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打开“诗意表达”的正确方式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ove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些不文明、不友善、不真实的“现代文化”冲击着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伴随着教育本身的“警觉性”,我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我们认为,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历经沧桑,愈久弥香,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学科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这一任务。
  “诗意语文”是什么?如何进行“诗意语文”的教学?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真正诗意的课堂一直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美好形式和理想境界。但如何操作?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还没有真正有效、规范、准确的定义,来阐释什么是“诗意”课堂、什么是“诗意”教学、什么是“诗意”表达。当“诗意”遇见“儿童”,如何精准地定义课堂的发生和教学形式的展开,我们还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我们也试图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与实践。正如朱学坤老师认为的:“汉语诗歌的教学是一种让人快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是一种有趣、无穷的想象。它是玄妙的,但又是明朗而清晰的,让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现实告诉我们,语文是需要言传的、教学是需要言传的、经典的诗歌文化是需要言传的,那么如何言传?朱老师告诉我们:“要打开想象、打开兴趣、打开儿童自由的表达。”
  一、“诗意”指向:一种深刻的想象与表达
  众所周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启发人们更为深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不停地在催发我们更为丰富的想象、更为深刻的表达。而往往,我们把这样的一种想象和表达狭隘地认识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是艺术呈现,而忽视了它存在于时空界限上的一种情感流露。通过阅读古诗文,我们跨越千年与古人畅谈、把酒当歌、思想碰撞,感受那份时空间存在的记忆温暖和情感流淌,也为自己心目中的那片“桃花源”不断开疆拓土。
  当然,有人质疑,小学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诗意”吗?能够读懂古诗、理解情感吗?不可否认,学习是具有阶段性的,更是有规律性的,但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让古诗“活”过来,在儿童群体中重新绽放它的生命?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引”。过去,教师教会学生教科书的内容,却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导致学生背诵了文本却没有体味到情感,这不利于学生感受古诗之美。并且古诗文测试的时候题目非常简单,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几种固定的题型。如,让学生默写古诗、解释加点词、诗句,以及结合作者的相关信息进行辨析。很大程度上,考试模式和考试题型,对于古诗教学也起到一定的风向标作用,而这样的一种固化的风向标,又并非是正向引领,反而对于古诗文的习得仅仅停留在知识点上,学生大多数只停留在诗句背诵的积累中,而忽略了古诗词本身的魅力。
  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古诗文的表达与现代文有本质上的不同,不管是形式,还是音调,这一切都充满美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传统方式进行传授,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的唯一习得路径也只是背诵,这样机械式的学习破坏了古诗文的意境。而学生对于真正的诗情、诗意和诗理的把握往往是浅尝辄止,对于诗性的生长、诗意的表达更是一种漠视和抹杀,这无疑对于古诗文教学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挑战”即“机遇”,“挑战”即“希望”,当我们走出这样的困局,一定能够给古诗文教学带来启示,带来新的突破。
  二、“诗意”透视:一种扭曲的认识与解读
  对于现状,不少人都会问:话可以这样说,但是光说不练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具有美感的诗意课堂,该如何体现?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汉语的诗意?这是大家最关心的根本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诵读,诵读是传统的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做到心、眼、口的统一。诵读能够真实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蕴,从而对古诗文中表达的情感进一步认知与理解,丰盈学生的体验,感受古诗文的内涵,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学生熟读后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记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诗词因为其特殊的构句方式,与现在的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差异,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只理解诗词的内容,而忽略了诗词的意蕴,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总是把目标放在怎样让学生学会解释词义,这样一堂课下来光讲字词就用了多半的时间,在教学的过程中先给学生一个字一个词的翻译,然后再给学生一句话一句话的翻译,断章取义地来解构诗意,而忽视了诗本身的完整性、韵律性和情境性。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用这个例子来教学。而我们往往把教科书当作了教条,把“书中的内容”当作了“标准”。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为了让“学”真正发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责任是“授人以渔”。如果到现在仍一味糊里糊涂地灌输,何谈“诗意语文”?
