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路漫漫 且行且珍惜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_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是崇尚用诗词来表达感情的民族,中国古代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观念。诗歌作为一种精妙的语言艺术,充满着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又怎能不成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语言,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宝贵教学内容呢?
  所以,当我们二年级PYP课程团队在研究如何围绕“母亲节”主题开设系列教学活动时,我决定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诗教”——引导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吐露情感,向妈妈表达爱。
  在上课之前,我一方面搜集适合学生阅读、贴近学生理解能力的关于歌颂妈妈的儿童诗。另一方面,为学生们设计了课前的调查问卷:妈妈都为你做过哪些事情?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和重温妈妈辛苦的付出,为学生创作诗歌搭建一座情感的桥梁。但是第一次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当学生们欣赏完诗歌范例,阅读了拓展资料后,创作却进入了瓶颈,多数学生停留在模仿这一步,个别学生更是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我这才意识到,诗歌的创作不是单单通过读赏、联想、模仿就可以有作品的,更何况我的教学对象只是汉语基础较好,有过仅仅半年的仿写诗歌训练的外国孩子!诗歌创作是思想感情、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考虑这些核心素养,我的教学一定是举步维艰的,学生也一定是不知所措、无所收获的。
  鉴于第一次教学中出现的这些主要问题,我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了调整。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其想学的内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由“为妈妈创作一首(句)诗”转为“学习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妈妈的爱”,使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能力。其次,课堂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激发和唤起学生内心真情实感上。“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无论是学生直白平实的语言,还是诗一般的语言,我最希望听到的是学生的心里话。引导学生找到感动自己的内容,再以诗的形式、诗的语言去歌颂它,这样的诗才是真实感人的。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联想自己的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付出和不易,调动学生情感,使其吐露心声,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谢与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梳理和指导,帮助学生学习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几次指导过后,一些学生竟然能够直接用诗歌范例中的句式来表达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小的诗歌创作团队,使原有的诗歌不仅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真情实感。而且,这种表达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有情感积淀的表达。
  当学生们伴着音乐再次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时,他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知道,他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妈妈辛苦的身影,感悟到了妈妈的爱。这种重温、感受到有感而发,再到发而再悟,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感情升华、道德意识获得提升的过程。有了这些情感和素养的铺垫,学生们也顺理成章地“下笔有情”。而这种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不应该止于手里的一纸贺卡,对妈妈的爱不应该止于“母亲节”这一天。所以,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通过一组关于妈妈的漫画,将“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这一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感悟:对妈妈爱的表达,应该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处,不仅是一句感谢的话、一个温暖的拥抱,更应该是点点滴滴的行动。就像妈妈对自己的爱一样,无处不在。一幅幅画面,一段段念白,使学生难抑心中的感动,久久不能释怀。
  虽然“诗教”对于我们的外籍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事实证明它并不是不可行的,我觉得贵在坚持,贵在教师的引导与提升。“诗教”路漫漫,我会且行且珍惜。
其他文献
编者按:应试教育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致使人才培育过程过分功利化,人才素质结构单一,这必然导致“万众创新”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学术启蒙。本期,本栏目特邀专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朱传世老师就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开展学术启蒙提出了建议。  自2013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引进项目学习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项目为主导,开展了基于
诚信教育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地理解诚信的内涵。  我们发现:一、二、三年级处于服从权威、遵从规则的道德发展阶段,学生比较注意根据规范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行,他们对“诚信”的理解往往从“诚实”的含义开始。随着个体的成长和人际互动的频繁展开,同伴交往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他们开始意识到与人交往需要相互守信,即开始注重“守信”的含义。个体继续发展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学校教育不应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应通过不断地启发受教育者的人生智慧,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引向正确合理的轨道,培育学生个体的生命自觉。  将“自觉教育”的理念引入学校,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自觉性”养
近年来,少年儿童遭遇性侵的案例频频发生,给学生家长和学校敲响了警钟,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从小学会自我保护?为了寻找答案,大兴四小参与“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性保护的问题
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前身是芳草地小学,始建于1956年。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学校开始规模接收外籍及港澳台地区学生入学。1981年,学校被北京市认定为要重点支持的十所中小学之一。1998年,学校建立了第一所分校——世纪小学,之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愈来愈突出。2008年,经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芳草地国际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目前,学校跨省市办学,一校八址,教师500余人,学生近6000
芳草教育最基本的定位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站在众人面前,展现学生内在的自信和外在的从容。让每个学生都有道德观,每个学生都有价值感,每个学生都有存在感,每个学生都有觉知感。学校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学科实践活动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内的实践活动,也可以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1.跨学科整合  统一主题。开学至今我们已经开展了两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现行的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引起教育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与探索。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一个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至少应包括如下环节:1.情景分析: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它考察的是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针对四年级学生,学校将各种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语言实践,从而提升语言素养。  1.习作与文化相结合  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四年级教材中几篇单元习作都要求搜集很多的资料。比如,第五单元要求写名胜古迹,第八单元要写科技方面的内容。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查阅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提升语文学科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如何将语文知识巧妙地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尝试和实践。  1.聚焦学科,做到两个明确  一是解读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明确学科本质;二是学习北京市语文学科改进意见,明确实施方向。  2.聚焦标准,做到两个落实  首先,以教材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引进大量的机械设备,随着机械化的大力推进,水稻机插秧以及田间育苗现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秧苗的质量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