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繁华,回到教育本真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都市建设南新路,碰见一位大姐。7年前,她曾住在这一带,那时唯一能逛的地方就是新华公园。每回去散步,总能在树荫下看到一群大爷、大妈们遛鸟、喝茶,抑或是打几毛钱一局的麻将。也有三五人优哉游哉地打太极;更有甚者,搬来音箱,找个宽敞的地儿跳坝坝舞。
  如今,再来时,这里已经高楼林立,万物欣然。她说:“好多年没来这里了,变化真大啊!”确实如此,变化的不只是看得见的建筑,还有看不见的人的精神世界。人们不再纠结于如何打发时间,而是想着去哪条街道、哪个社区学点知识,有些人是为了谋生,有些则是让内心更丰盈一些。
  一个买早餐的大妈说:“前方左拐,就有个成华区社区教育学院。”拐进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旁边的院子上二楼就是教育学院。学院综合部负责人吴柯宏老师说:“自2010年以来,成华区一直将发展社区教育作为提升区域人口素质的惠民、利民工程来抓,并开展了‘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推出了‘市民教育系列套餐’。”他给出一组数据:近三年来,成华区累计推出社区教育课程200余门,培训社区居民近300万人次;已建立1所社区教育学院,14所街道社区教育学校,94个社区教育工作站。
  社区教育如此红火的态势,其用意何在?无外乎是营造“乐学社区,智慧成华”的学习氛围,构建“广覆盖、多元化”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而诸多努力,又怎能不改变城区居民的精神气质?


  见证——从不规范到规范办学
  从十几个人办学到学校各职能部门日渐完善,从一条胡同走向另一条胡同,这是成华区社区教育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历程。
  学院教学培训部负责人刘星老师感叹:“那真是一个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过程。”让人惊讶的是,他和他的同事们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从事社区教育,他们原先都是一群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2011年,成华区将社区教育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体系,该区教育局从各个学校选派出14个老师专攻社区教育。刘老师当时是成华实验小学的老师,他说:“以前对社区教育略有了解,但仅限于校园对社区开放,比如植树节带小学生去社区浇浇水之类的。”
  到了街道社区教育学校,他发现,社区教育起初主要由一些“草根领袖”自发地办学;招生也只是在社区工作栏里贴张公告,附近居民看到了就来报名,遗憾的是,学员流动性特别大。刘老师笑着调侃:“走到今天,都是摸爬滚打过来的,这条路走不通,就走那条路。”2011年,成华区社区教育学院成立。说起开什么样的培训班,期间也经历了各种曲折。那年,学院开了好几个班,当时有个班叫“佳片有约”(有关电影赏析),刚开始满屋子都是人,可慢慢地人越来越少,直至开不下去。而两个电脑班则非常火爆,不仅教室天天坐满,还临时加了凳子。刘老师说:“在实践中,我们慢慢知道,哪些班是能开的,哪些是没有市场的。比如剪纸和串珠,每学期都有固定的学员,只要居民有需求,我们就一直开起。”
  “目前有哪些课程固定了下来?”记者问。刘老师递过来一张《2014—2015学年度课程表》,从时间来看,相当紧凑,每天都是上午9:30—11:30,下午14:00—16:00,晚上16:00—20:00。再看课程,有电脑、剪贴画、拉丁舞、赵氏剪纸、红枫民乐等20个门类、30个班。据刘星介绍,每门课程除了有自编教材,还分了等级,像拉丁舞就有A、B、进阶、精品之分,而精品班就是从基础班里筛选出一些优秀学员组建而成,这以后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学院的“招牌班级”。而且,学拉丁舞,年龄也要求控制在五六十岁以内。谈到这里,还有一桩趣事,有个老大爷70多岁,一天赶车来到学院报名。刘老师问:“大爷,你这身子骨跳拉丁,万一扭到了腰咋办?”大爷精神抖擞地说:“没得事,你看我,健康得很!”后来,大爷就近在社区工作站报名学了拉丁。此外,学院对报名人数也作了要求。因为学院只有5间教室,为了保证教学品质,每间最多容纳二三十人。五月报名结束时,有些老学员跑来问:“能多加一个吗?”学院只能解释:插班来不及了。
  除了社区教育学院,成华区各个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站的办学情况,也颇为相似。记者跟随刘老师走进桃蹊路街道教育学校,发现学校外墙张贴着学期课程安排表。副校长苏超前见刘老师过来,忙称呼他为“刘校长”,原来这里不仅有校长、副校长等十几人的领导班子,班级层还有班长、委员等职务。苏超前称,班级管理极为规范,比如在200多人的班级QQ群里,大家可以尽情交流国家大事、身边小事,但不能出现“端着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不良言论。更“不可思议”的是,学员有事来不了,需上交请假条;讲师们也要作年初规划和期末总结,有的还会安排考试。
