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效应&破窗效应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15106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板效应(Stereotypes effect)
  名词解释:
  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也是农村人。我的父母在炒菜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先放盐,原因是担心最后放盐导致盐“不熟”,吃了容易咳嗽。可是现实中,很多菜先放盐有太多的弊端,可几十年来父母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做法。我小时候,其实也认同父母的做法。可后来上了中学,学了化学,知道了在炒菜过程中,盐的成分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始终是氯化钠,盐也就不存在“熟”与“不熟”的区别。我多次向父母说明,应该后放盐。用科学原理给父母讲道理,我做菜的时候后放盐让父母品尝,引用《舌尖上的中国》的案例等等,可我仍然无法改变父母的想法。
  人们一旦对某件事物形成了某种印象,就很难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效应”。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自己给领导、同事、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就很难改变他们对你的看法,这其实就是刻板效应。同时,我们在认识领导、同事、学生时,也容易产生刻板效应。有个老师告诉我这样一个例子:毕业之初,一位领导听了一节他的课,课上他讲错了一个题目,以至于以后几年的时间内,领导对他讲课的正确性一直表示怀疑。
  老师在与学生交往时,由于老师所教的班级较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深入地了解,只能由为数不多的几次了解而形成笼统的固定印象。刻板效应往往是不客观的,老师们应该警惕。例如,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学生,偶尔疏忽了与一位新老师打招呼,这个新老师就会觉得这个学生不懂礼貌,而且很难改变对学生的这种印象。


  刻板效应一旦成形,就难以改变。班主任应该深入地了解学生,不要通过简单的几次与学生的交往,就给学生的品行下结论。如果班主任刻板地认为某生不是个好学生,该生很有可能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品行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是每个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对于科任老师而言,不能简单地上好课就行了,而要通过班主任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对每个学生有正确的认识。
  刻板效应的产生,一是来自于直接交往的印象,二是通过别人介绍或者传播媒介的宣传。一位教师在接手新的班级的时候,往往很注意自己的穿着、谈吐,以便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工作的阻力就会更大。对于教师,不能仅凭第一印象来评价学生,更要警惕学生以第一印象来评价你。
  通常情况下,班主任最先接触新的班级的学生。如果班主任能在科任老师与学生接触之前,先对学生简单介绍每个科任老师,让学生对科任老师有好的印象,会更有利于班级的整体发展。班主任介绍老师,比其自我介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很多学校的宣传栏中张贴了很多优秀老师的照片和事迹,这对于鼓励教师之间的竞争意义不大,但对于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好的印象意义很大。即使对老师的介绍中有一些夸大的成分,其余老师也不要有情绪,因为这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
  刻板效应往往是一种偏见。有的老师认为本地学生都很懂事、听话,外地学生比较顽皮、难管;认为男生活泼好动,女生温柔文静;认为中国学生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而外国学生实践性强、理论性差。这些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
  对于老师而言,应该如何纠正刻板效应呢?
