的班主任
  所谓“我能做最好的班主任”,并不是一定要去跟李镇西他们争第一,也不是要摘获多少的荣誉、桂冠。这里的最好,只是我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我们需要比较的对象,仅自己一人而已,却胜过千千万万的李镇西,只因为,自己是自己最知根知底的对手,比任何人都难打败,也比任何人都更值得去打败。
  正如陈老师在书中所说:


  我始终认为做教育没有一个万能普适的定律,如果是那样,教育就太简单了,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行。事实上,这可能吗?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回报没有必然的联系,所谓天道酬勤,并不完全适用于做教育。也就是说,不是像解理科的试题那样,只要方法和步骤对了,结果必然正确,做教育并无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反,每一种做法都有出现各种结果的可能性,这种变数就是教育的难度所在,当然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智慧的教育者会不断根据教育的进程调整策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谋求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方海东老师曾经“剥过一个鸡蛋”,并借此在全国进行过演说,在《班主任之友》上刊发过相关文字。这以后,有无数班主任学习他,也进行了“剥鸡蛋”的班主任教育,因为没有得到具体反馈,也不知道进展如何。但据方老师自己的说法,他这个“剥鸡蛋”看似灵机一动,实则是他对该学生长期观察的一次突破尝试,更是他十几年班主任经验的一次施展,放在这个学生身上成功了,但或许换在另外一个同学身上就会失败,哪怕同样是他自己操作,选择的同学也跟那位成功改变的学生相近。教育就是那么奇妙,相近不代表相同,世界上既然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也就更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哪怕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双胞胎。
  因此,陈宇老师书中虽然有很多让我怦然心动的精彩案例、教学理念,但我只是作为一种理论的奠基,一种教法的参考,并不打算一以贯之,更不会直接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我只是希望从他那或成功、或失败的教学案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那些自己还未曾拥有的并愿意为之努力去争取的最好班主任的艺术。
  最后,仅以书中两句让我颇为心动的句子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
  自己的成长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如果没有人教你如何做班主任,那么就反思一下自己是如何成长的吧!
  如果不能坚持,我将看不到最后的风景;如果不能坚持,我将否定自己曾做过的一切努力。
其他文献
近期,我组织了一批我们县里的骨干教师写市教育学会组织的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学会送教科研下基层培训活动的调研材料,明确提出了要求,围绕这一次培训活动,既可以写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培训收获,还可以结合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做的课题研究实践,说自己想说的话,但文章一定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思想。  有老师写好了,把稿件交过来了,读过稿件,我只能说能交卷的老师当然是好老师。但从他们交过来的稿件看,问题很大,大多数
期刊
“9月10日教师节”延续了29年,今年要改日期?2013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但在我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就庆祝2014年教师节发出通知,通知中提到“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0个教师节”。从其表述得见,今年的教师节依旧是“老时间”。  消息一出来,马上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出乎意料的是,人们议论
期刊
刻板效应(Stereotypes effect)  名词解释:  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期刊
从成都市区出发,沿着318国道向南20余公里就到了成都市新津县花桥镇。这里已经没有了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大片大片的农田,和着空气中弥散着的泥土与庄稼的清香,透出了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底色。  最近大半年以来,这里的家长们发现孩子有些异常——每天早早地就去了学校,下午放学也不见准点回家,周末有事没事还爱往学校里钻。这让见惯了孩子一回家就守在电脑、电视机面前拉都拉不走的家长们感到不太习惯。“好事”的家长悄
期刊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必要的教育惩戒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施以合适的惩戒,从而让教师的惩戒教育充满智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思考与探究:让惩戒饱含温情、充满温暖、洋溢温馨,让惩戒的教育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小惩大戒,让温情的惩戒滋润学生成长  教育惩戒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因惩罚而感受痛苦和耻辱,戒除不良行为,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更积极的发展,
期刊
胸无大志的人中,算我一个。  小学六年,都在村小。那时候,“普九”还没到那里来,要上初中,得考上才行。我在班里的成绩,只能算个中等。记得考试的前一天,老师都还在担忧地嘱咐我:“一定要细心,不然你很可能考不上哦!”后来,我居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  虽说是稀里糊涂,实则是努力百倍,目标并不是为了考上,而是为了能吃上油条,因为家在农村,离镇上太远,很少品尝豆浆、油条的滋味。邻居家有一辆摩托车,经常隔三差
期刊
表扬,是常用的教育手段,要是发现学生进步了,及时称赞也就完事了。至于效果如何,不会深入探究。管建刚老师所著的《一线表扬学》,却把看似普通的“表扬”做成了一门学问,研究出18种类型,每一种都有生动形象的例子,为我们今后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逆袭,出其不意  学生表现优异,得到表扬这是人之常情,要是做错了事情,批评在所难免。可管老师却打破了这一传统,推出“逆袭性”表扬,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当学生做得不好
期刊
在喧嚣的都市里,在寻常的时光里,我总想起故乡里那独具秋色的湖。  于是,在一个弥漫着轻愁的秋日,我和妻儿回到故乡,亲亲我魂牵梦萦的湖。我撑着船,妻子坐在船头,一脸的烂漫,像春天的梨花。小木船柳叶似的,悠悠地在澛汀河里轻滑。两岸有黄灿灿的稻田,以及各种披红戴绿的菜蔬。深吸一口清新、湿润的空气,心中满是水草的清气和馨香。  船儿紧贴着浅岸行驶。出了一个小狭口,我们心中豁然开朗——哦,来到村西头的湖了。
期刊
黄义强:大山里的“老园丁”  他,38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高寒山区,面对地理条件偏远,校舍破烂、没有教学设施、饮用田水、学生上学难、山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等系列问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重重困难。  他,深化山区教学改革,巩固了所在村小4个班次,一百多学生入学,这在当今的大山深处是绝无仅有的,被称为大山里的“老园丁”。  他,就是黄义强,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桂兴小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第九届优秀乡村教师‘怡
期刊
在成都市建设南新路,碰见一位大姐。7年前,她曾住在这一带,那时唯一能逛的地方就是新华公园。每回去散步,总能在树荫下看到一群大爷、大妈们遛鸟、喝茶,抑或是打几毛钱一局的麻将。也有三五人优哉游哉地打太极;更有甚者,搬来音箱,找个宽敞的地儿跳坝坝舞。  如今,再来时,这里已经高楼林立,万物欣然。她说:“好多年没来这里了,变化真大啊!”确实如此,变化的不只是看得见的建筑,还有看不见的人的精神世界。人们不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