  规范的入学手续,完善的管理制度,贴近群众的自编教材,保存完整的学员档案、免费入学……种种迹象看来,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俨然如同学校管理模式,而且成华区已经形成了“成体系、成序列、成规模”的教育教学及培训。为何如此注重教学?刘老师解释:“归根结底,社区教育最后要回归到‘教育’二字,就是老师要教,学生要学。所以,我们强调的教学,就是把有兴趣学,但不会的人聚集到一起,将他们从不会教到会。”
  教育创新——1个草根办学到“1+X”模式
  “社区教育是‘大教育’,需要不断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学服务,提高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为此,我区探索出了‘1+X’滚动发展模式。”成华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这样说道。何谓“1+X”模式?他解释,即办好1个核心优质精品教学班,培育1个核心带头人,通过建立班级QQ群,扩大宣传,辐射带动更多的人参与。
  苏超前,就是这套模式中“1”的典型人物代表。在社区学校,记者眼中的这位72岁的老人,稀疏的白发煞是醒目,说起话来声音却很洪亮,腰间还别着一个简陋的布制腰包。目前,他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走进学校,二楼有三间教室,中间教室有45台电脑,讲台上一位老师正眉飞色舞地讲着摄影技巧;而楼梯口那间,显得颇为拥挤,学员们正忙着学编织;最里间是形体房,二三十人正提着裙角翩翩起舞。苏超前说,每天来学校上课的大概有四百多人,这里就像流水席一样,这个班刚下课,下个班就进来了。   忙碌是这个学校的常态,同时也是苏超前目前的状态。怎么就办起了培训班呢?原来,他从工厂退休那年,有一天到朋友家做客,看到年轻人操控电脑熟练自如,很是羡慕。于是,2004年购买电脑回家自学,不到半年就玩熟了电脑。他心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干脆把学电脑的经验与众分享吧。2007年,他主动向街道办事处请缨,以8台二手电脑起家,创办了惠民电脑培训班。在一无报酬、二无师资的情况下,四处碰壁,终于请到了社区、大专院校的几名志愿者组成教师队伍,培训班就这样如期开学了。第一期报名人数高达300多人,在群众中引起轰动口碑和社会影响力。后来,惠民电脑培训班得到成华区和桃蹊路街道办事处的重视,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2011年电脑培训班升格为社区教育学校。


  如今,这所学校已走过了7个年头,培训社区居民4000多人,其中有待业、在岗、求职、离退、残疾人等,最高年龄83岁,最小年龄19岁;自编电脑教材4000多册,已被选为成都市社区教育示范教材;硬件设施也从2007年8台二手电脑发展到如今45台全新电脑,空调、钢琴、投影机等全套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教师从最初的七八人发展到如今的40余人;学校规模也从2007年单一的电脑培训,发展到如今16个科目、30个班、1个分校,近2000人规模的社区教育学校。而且,自成华区率先在西部地区实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化”运作模式以来,该校也参与了特色精品项目建设,苏超前撰写的《老东郊?新故事》是一部讲述成都老企业创业、成长、辉煌和转型历史的回忆书,也被评为“成都市首届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这种影响是巨大的,正如刘星所说,就是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这效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个“X”,你不知道它的数量有好多。这套难以复制的创新模式,正是源于街道社区学校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而被提炼,后来被成都市社区大学总结成书面经验,向教育部、市(区)教育局报告并推向社会。
  教育关怀——免费“430”,解家长“燃眉之急”
  去年12月份,成都市教育局在成华区召开“成都市中小学教育社区托管工作新闻通气会”,要求各区(市)县借鉴成华区的一种做法——构建“学生430素质营”。
  2010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小学放学时间规定为下午4点30分,对此,成华区对全区小学生放学回家的情况做了调查,发现近四成的学生家长为不能按时到校接孩子而担忧。为解决这一难题,成华区于2011年9月启动了“学生430项目”。学院“学生430项目”负责人史雪莲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学生430项目”强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后作业辅导,一方面开展智力、兴趣、实践等延伸活动,并实行“四进四退”原则,即:下午4点半放学后,学校教育退场,社区教育进场;学校教师退场,社区志工进场;学校课堂退场,素质拓展进场;学校校长退场,素质营长进场。
