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是背诵积累。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情况,笔者展开了一定的实践研究,初步探索出以下一些古诗背诵指导的方法。
一、能读于赋,则能为之
专家对于幼儿诵读的理念是:背诵经典不要解释。不管懂不懂,只管多接触。语文的学习是靠日积月累,不断熏陶。经典是古圣先贤的智慧语录,不懂就背,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1.尝试回忆法。在背诵训练时先是反复朗读,进而尝试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原文以帮助记忆。
在指导学生背诵《忆江南》这首诗时,通过反复地朗读,很多学生都能将这首诗背诵下来。可是当背到“风景就曾谙”这句诗的时候,却总出现“卡壳”的现象。怎么办呢?笔者静心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生字读音不是很有把握,需要重点提炼出来着重读。于是,笔者引入了画面进行渲染,并对于其中的“谙”字进行了读音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反复读这句诗。就这样,在“重点击破”后,学生很快就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诗了。
2.“反刍”背诵法。 所谓“反刍”背诵即是一篇诗词刚背下来时,不要停止,而要趁热打铁多背几遍,这样才记得牢。
“反刍”背诵法对于长篇而又拗口的古诗背诵可以说是一条非常有效的策略。在指导《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时候,学生在“反刍”背诵法的指导下,将这首诗背诵下来。可是,当一周后早读古诗时,笔者却发现班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背诵不出此诗了,这不禁让我不解。于是,在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在这首诗背诵后的第二天又通过读诗、对诗的方式强化了学生记忆。坚持一周后,学生便将这首诗顺口捻来了。
二、创设情境,情动辞发
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对于有一定古诗积累的学生而言帮助很大。
1.创设情境记忆法
(1)赏一赏。笔者在执教《小池》这首诗时,为学生展现了小荷乍现时的情景,于学生的动情点,适时推进:“你们看见了些什么?想说些什么?”“多可爱的小荷呀!”“我特别喜欢小荷的尖尖角,就像婴儿的手一样,好嫩呀!”……正当学生对于小荷爱不释手的时候,突然,画面上出现了一只蜻蜓,悄然挺立在小荷之上,学生的情绪顿时再次被激活了,迫不及待地要倾吐心中的感受。就在“眼与耳谋、耳与口谋、口与心谋、心与神谋”之中,背诵古诗成了一种非常享受的过程,那么背诵自然是他们乐意为之的一种学习方式。
(2)听一听。把高度浓缩的诗文翻译成通俗的现代小短文说给学生听,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同时也营造了古诗学习的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尤其在古乐声中,教师娓娓道来,那种情境的营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3)演一演。为了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地背诵,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让学生进入到一个由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物象相融而构成或高或远、或深邃的艺术境界中。当学生进入某一种境界当中时,再唤醒学生的记忆,把握背诵时的感情。
2.音律背诵法
在进行诗文背诵时,不妨返璞归真,在背诵方式上融入音律。通过抑扬顿挫地背诵,注意声音上的轻重缓急,节拍韵律,从而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加速记忆。让学生去划分节奏。教师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划分古诗节拍的一般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背诵中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所见意象,大雪无痕
古诗背诵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见意象,大雪无痕”。当学生认知到了古典诗词里的意象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诗的境界就用‘直觉’见出来了,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
1.“披文入情”记忆法。有幸聆听了楼翀老师《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后,感触颇深。楼老师为了让学生背诵此诗,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挥笔在黑板上作画。通过学生说画面的景物,让学生理解到“烟花”所表现出来的繁花似锦的春景。更巧妙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尽”字,教师三次改画,将帆船由大变小,最终从板画上擦去了帆船,这种动态画面也推动了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对“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不光达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更是将其中的那份诗情画意铭刻于心了。
2.“穿针引线”背诵法。诗的语言简洁而精炼,结构活泼有致。其中的线索就如针线,看似凌乱,但是,如果能抓住其中的要领,自然就串成了一条美丽的记忆长线。因此,扣住诗中的意向,串联成线索指导学生练习背诵,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效果会更明显。