  一是自己多观察、思考,有意识的寻找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例如,你听别人说某个同事品德不高,你就有意识地观察,看一看他的行为是否像别人所说的一样。但有的老师宁肯相信别人说的,而不相信自己看到的,结果受人蒙骗,甚至成了同事之间互相打压的工具。
  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了解同事,就要深入到同事群体中,与同事一起聊天、娱乐,你会改变很多对同事的印象。了解学生,就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参与学生的娱乐活动,与学生聊聊天,到学生食堂与学生一起吃个饭,就会对学生有更正确的认识。
  三是多读书。读书越少,越容易受书中思想的影响,头脑中很难再接受别的思想。如果能多读书,知识面更广,思维更开阔,头脑不容易被局限在某一方面。很多老师读书时,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认真读了几本书之后,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就自负起来,认为同事都不如自己。但是随着书越读越多,人反而变得越谦虚。
  有人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显然言过其实了,但是,老师应该做到不刻板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而又能包容学生刻板地看待自己。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
  名词解释: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又或想象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如果无人清理,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论强调着力打击轻微罪行有助减少更严重罪案的发生,应该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罪案。
  破窗效应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多次验证的心理学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项经典实验。他找来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社区,并且摘掉车牌,打开天窗,结果这辆车一天就被人偷走了;另一辆车完好地停在中产阶级的社区,过了一个星期仍然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在学校里,破窗效应比比皆是。厕所的墙壁上有一个脚印,不久后墙壁上会出现很多脚印;教室的地面有一个纸团,如果没人捡起,几节课后地面上会有很多纸团;走廊的开关被人砸坏了一个,不用多久,又有很多开关被损坏;自习课上,有两个学生窃窃私语,如果没人制止,很快就会形成这个教室的集体喧闹。
  学生受了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违反纪律的行为开始滋生、增长。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当墙壁上第一个脚印出现时,立刻擦拭掉;当地面上有第一个纸团时,立刻捡起来;当第一个开关被损坏时,立刻找人换掉;当自习课上有同学说话时,班干部立刻制止。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的行为是环境的一部分,学生与环境是一种互动关系。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等,都应该自觉维护学校的环境和秩序,让学校环境优美、卫生干净、秩序井然,就像那辆没有被破坏窗户的汽车,学校整体就会有非常好的风貌。
  在校园、教室安装监控后,大大减少了学生违反纪律的可能,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学生很多出格的行为会收敛。哪怕监控是坏的,学生也会受到监控的震慑而收敛自己的行为。有个老师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他在教室监控的旁边贴了一张纸条——此监控已坏。其实,监控是好的,结果学生的“丑态”被老师一览无余。可见,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学生的坏品质会崭露头角。
  在很多学校里,班干部收钱的时候,会让学生在百元钞票上用铅笔写上自己的名字,等核实无误后再擦掉。有个学校的一个班长,在临近毕业最后一次收钱时,没有让同学写名字,结果那一次出现了两张假币,而且难以查证到底是谁交的假币。
  以上只是浅层次的破窗效应现象,在学校里还有很多深层次的破窗效应现象。例如,有的老师穿着不严谨,举止很随便,甚至上课的时候自我嘲讽博学生一乐。结果学生开始不尊重这位老师,侮辱这位老师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学生第一次侮辱老师时,若老师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侮辱老师。所以,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作风严谨,当学生第一次侮辱老师时,就要严厉制止,不要让这股歪风邪气蔓延。
  在一些寄宿制的高中里,当学生因为打架斗殴行为等严重违反学校纪律时,学校有权利开除学生。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在,学生违反了哪项纪律会受到什么处罚也很明确。当一个学生违反了纪律而被开除,家长又托人说情把学生送了回来,那么所有的校规校纪将形同废纸。学生会想,有家庭背景的同学开除不了,学校有什么资格开除普通学生呢?此后,违反纪律的学生会骤然增多,而且肆无忌惮,班主任、科任老师越来越难以管理。领导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一定要三思而行,权衡一下是否会因为自己讲人情而败坏了整个学校的风气。
  老师接受家长的宴请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很多人不知道另外一种现象:有的老师经常接到家长的宴请邀约,家长请老师吃饭需要排队,老师每个周末都要赴宴;而有的老师,一年到头都没有家长宴请。有的老师会说,家长实心实意地请老师,接受一次家长宴请不是什么大事。可是,接受了一次宴请,就好像打破了车玻璃,破坏了社会风气,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效仿,助长了不正之风。而老师若能在家长第一次提出宴请的要求时,就予以拒绝,就能很好地遏制住这股邪气。