  解决城市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无人指导学习的困难,这是成华区构建“学生430素质营”的初衷,也是急家长所急的教育关怀之举。相关负责人称,如果参加营利性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家长们不但要承担较高的费用,而且这些机构良莠不齐,服务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对此,培华小学一位家长表示认同,她认为,相比托管机构的价格,这一项目确实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也相对安全。另一位家长则说:“孩子现在最大的改变是,更加自觉了,每天都能在回家之前把作业做完。”
  据史老师介绍,目前该项目在成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35所小学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成立了“学生430素质营”35个,招收小营员近4000人,参与的志愿者达400多人;并建立了社区公益慈善类“430活动港”3个,惠及学生5000余名。她说:“成华区最早探索和实践这一项目,目前运行经验已趋于成熟,学生的参与面也最广。”如今,“430学生素质营”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但它的专业化、人性化、精细化教育特质正被越来越多的区(市)县所借鉴和效仿。
  教育的力量——老有所为,学有所乐


  在教育学院二楼,碰见一位教剪贴画的老师,赵嘉琴。她曾在青羊区文化馆工作,退休后被成都理工大学返聘为副教授,教美术教了10年。2010年,成华区社区教育学院成立,聘请她当讲师。赵嘉琴当时没把这事放在心里,“社区教育的生源都是那些婆婆、大妈,有什么讲头?讲深了,听不懂;讲浅了,没水平。”
  两年过后,赵嘉琴完全颠覆了以前的认识。她从包包里掏出一本小册子,一页一页翻开,“这是下学期的报名册,有三十来人,最小的32岁,最大的73岁。”她今年73岁了,本来想休息,家人也劝:“不图挣那个钱,操心费力的,别干了。”可那些老学员撵都撵不走,学了一期还想学,有的人平时上课会认真地记笔记,也有的会主动收集各种废旧的画报、挂历、杂志等,甚至还有人找到卖废品、废报的人找寻一些漂亮的素材做成剪贴画。这股学习的劲头,赵嘉琴见了有点感动,于是教课也极为用心,前前后后编写了四套教材,比如这学期学习的主题是“12生肖与花”,她问记者的属相和生日,然后讲解了一番水仙花和猪如何自由创作可以成为精美的剪贴画。听起来颇有意思,难怪学员们兴致那么高,期末考试能考出那么高的成绩。赵嘉琴说,虽然是一门废品艺术,但这个剪贴画班很有价值,对社会很有意义。或许,这是一个教者对自身的肯定。
  像赵嘉琴这样的讲师还有很多,比如,赵幼兵老师独创了“赵氏剪纸”,目前每个月上20节课,除了在学院上课,平时还要到府青、二仙桥社区教剪纸。现如今,她已经培养了6个老师,但还是不够用,一开学,各个社区依然抢老师。她开玩笑说:“我都想买双旱冰鞋,从这个地方滑到另外一个地方。”看样子,赵幼兵也有六十多岁,以前得过癌症,赵嘉琴劝她不要太累着自己了,但看她笑呵呵的样子,似乎很享受目前教书育人的状态。   正是受这些有趣的课程,这些热情讲师的感召和影响,学员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势不可挡。仅桃蹊路街道社区教育学校,来自金牛区、锦江区、青羊区、双流、新都的学员们就占总数的18%。有些人每次路上要花一个多小时,转乘公交车来上课,但他们并无抱怨,反而对学校心存感激。
  关于学员,记者从苏超前那里听到不少故事,有些在社区教育学习中寻到了“老有所乐”,有些则创造了经济价值。桃蹊路街道社区教育学校有位杨老师,年幼时就对做教师情有独钟,想去昌都师范读书,后因父母转业,教师梦破灭;毕业后分配到火力发电厂,又因工厂关闭下岗,技术员的梦想破灭。婚后,同丈夫下海经商,也是屡遭不顺。她没想到在不惑之年还当了一回老师,她说:“我要在照亮别人、升华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光彩。”
  该校第二期电脑班有位高老太,入学时已近70岁。全家在做轴承生意,但是都不懂电脑。于是,每次上课时,她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电脑,有时深夜11点还打电话向苏超前请教问题。如今,高老太能制作电子表格,使用QQ和E-mail,会利用网络教家人抢占商机。后来,轴承生意越做越大,家里又是买车又是买房,儿子和媳妇都很高兴。苏超前说:“他们全家感受到信息化的魅力和培训班带来的实惠,很是感恩,还多次送礼,但被我断然拒绝了。”
  对话成都社区大学科研与资源建设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张丰瑞
  《中国西部》:研究社区教育多年,在您看来,成华区社区教育呈现出怎样的特色和亮点?
