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素质教肓:从“技术性实践” 到“思维性实践” 的课堂教学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9320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国策和理论依据。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要突出工程师素质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塑造学生像工程项目设计师、项目施工经理等专业人员特有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工程师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落实“技术性实践” 与“思维性实践” 并重的教学措施,是实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傽。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学;课堂与实践;工程师素质;理论与实践
  一、前言
  我国目前素质教育中所使用的“素质” 的具体内涵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构成了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1]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的工程师素质的培养。由于环境设计工程是实用型技术,在实施过程中涉及材料学、工艺学,安全法规、行业国家标准等,属于技术性范畴。它以多层次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展示一系列有关如何遵照行政政策、执行行业规范、处理场地实际、开拓施工条件,并会同投资、承建、设计、监理多方的理解与沟通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事件。环境设计的学科范畴还包含人们生活、工作、购物、休闲娱乐等休养生息之室内外环境。不同民族及生活习俗都会左右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等。所以专业教学涉及的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它涉及的是多学科、多维度的知识,像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卫生学、文化学、伦理学、生态学等无所不包,社会、社区、企业、事业、政府机关、家庭等各维度层层相关,任何一门教材都难于涵盖并很难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现实中的工程师,总会从工程所需,找到关键内容加以解决。这种专业学识、能力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磨合后灵活运用的体现。
  要使学生具备设计师、项目施工经理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学会面对各种情形、掌握处理繁多的社会诉求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教学必需和现实的工程项目相结合。并且不是简单的 “技术性实践”,而是 更多地强化“思维性、创新性实践”的教学。
  二、“技术性实践” 与“思维性实践” 并重的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界定为“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 实用型人才培养决定其教学特点为实践性极强的教学。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熟练地应用各种绘图软件绘画工程图形、图画,熟知室内建设的法律、法规,懂得各种材料使用的相关工艺,掌握各种风格流派的造型特点,是一种技术性实践的结果。而思维性实践则是培养学生像一个真正的设计师、项目施工经理那样从工程现实状态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品质。“技术性实践”与“思维性实践” 结合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这倒不是说这样的知识不重要,相反,它所指的是如何用主动的、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和更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4]”,是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促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形成,并善于把获取的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加以提炼整合。因此,强调“技术性实践” 与“思维性实践” 并重的教学是突显工程师素质培养的教学。
  在环境设计教学中,利用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进行课堂辅助教学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工程案例在教学中往往单纯地演绎经历、结果,是一种“技术性实践” 的过程,容易使学生注重这种结果的关注,而怱略了对事件结果的反思、归纳,找寻其中的思维智慧。
  “思维性实践” 强调利用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思考,并参与讨论与交流,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一家三口的一百平方米家居室内设计,在不同地方、不同的业主情况下,项目的外观的表征、内容的多寡、风格的迥异、实施的手段等,是变动不居的,不存在标准答案。所引用案例只是一个特例,而案例教学的关键是可以通过案例引申出应对不同背景的家庭对居室不同诉求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在案例事件的叙述中提出多种基础条件变化并致使工程项目方案要随之而变化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思维交锋、碰撞,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组织、鼔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能力。这种教学即使学生学习了成功案例,又体会到服务社会时面对各种诉求的现实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体现了“通过认识他人而得到学习,同时通过反思自己得到学习,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学历的成长[3]” 的教育规律,是“技术性实践”与“思维性实践” 结合的有效教育。
  三、如何进行“技术性实践” 与“思维性实践” 并重的环境设计课堂教学
  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所特有的素质,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单要学基础原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技术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裁判和知识的归纳组织应用上。因此,在工程项目典例上,不仅能学到规范性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学到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智慧。但在课堂内如何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现实联结起来,而又不落入单纯演绎工程项目前因后果式的“技术性实践” 形式,从研究和实施“技术性实践” 到转化“思维性实践” 并重的课堂教学法是必要的。
  1.课前备课
  在制订课程授课计划后,针对教学内容作授课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是教学过程的安排。对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程案例课,准备工作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照教学内容选择工程案例,分析案例材料,找出案例中有关知识转达的关键性问题或者说找出案例对教学内容有那方面加强和发展的价值。   (2)对照和思考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及知识背景中,他们在这个特定的案例上到底能做些什么,如何激发他们突破已有知识、技能的制约,得到其他方面的收效与扩展。
  (3)参照教学目的,分析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方法、技巧,拟订出重点、难点的教学组织措施。
  (4)对工程项目案例在课堂讨论中做预设评估,如果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展开讨论,会发生怎么样的观点, 场面如何调控。
  (5)为学生准备课程设计作业,包括场地资料、项目设计任务书。
  (6)写出简单的教案。
  2.课堂实施
  (1)引入案例。通过介绍一些有关工程案例的特点、特色、感受、轶事,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用问题设置来提醒学生给予注意的必要性,也可以向学生讲解这个案例与教学目标关系,同样也可以课程设计作业的关联为由来引入案例。
  (2)案例分析及引导讨论。①分析演绎。案例是工程结果,隐藏其中的是工程人员丰富的智慧。通过演绎、分析,把这些隐性的知识透过工程表象显示,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必要性。这个环节关注的是工程经验的领悟,属“技术性实践”。②开始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一般地说,设计的问题一般为两类:一类是引导性问题;一类是非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的提问方式是:你认为案例特色是什么?本案例主题与所用的造型手法的关键在哪里?空间分配合理性如何?造型手法和空间效果的感受如何?材料运用的特点是什么?陈设与家具搭配关系如何?灯具与照明合理性如何?非引导性问题的提问方式是:对于这个案例,你有什么想法?如果类似的工程项目交给你,你将如何参照工程背景做新的设计?③学生在讨论中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方案,这是值得支持和期待的。说明学生参与讨论热情高、个性强。但不可否认的是方案会存在大量不完善甚至不适宜的情况,对待这些方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不能武断式否决。这时要多用对比式分析各方案间的区别,分析方案具体运用到指定的情形时,哪些方案更易付诸实施,哪些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制约。鼔励学生就目前方案做某方面的探讨。总之,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不当裁判,而是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通过“技术性实践” 发展“思维性实践” 的教学,使学生既具备行业规范意识又有思维创新能力。
  (3)概括总结、布置任务。总结时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规律,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新知内容。突出案例的关键问题和案例所提供的信息特点及参考的价值。指出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后做深入思考,提示后续的研究方向。然后布置课题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按作业任务书,完善自己在课堂讨论时的设想,并做出更具体的方案表达。
  四、结束语
  环境设计教学中,项目案例分析是必不可缺的,但项目案例不能只停留在分析鉴赏式的教学形式上。应该注重案例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创新性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历程和造型能力的表达。课堂上要做到这层面,授课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历,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有理可据,才能引渡学生由表及里探讨学问,使教学不是简单的 “技术性实践”, 而是更多地强化“思维性、创新性实践”的 教学,为实现实用型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08): 10—14.
