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复合应用题中的转化思维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_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54-01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同学整天忙着做作业,什么“XX练习”,“XX测试”,“XX密卷”,“XX考王”等等,手里资料一大堆。而有些老师也单一的强调“题海战术”。认为学习成绩提高的“六字要决”为:首先是“做题”,第二是“做题”,最后还是“做题”。但学生学习成绩就是不见提高,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吃透教材的基本原理、知识的系统性不够,灵活应用相关知识解题的思维能力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使孩子们越学越聪明的根本出路。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复合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解答复合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时,把条件和问题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就是转化思维。也就是通过对已知条件或问题的转换,把较难问题转化成容易解的问题的解题方法。转化思维的方向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疏为熟悉、变隐含为显现,在扩展变换和可逆变换中加深学生对各类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小学复合应用题中的转化思维通常体现为将题目中的“倍”、“比”、“率”关系相互转化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捷径。
  转化是用关联的、变动的观点来看问题,因而是一种重要的辨证思维。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要求比较高。常用思考方式为“知此则彼”。如:“已知甲是乙的5倍,则甲和乙的比为5:1,乙是甲的1/5,以及甲、乙分别和总数的关系”等等。进入小学高段后有些应用题,如果用一般的方法思考,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去分析,有时难以理清数量之间的种种关系,这时我们可以考虑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甚至可以转化成另一种问题去思考,常会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
  小明家养了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1/5,求白兔、黑兔各多少只? (用四种方法解答)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能有效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有的同学用一种两种方法解答可能没问题,但要用四种方法就惨了。你有没有想到白兔占黑兔的1/5 (其为分率,可用分数解法),则黑兔是白兔的5倍(其为和倍,可用整数解法),黑兔与白兔的比为5:l(其为比,可按比例分配)。再加上列方程解,不就是四种方法了吗? 上述四种解法,不仅思路不同,在算理上也有难有易,但有一个共同点:没有转化的思维方法的参与,每个思路都是难以形成的。
  
  二、抓住复合应用题中的不变量,以不变量作为单位“1”,转换题中的关键句,统一单位“1”。
  常用的转化法有两种,一种是等价转化法,就是把原问题甲转化为与之等价的新问题乙,而问题甲与问题乙的答案完全相等。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如上例)。另一种是不等价转化法,就是把问题甲转化为新问题乙而问题甲与问题乙的答案并不相同。但求得问题乙后,就很容易找到原问题甲的答案,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的思考方法。
  我们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经常发现,有的时候在同一道题目中出现不同的单位“1”,有的时候在一些分数应用题当中,会出现一些变化量,造成题目中单位“1”的量无法确定,为解题增加了难度。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不变量进行分析,利用不变量作为中间条件进行解答,或以不变量作为单位“1”,转换题中的关键句,统一单位“1”,然后进行解答。
  例如:某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原来甲车间的人数是乙车间的5/7,如果从乙车间调8人到甲车间,这时甲车间的人数是乙车间的4/5,原来甲、乙车间各有多少人? (凉山州2004年小学毕业考试题)初读这道题数量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细想不难发现人数变化前后甲、乙两车间的总人数是不会变的。原甲车间是乙车间的5/7,则原来甲、乙两车间人数比为5:7,乙占总人数的7/(5+7),从乙车间调8人到甲车间后,现在甲车间是乙车间的4/5,则现在甲、乙两车间人数比为4:5,乙现在占总人数的5/(4+5),前后就存在一个对总人数的分率差。而这个分率差所对应的量为8,这样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就能把甲、乙两车间的总人数288人算出来,后按比例进行分配就能算出甲车间原有120人,乙车间原有168人。这些过程就是所谓的转换单位“1”,使单位“1”统一为“总人数”。
  应用题中的转化思维上述并不尽然,学生初次接触都有难度。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反复练习就会逐步熟练。如此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思维的价值,很好地诠释了“尝试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新课标精神,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在备课中渗透‘学练衔接’”、 “在课堂中强化‘学练衔接’”、以及“扫除课后作业心理障碍”三方面,谈如何更好地促使课堂与课后的衔接。  关键词:学练衔接 学练联结 整体性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有过权威的解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发展学生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主要任务。《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6-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加强课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课内阅读更重要。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解决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课堂教学的局限;可以使学生成为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8-01     陶行知先生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转而
糖农种甜菜,糖厂收购甜菜都是为了加工制糖,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甜菜的青头和尾根含糖率很低,除掉制糖工艺过程中的损耗,产糖量很少,所以没有加工制糖的意义。尾根除了含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把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7-01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是基于师生间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它既有言语上的你问我答,更有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交流、沟通和理解。  在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50-01       说起课堂教学,只要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学方法的好坏与教学效果的优劣,应该怎样看呢?我认为:要看一堂课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教师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如何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更应注重学生的“学”,“教”的
摘 要:职业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就业形势下成了至关重要的教育类型,职高语文教学更要遵循新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和原则。做到真正的培养学生能力,服务学生就业。本文就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实际,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同时结合学生专业,重视实用写作的教学,从而实现先大纲要求下的中职语文教学。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 方向 能力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52-01     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相信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做起来,就怕学生不懂是经常发生的事,在一堂练习课中,学生的解题方法比教师的简单且容易让学生听懂,再一次要我们相信学生是能中行的。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数学课上,一组拓展练习题是这样的:  “1、①计算。  101×25=101×3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53-01     学生的智能是潜在,是不可估量的,它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时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中开始。”人们也常说:“手巧则灵”。由此可见,动手操作,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发现新知,体验创新,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快快乐乐地获得新的智能。     一、动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