  张丰瑞:我给学生们讲课时,曾对成华社区教育作过一个概括——圈层共融型发展模式。何谓“圈”?也就是,成华区通过各种办学模式,形成了许多民间聚集体,即学习圈,我归纳了三种。一是数字化学习圈。目前成华区已实施了“成华区市民数字化学习网”第五期工程,达到1500个视频资源,并且开发出了手机版,其中1000个视频成为公共平台和手机版共享。同时,成华区利用10家网吧,每天为市民开放1.5小时的公益学习时间。这些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数字化学习圈。二是民生服务圈。“430学习港-430素质营-430兴趣坊”。在这个圈里,也能感受到很浓的学习氛围。三是培训学习圈。比如,桃蹊路街道社区学校就是一个典型,我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还是学校QQ群成员。我发现,他们从1个电脑班发展到33个培训班,后来成华区提出“1+X” 自主滚动办学发展模式,市民们通过口碑相传,培训班越办越多,就这样一环扣一环,一圈绕一圈,培训学习圈覆盖的范围日渐壮大。
  《中国西部》:在成华区,我们有个很明显的感受,他们做社区教育,就像办一所规范的学校,有一套严谨的制度,一群敬业的老师,还有一批热情的学员,以及各种教育模式。对此,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张丰瑞:确实如此。在五城区的社区教育中,成华区有个很明显的办学特色——三级实体办学(区级、街道级、社区级)。社区教育学院既是办事机构,旁边又有教室,还有课程表。并且,成华区还以课程建设项目化为抓手,区级层面开发出63门公共优质课,为这种实体办学课程的优质化提供了保障。其实,成华区这种办学模式有它独特的地域性,成华区地处老东郊工业区,聚集密度高,人气爆满,所以当他们稍微搞个培训,就可以热烘烘地来一大拨人,而不像其他地方,要发点礼物,居民才肯来。就这点来说,成华区的优势显而易见。
  《中国西部》:不管是三个学习圈,还是三级实体办学,成华区试图将“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这样的社区教育发展理念植根于市民心中。全民学习,这是否也是发展社区教育的大势所趋?
  张丰瑞: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前半生为学习阶段,后半生是工作阶段。但是如今,人类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以每年25%的速度淘汰,而学校教育传授的知识也仅占每个人一生的25%,我们不得不相信,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终身教育时代。在当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组织、社会及国家的竞争力与发展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我国在《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学习型社会。在这样的压力重重下,更需要推动每个家庭、街道、社区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去,营造出一个人人愿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良好氛围,并借此推进学习型城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中国西部》:有老师说,社区教育最终要落在“教育”二字上,要关注到人的发展。也有人认为,社区教育应该是各种轰轰烈烈的活动的汇演。就您个人而言,社区教育最本真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张丰瑞: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以至于造成一些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而社区教育尽管是一种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但它影响的对象始终是全体民众。可以说,社区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能够给一个人带来多重收获。比如充实人生,丰富心灵,结交朋友,提升理念。所以说,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幸福感,让人的内心丰盈起来,这也是社区教育的本质追求。
  再谈及个别地方,总是搞些一阵风似的热闹活动,看似繁花似锦,但并没留下多少反响。而社区教育其实很简单,很质朴,比如在剪纸培训班,一位老人,拿着剪刀,学剪窗花,这也是社区教育里很常态的一幕。我们应该看到其背后潜在的影响,当一个老人将学习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这种正能量浸润久了,势必影响一个家庭,甚至是更多人。倘若如此,我们离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就不远了。这也是我们发展社区教育想要达到的目标。
其他文献
让学生被爱包围的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教师叶德元,身兼“数职”的创新标兵金牛区财贸职中教师王辉,甘以一生俯首教育的崇庆中学教师杨建忠,用生命诠释教育的天府新区华阳中学教师张晓容……在2014年全国、四川省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光荣榜上,成都市教育系统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模范教师,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践释着现代人民教师师德的深刻内涵。  这是自四川省成都市加强师德建设以来又一次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近年来,成都市