(责编夏天)
一、能读于赋,则能为之
专家对于幼儿诵读的理念是:背诵经典不要解释。不管懂不懂,只管多接触。语文的学习是靠日积月累,不断熏陶。经典是古圣先贤的智慧语录,不懂就背,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1.尝试回忆法。在背诵训练时先是反复朗读,进而尝试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原文以帮助记忆。
在指导学生背诵《忆江南》这首诗时,通过反复地朗读,很多学生都能将这首诗背诵下来。可是当背到“风景就曾谙”这句诗的时候,却总出现“卡壳”的现象。怎么办呢?笔者静心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生字读音不是很有把握,需要重点提炼出来着重读。于是,笔者引入了画面进行渲染,并对于其中的“谙”字进行了读音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反复读这句诗。就这样,在“重点击破”后,学生很快就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诗了。
2.“反刍”背诵法。 所谓“反刍”背诵即是一篇诗词刚背下来时,不要停止,而要趁热打铁多背几遍,这样才记得牢。
“反刍”背诵法对于长篇而又拗口的古诗背诵可以说是一条非常有效的策略。在指导《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时候,学生在“反刍”背诵法的指导下,将这首诗背诵下来。可是,当一周后早读古诗时,笔者却发现班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背诵不出此诗了,这不禁让我不解。于是,在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在这首诗背诵后的第二天又通过读诗、对诗的方式强化了学生记忆。坚持一周后,学生便将这首诗顺口捻来了。
二、创设情境,情动辞发
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对于有一定古诗积累的学生而言帮助很大。
1.创设情境记忆法
(1)赏一赏。笔者在执教《小池》这首诗时,为学生展现了小荷乍现时的情景,于学生的动情点,适时推进:“你们看见了些什么?想说些什么?”“多可爱的小荷呀!”“我特别喜欢小荷的尖尖角,就像婴儿的手一样,好嫩呀!”……正当学生对于小荷爱不释手的时候,突然,画面上出现了一只蜻蜓,悄然挺立在小荷之上,学生的情绪顿时再次被激活了,迫不及待地要倾吐心中的感受。就在“眼与耳谋、耳与口谋、口与心谋、心与神谋”之中,背诵古诗成了一种非常享受的过程,那么背诵自然是他们乐意为之的一种学习方式。
(2)听一听。把高度浓缩的诗文翻译成通俗的现代小短文说给学生听,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同时也营造了古诗学习的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尤其在古乐声中,教师娓娓道来,那种情境的营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3)演一演。为了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地背诵,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让学生进入到一个由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物象相融而构成或高或远、或深邃的艺术境界中。当学生进入某一种境界当中时,再唤醒学生的记忆,把握背诵时的感情。
2.音律背诵法
在进行诗文背诵时,不妨返璞归真,在背诵方式上融入音律。通过抑扬顿挫地背诵,注意声音上的轻重缓急,节拍韵律,从而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加速记忆。让学生去划分节奏。教师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划分古诗节拍的一般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背诵中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所见意象,大雪无痕
古诗背诵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见意象,大雪无痕”。当学生认知到了古典诗词里的意象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诗的境界就用‘直觉’见出来了,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
1.“披文入情”记忆法。有幸聆听了楼翀老师《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后,感触颇深。楼老师为了让学生背诵此诗,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挥笔在黑板上作画。通过学生说画面的景物,让学生理解到“烟花”所表现出来的繁花似锦的春景。更巧妙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尽”字,教师三次改画,将帆船由大变小,最终从板画上擦去了帆船,这种动态画面也推动了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对“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不光达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更是将其中的那份诗情画意铭刻于心了。
2.“穿针引线”背诵法。诗的语言简洁而精炼,结构活泼有致。其中的线索就如针线,看似凌乱,但是,如果能抓住其中的要领,自然就串成了一条美丽的记忆长线。因此,扣住诗中的意向,串联成线索指导学生练习背诵,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效果会更明显。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