  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普通老师,都不要轻易地打破任何一扇窗户,因为打开的缺口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后面可能结局难以预料。如果万一不小心打破了一扇窗户,就要立刻及时修补,以防微杜渐。
其他文献
我有幸拜读了南京师大附中吴菲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被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深深折服。正如古人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真正的任务和目的是唤醒,是传递爱,而不是驯养。  教室里,一位二十出头的男教师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敲着黑板上的生字“云”字,毫无表情地问着:“‘云’可以组什么词呀?”话音刚落,孩子们齐刷刷地喊着——“白云”。  “还可以组什么词呀?”教室里骤然寂静无声,一双双无邪的眼
期刊
我再次把你想象成一个  在星光下露出灿烂笑容的人  孜孜不倦地,用心与颗颗童心  一起数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  面对微风,说出内心无限的畅想  太多的敏感,薄如蝉翼  爱春雨,爱泥土里一切有生命的色彩  偶然与收获提前相遇,让一粒粒果实  热情歌唱,迸发出的力量,高过理想  对所谓教育的崇高意义,铭刻在心  我知道你是快乐的,让你会心一笑  也可以排解藏匿于生活深处的忧郁  让人生的江河,表现出更大
期刊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备受人们关注,而关于教师的话题也再次成为我们热议的焦点。  为什么有些教师桃李满天下却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也许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有问题,因为影响教育的因素太多,教得好不好往往不能归“功”于特定的某个人,与孩子有关的人和事,都会对孩子的认知或心理造成影响。  有教师认为,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父母、教师子女、社会偏见三种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为他人做了嫁衣”又不“
期刊
我父亲曾是教师,我现在也是教师,很多人羡慕,“你们当老师的多好,可以自己教孩子。”然而,在我见过的形形色色的老师中,发现教师教育子女失败的例子俯拾即是。我初中的班主任汪老师,桃李满天下,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是他亲自教育,其中一位是我的同学。汪老师上课时经常提问,要女儿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就严厉呵斥,似乎在显示自己的不徇私情。但教育的结果并不成功,这两个孩子成绩并不好,尤其是她们父亲所教的那门课竟出奇地
期刊
老师,请保重自己……  莫让虚无的“光环”蒙蔽你,更不要相信你就是上帝,灵魂的救赎要依靠自己,你也救不了没有信仰的教育空虚。量力而行,不要企望以一己之力能够净化污浊的空气。小小的你,三尺讲台,方圆百米,你最多是一个安贫乐道、辛苦养家糊口的平凡子弟,不需苛求自己,恪尽职守,于心无愧,已经足矣!你用心教你的学生好好学习,从未昧心让孩子的错误漫溢,你没有心存私欲损人利己,你没有得过且过误人子弟。在茫茫的
期刊
在学校举行的“艺术周”活动中,德育处和校团委联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美术、书法和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我从班级同学交上来的二十幅作品中精选了八幅,让文艺委员张贴在了后墙上的“文艺园地”栏内。一天中午课间操后,文艺委员气喘吁吁地来到办公室告诉我:“班主任,咱班后墙上的美术作品不知被谁给污染和弄破啦,您去看看吧。”我快速来到教室,发现作品被溅上了墨水,其中三幅还被划破,我脑袋都大了。经调查,是本
期刊
近日,遇到一位家长,她的孩子我没教过,但曾在我教书的学校就读,而今在一个自认为并不理想的二本大学学习,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家长说,孩子不适合读文科,念理科可能好一些。我问,为什么当时就没有学理科呢?家长认为原因是孩子不喜欢高一时的班主任,所以没有学理科。孩子死活要离开这个班主任,如果这个班主任带文科她就学理科,如果这个班主任带理科她就学文科。这个班主任最终带的是理科,所以她读了文科。  如此执拗
期刊
让学生被爱包围的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教师叶德元,身兼“数职”的创新标兵金牛区财贸职中教师王辉,甘以一生俯首教育的崇庆中学教师杨建忠,用生命诠释教育的天府新区华阳中学教师张晓容……在2014年全国、四川省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光荣榜上,成都市教育系统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模范教师,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践释着现代人民教师师德的深刻内涵。  这是自四川省成都市加强师德建设以来又一次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近年来,成都市
期刊
近期,我组织了一批我们县里的骨干教师写市教育学会组织的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学会送教科研下基层培训活动的调研材料,明确提出了要求,围绕这一次培训活动,既可以写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培训收获,还可以结合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做的课题研究实践,说自己想说的话,但文章一定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思想。  有老师写好了,把稿件交过来了,读过稿件,我只能说能交卷的老师当然是好老师。但从他们交过来的稿件看,问题很大,大多数
期刊
“9月10日教师节”延续了29年,今年要改日期?2013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但在我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就庆祝2014年教师节发出通知,通知中提到“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0个教师节”。从其表述得见,今年的教师节依旧是“老时间”。  消息一出来,马上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出乎意料的是,人们议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