期刊
近期,我组织了一批我们县里的骨干教师写市教育学会组织的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学会送教科研下基层培训活动的调研材料,明确提出了要求,围绕这一次培训活动,既可以写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培训收获,还可以结合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做的课题研究实践,说自己想说的话,但文章一定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思想。  有老师写好了,把稿件交过来了,读过稿件,我只能说能交卷的老师当然是好老师。但从他们交过来的稿件看,问题很大,大多数
期刊
“9月10日教师节”延续了29年,今年要改日期?2013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但在我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就庆祝2014年教师节发出通知,通知中提到“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0个教师节”。从其表述得见,今年的教师节依旧是“老时间”。  消息一出来,马上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出乎意料的是,人们议论
期刊
刻板效应(Stereotypes effect)  名词解释:  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期刊
从成都市区出发,沿着318国道向南20余公里就到了成都市新津县花桥镇。这里已经没有了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大片大片的农田,和着空气中弥散着的泥土与庄稼的清香,透出了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底色。  最近大半年以来,这里的家长们发现孩子有些异常——每天早早地就去了学校,下午放学也不见准点回家,周末有事没事还爱往学校里钻。这让见惯了孩子一回家就守在电脑、电视机面前拉都拉不走的家长们感到不太习惯。“好事”的家长悄
期刊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必要的教育惩戒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施以合适的惩戒,从而让教师的惩戒教育充满智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思考与探究:让惩戒饱含温情、充满温暖、洋溢温馨,让惩戒的教育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小惩大戒,让温情的惩戒滋润学生成长  教育惩戒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因惩罚而感受痛苦和耻辱,戒除不良行为,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更积极的发展,
期刊
胸无大志的人中,算我一个。  小学六年,都在村小。那时候,“普九”还没到那里来,要上初中,得考上才行。我在班里的成绩,只能算个中等。记得考试的前一天,老师都还在担忧地嘱咐我:“一定要细心,不然你很可能考不上哦!”后来,我居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  虽说是稀里糊涂,实则是努力百倍,目标并不是为了考上,而是为了能吃上油条,因为家在农村,离镇上太远,很少品尝豆浆、油条的滋味。邻居家有一辆摩托车,经常隔三差
期刊
表扬,是常用的教育手段,要是发现学生进步了,及时称赞也就完事了。至于效果如何,不会深入探究。管建刚老师所著的《一线表扬学》,却把看似普通的“表扬”做成了一门学问,研究出18种类型,每一种都有生动形象的例子,为我们今后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逆袭,出其不意  学生表现优异,得到表扬这是人之常情,要是做错了事情,批评在所难免。可管老师却打破了这一传统,推出“逆袭性”表扬,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当学生做得不好
期刊
在喧嚣的都市里,在寻常的时光里,我总想起故乡里那独具秋色的湖。  于是,在一个弥漫着轻愁的秋日,我和妻儿回到故乡,亲亲我魂牵梦萦的湖。我撑着船,妻子坐在船头,一脸的烂漫,像春天的梨花。小木船柳叶似的,悠悠地在澛汀河里轻滑。两岸有黄灿灿的稻田,以及各种披红戴绿的菜蔬。深吸一口清新、湿润的空气,心中满是水草的清气和馨香。  船儿紧贴着浅岸行驶。出了一个小狭口,我们心中豁然开朗——哦,来到村西头的湖了。
期刊
黄义强:大山里的“老园丁”  他,38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高寒山区,面对地理条件偏远,校舍破烂、没有教学设施、饮用田水、学生上学难、山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等系列问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重重困难。  他,深化山区教学改革,巩固了所在村小4个班次,一百多学生入学,这在当今的大山深处是绝无仅有的,被称为大山里的“老园丁”。  他,就是黄义强,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桂兴小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第九届优秀乡村教师‘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