  [2]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J].教育研究,2007(04):66—71.
  [3]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 73—80.
  [4]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7):36—47.
  [5]王 鉴,田振华.从演绎到归纳:教学论的知识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45—48.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选取鲁迅短篇小说《祝福》原文本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蓝诗玲的两个英译本作为语料,采用语料库分析软件Wordsmith Tools从译本的形符、类符、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等情况对两译本的文体特征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同时分别从两英译本中选取实例定性对比两个翻译文本中译出与译入文本的翻译文体特征。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在词汇层面均为低密度文本,同时杨译本的词汇密度较大,用词较为丰富;杨译本
期刊
“漆黑的土地,鲜红的A字。”故事落下了帷幕,一切似乎都已尘埃落定,可是当我们再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却发现: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用略带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和映衬人物心理的手法在《红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将他笔下几个次要人物的是非善恶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描写得十分含蓄,而幾个主要人物则通过个别的心理挖掘、成双组合的冲突和同时出场亮相的交汇,交代出人物与“红字”的内在联系。  全
期刊
无论风云变幻、世事无常,人们始终对大学比别的许多事物更为关注。大学的形象关乎人们对大学这一事物的认同,也关乎大学的自我身份认同。大学应该呈现什么形象?还是让我们从世界上的伟大学府那里寻求答案吧。  (一)历史悠久的巴黎大学,称得上是现代大学的鼻祖。它在中世纪率先打出“师生自治联合会”的旗帜,并率先以罢课斗争确立了自治地位,争得了结社、罢课的自由特权。从此,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自治团体昂然于世,在此后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用电器产品处于与时俱进和更新换代时期,产品使用的安全性无疑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素之一,这就要求家用电器产品设计师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将产品安全性因素问题视为产品设计流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安全;设计;家电产品  一、家电产品的背景及现状  1.家电产品的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家用电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家用电器启动的额定电流高、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浙江大学为例,分析当前艺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对学生的审美启蒙的观点,但目前该类课程注重艺术知识的积累,不注重艺术实践,无法实现审美启蒙,因此必须强化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实践教学建设来实现审美启蒙。同时,学校在软件和硬件上也具备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条件,有其可行性。  关键词:艺术类通识课程;审美启蒙;艺术实践  大学想要培养“全面”的人,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艺术类通识课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就业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而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就业形势尤其严峻。本文从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现状着手,分析其就业率下降的原因,最后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视角,探讨推动民办高校竞争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和高校的扩招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
期刊
笔者作为幼儿园老师,在本文中要谈及的幼儿音乐素养主要是指结合本园幼儿实际和本人的特点,对幼儿视唱、听音、节奏和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到了两岁,不仅能注意倾听音乐,也能感受简单的音乐作品。这就为视唱、听音、节奏和音乐欣赏等方面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雨果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脑发育时很难避开音乐,音乐对思维有着积极的影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
期刊
摘 要:随着iPad的出现和使用,把iPad有效引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改变当前的数学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纸 笔演算并丰富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果。本文基于原有的iPad教学架设方法,分析并研究新的、更方便的iPad教学架设策略,并尝试不同的iPad教学软件,使得iPad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丰富。  关键词:iPad;教学应用;创新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的
期刊
摘 要:计算机和网络的蓬勃发展为大学英语学习提供了新的环境、途径和手段,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理论也具有了新的内涵和理念。从2011年起,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以陈赓人才培养实验班为试点,探索适合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和教学手段,建立以多媒体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陈赓人才培养实验班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总结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经
期刊
一、教学背景  现代作家梁衡在其《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把握到居里夫人胸怀大志,不被自己美丽容颜所累,抓住“美丽”二字深挖细掘。居里夫人对美的追寻,会令学生在愉悦审美过程中形成共鸣,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过程  1.破题:领悟“美丽”表达的巧妙性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现代作家梁衡的文章,大家翻开课本,读一遍文章的标题。  (教师板书文章标题,学生朗读文章标题)  教师:从文章标题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