  三、“诗意”策略:一种循序渐进的勾勒与阐释
  从“诗意”走向“诗意表达”,从“诗意表达”走向“儿童诗意表达”,这既需要遵循“诗意”的基本属性、基本原理和基本常识,同时也需要“回归”,回归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回归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回归学科的本质、回归儿童诗意表达的应有样态和自然属性。当然,回归不是倒退、回归不是落后、回归更不是抹杀,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打开儿童诗意的世界,引领儿童在诗意的世界中自由翱翔、自由生长,翱翔和生长的过程一定离不开“表达”,而这样的一种表达一定是适切的、贴切的,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但“回归”总是要有路径的、总是要有方法的、总是要有过程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反复地诵读”“不斷地唤醒”“适当地拓展”来实现这样的一种生长。毋庸置疑这样的一种生长一定是自然的,一定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
  1.反复地诵读
  在小学阶段,对于古诗文教学的最好打开方式就是“诵读”,正确地读、反复地读、流利地读、有情感地读、辩证地读、多元化地读……直到达到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读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就是不停地碰撞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读,让古诗文的“教”不学以能;读,让古诗文的“学”潜移默化;读,让古诗文的“评”春风化雨。   仅仅是“读”并不代表真正的诗意课堂,如果在朗读中,教师只注意发音,那么这样的朗读方式是无效的。其实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差别也很大。在第一次接触一篇古诗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初读文章,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整体感知诗文,并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含义,把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等待解决。这时候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學习,在小组中解决读音问题,或者是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
  范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正确断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而教师的范读能够读准发音,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抑扬顿挫,品味其中的韵味。认真阅读,逐句缓慢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作好铺垫。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相互讨论,读到不懂的地方就一一解决。
  整体读,教师给学生讲完了字词意思以后要带领学生再次品读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诗文的音韵与美感。此时教师也能让学生结合配乐读、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音律美。
  所以利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古代,先生总是带着孩子摇头晃脑地朗读、背诵诗文,一遍又一遍,其实这不是机械灌输,而是让学生在这抑扬顿挫中自然领悟诗词中的含义及神韵,在诵读过程中融进学生的骨子里,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经教师加以点拨,这棵小芽就会逐步成长为参天大树。
  2.不断地唤醒
  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高,他们在学习中就越活跃,这样对所学知识的排斥也就会降低。学生有兴趣,才是课堂发展最大的动力。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才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一位教师如何把控古诗文课堂,如何正确带领学生学习古诗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和动力呢?其实,这些答案都隐藏在每一首诗文中。诗文中的喜怒哀乐就如这人生百态,每一次古诗文的课堂都可以变成学生体会人生的小剧场。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充分借助自己身边的工具,辅助自己的学习。比如,可以在网上查阅作者的经历,了解作者的写作时代和背景,用字典查找偏词难词。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理解一些文章中的意思。这种方式既帮助学生开动了脑筋,又让学生掌握了适合的学习方法,加深了对文章意义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了《论语》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查阅孔子的经历。让学生找找像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物还有哪些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知识,课堂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当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无限拓宽自己的语文知识面和视野,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3.适当地拓展
  古诗文教学讲究情境、讲究意象,而情境和意象从某种角度而言是相通的,好的情境让意象更为清晰地浮现,让意象更为生动地表达;正确的“意象”打开、罗列,又让情境更加活泼、更具有“味道”。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要学会“串联”。第一,串联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第二,串联情境体验与意象勾勒的精准对接;第三,串联学生的想象与创造;第四,串联时空间情感的交互与碰撞。当然,所有的“串联”应该是有指向的,这样的一种指向应该切实地服务于学生的语言发展,服务于学生对于古诗文文化的真实体验,服务于学生更好地感知、了解和理解深刻的文化意蕴,并从这些意识层次的现象中,寻找更多路径去打开自己的情感价值世界,寻找一种共鸣和共生的力量。
  当然,“串联”离不开拓展,离不开基于文本本身的拓展,离不开对于古诗文意象的拓展。拓展需要资源,拓展需要路径,拓展需要尺度。拓展应该是有基础标准的,不是一味地拓展而忽视了教学本身的尺度和边界。拓展的标准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则在于情感领域的进阶发展。情感的发展毋庸置疑也带来了知识的骤变、重组与再聚焦。比如,教授杜甫的《绝句》时,当我们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首先对于意象的提取是第一步,学生能够非常迅速地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讯息提炼,但意象本身是平凡的,不平凡的是我们赋予它的意志情感。接着,我们通过对于意象的想象来完成更为深刻的境界(体悟作者选取意象的别出心裁、情感传递),从颜色搭配、形态造型、构图设计等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学生的思维中,多“安插”几个“为什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入境。然后,将相同意象的诗篇进行比对拓展,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状态和不同的时代下造就的不一样的诗人、不一样的诗篇以及不一样的诗意。
