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锅炉原理”课程实验教学需求,搭建了由燃气灶具本体、燃气供应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的燃气灶具性能测试实验平台.平台除用于“锅炉原理”课程的基本教学实验外,还可用于研究锅架高度、锅体结构、挡风聚能罩、火孔结构等对燃气灶具热效率、CO排放等的影响规律,实现了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训练了工程实践能力和探索求真精神,平台在培养能动专业复合型人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制约MTI翻译教学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是缺乏具有丰富翻译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面对新生师资力量增长缓慢而翻译硕士逐年扩招的现实,如何实现MTI培养点有限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是能否达成MTI既定培养目标的关键.尝试借鉴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弱矩阵式、平衡矩阵式和项目矩阵式模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MTI培养点提出三种相应的翻译教学团队组织结构,协助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促进MTI培养项目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蕴含丰富的育人素材,它传载的行业道德价值和职业精神,是全行业共同沉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这是育人的天然隐性课程,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引领和挖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专业、行业的职业精神紧密联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更助于培养学生创新、高效、敬业、规范等良好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时效性.
针对传统线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践方法,通过丰富多样的线上教学资源库,与线下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利用翻转课堂、热点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避免传统线下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够改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掌握.
学位
以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工程认证标准规定的有关专业的七个方面要求,针对“电路理论”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及过程考核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关注课前、课中、课后及其他时段的各个环节,重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进行相应的质量评价与考核,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老师对教与学的全局观.
网络安全类人才的培养事关网络安全事业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首先要达到立德的总要求.网络安全类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有更高要求.通过课程思政在学科竞赛中的引领,实现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学生“三观”正确树立.要以“三全育人”的模式,通过各方协调构建大思想政治闭环,以课内外和校内外实践环节为有力抓手,完成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的正向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物理”在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通过阐述了“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及意义,以及当前的现状,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为理工科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增砖添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教育联盟运行为例,将“共生理论”用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建设中,构建“骨干企业牵头—专业公司运作—合作学院实施”的产教融合新模式.跨校组建“N+1”装配式建筑专业群,通过标准引领、共建共享教学资源、联合培养结构化师资队伍、打造“境景相映”教学环境等途径,实现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了装配式建筑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丰富了共生理论.
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深化“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既是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分析货代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结合货代课程与技能竞赛、考证项目现存问题,对“岗课赛证”融合的内涵和路径进行分析,从调整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完善数字化资源、优化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在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分析了课程思政在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制度保障不够明确、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相对薄弱、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包括从制度上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注重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意识的提升、适当调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集体备课研讨等;最后提出了在农林类院校开展“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