  在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古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当代人要不遗余力地把古代的文化传递下去。古诗词对于小学生的情感文化,有良好的熏陶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阅读古诗词,带学生穿越时空,把经典和诵读结合起来,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创设古诗词的创作意境,让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熏陶。用古诗词指引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古诗词的温暖,真正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来 静)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就要对这些新的理念深入研究,将其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切实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情境化课堂,就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其强调了将语文知识的讲解放到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角色或是具体的角度,沉浸到具体的情境当中,有效理解掌握其中包含的语文知识。  一、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的构建方法  情境化课堂的核心内涵就是通过情境来辅助教学
期刊
自主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自主学习中,他们能从最近发展区出发,积累学习经验,拓展自主探究的途径,达成学习方法的上升,这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细节,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学生先天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在模仿中发现一些规律,掌握一些知识,但是数学学习中需要
期刊
教育承载着中华文化,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核心素养教育应运而生。在促进学生良好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方面,语文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除对学生学习成绩予以关注外,还要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获得长足的进步。那么,在初中语文
期刊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高效地备出一节重点突出且富有启发性和美感的课?笔者提供了一种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备课策略。  一、理清课文要素  不管是什么体裁的课文,其内容不外乎以下六个要素:景、事、人、情、理、法。“景”是指诗歌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小说和戏剧中的环境描写、说明文中关于生物生存环境的描写、议论文中的情境描写等;“事”包括诗歌和散文中的叙事和细节描写、小说和戏剧中的情节和细节描写、说明文中关于生物
期刊
教育督导作为教育行政管理的监控环节,在促进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由“不均衡”到“初步均衡”再到“基本均衡”,进而迈向“优质均衡”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出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我省将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督导评估试点的新进程中,督导部门理当先动先行,知新创新。作为2014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的介休市教育督导办的一员,结合工作实践,我
期刊
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对不明白、不理解的现象或问题产生质疑和探究的心理。简单来说,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质疑、提问和思考探究的综合性素养。数学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需要教师立足实际,将问题意识融入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有效提高问题意识,在数学学习中更加主动。  一、培养高中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具有多方面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學生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要注重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十分关键的教学任务。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语文学习的相关基础能力,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他们能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可以自主领悟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但是,目前阶段为应
期刊
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新的產品或是技术方法。对于教育教学来讲,信息技术也推动了数学教学的变革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能实现教学活动的不断优化。因此,教师要认清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程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掌握具体的运用方法。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作用  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数学教学的内容
期刊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深入的文本解读,更离不开精准而适切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文本特质和学生认知三重维度,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统整规划、合理安排的教学预设,是考量教师专业基本功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从苏教版教材来看,人文主题的单元设置和循序渐进的训练价值,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文本,就应该有着匹配的教学设置准则和模式,以奠定学生全面而深入的语文学习基础。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具体的教学措施,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研究,找到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的有效路径。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透过小学语文教育近些年的发展形势来看,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创新。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