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应该实现个性化与多元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nh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体验与评价的过程。在解读文本时要开展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并达成某种共识。个体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解读文本也就风格各异。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用教师的解读来影响学生的解读,这样,学生既受到教师风格的影响,也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一、正视现实,准确地发现文本解读的不足
  1.文本内容偏重政治化 苏教版初中语文内容涉及到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反映黑暗社会中劳动人民的苦难、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与艰苦朴素等。这样的选材范围显得很狭窄,尤其是文言文选材的内容较深。如《与朱元思书》、《最后一课》等,而且这样的主题与初中学生的年龄与经历都不相符,造成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困难。从文本内容看,关注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文章少,尤其反映中学生情感世界的内容几乎没有。这样的文本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的责任感、社会价值观等教育。因此,我们呼吁教材的编排应多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多编排一些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文本内容。
  2.对文本的解读定义化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提倡多元化,解读文本内容更是考试中的重点。但是,我们往往习惯于追求如何引导学生答出自己想要的文本解读结果,与其说他们的文本解答多元化了,不如说他们只是把文本解答“翻译”了,如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定位,我们总是把其定位为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象征。其实,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不应该从阶级差别的角度来理解。在解读这篇文章的人物形象时,只要让学生明白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即可,因为这种势利思想常常是不分国界与阶级的。
  二、更新观念,正确解读现行教材中的文本
  1.注重解读词句 文本中的词句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不仅要讲透字词句的表层意思,也要把字词句立足于全篇,并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对词句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与意蕴进行深刻的理解,从而体现它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我们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常常发现往往通过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在散文《背影》这篇文章中,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描写父亲的动作通过“缩”、“探”、“倾”等动词,这些字词无声的表达了父爱。还有刻画父亲外貌的词语,如“黑色”、“黑布”、“深青色”等。作者为什么用“黑色”与“黑布”?这就要与文章开头中讲述的家庭背景来理解,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作者表达的父子情深的思想感情。
  2.注重解读文体 文体是体现语文的元素。一篇文章的文体不同,那么主题的呈现形态肯定就不一样,而且它的表达方式、结构形式、题材选择都不一样。对文体解读首先要把握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其次是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最后是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再现不同文体的主题形态。如在解读小说题材的文本时,我们应该从环境、故事情节、人物、情节的发展来切入;解读散文时应该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来切入。例如,在解读《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就一定要深入剖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造成这种性格特征的时代背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弄清文体,有助于更加准确透彻地剖析文章的主题。
  3.注重解读过程 新课改倡导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尊重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所以,作为教师不能习惯于传统教学中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强制地强加给学生,否则的话只会造成对文本的曲解。其次,认为还应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理解、体验文本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比较性的鉴别,这样,学生就会在比较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去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而不是用教师的解读结论去让学生被动的接受。
  4.注重思维方式 解读文本是一种智力活动,因为作品中尤其是文学作品具有飘忽与朦胧的特点,这决定了解读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用灵活蕴藉的语言来传达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各种美。而文学作品的美有的地方是不能用客观性的词语来描绘的,它需要教师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述其中的情趣或美感,从而激起学生欣赏文本的兴趣。因此,我们说教师是解读文本的“导游”,作用是引领学生去领略文学作品的美。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传达教师的解读意识与作家意识及解读经验,同时来诱发学生的解读意识,从而对文本形成创造性的解读。这样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过程中要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并且在相互对话的过程共同体验解读文本的感受,这样解读文本就会实现个性化与多元性的共融。时代的发展呼唤我们要用全新的理念来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变革。
其他文献
从牛顿环实验的实验原理、测量结果等方面对测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得到的结果比原来的方法精确得多
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爱国、统一是将军最鲜明的人生特点.他为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的利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简要回顾了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
采用共浸法和NH3程序升温氮化制备了负载于氧化铝上的镍钼双金属氮化物催化剂,运用微反-色谱装置分别考察了催化剂中镍钼负载量、镍钼的摩尔比、反应时间在正辛烷异构化过程
对常压浸渗法制备的不锈钢纤维增强的ZA43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纤维与基体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层,此界面层由界面反应层和扩散偏聚层等多层构成,界面的形成
以1,2,3,4-丁烷四羧酸(BTCA)对丝和棉纤维上的整理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对织物的增质率、黄度、白度、折皱回复角等性能指标的测试,确立了最佳工艺,发现pH值与增质率的关系,并提
如何创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形态是文艺理论界积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定的哲学基础对于建构特定的理论形态具有着重要意义.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新课程建设高效课堂背景下,语文课堂看似热闹起来了,但仔看细嚼,废时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根源还在于教师自身对“教”与“学”没有摆正位置,重教轻学,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教学中做好“四抓”:一抓读书,二抓教路、学路的切入点,三抓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四抓课堂激励评价。在充满人文
课堂教学,是指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而现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大多是在强制灌输教学知识,气氛沉闷、内容空洞、教学程序千篇一律,甚至把读教材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是当今初中语文课堂最大的问题所在。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导学生语文知识,还要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素养,使之在追求以“完善”为
民宅渗漏一直是困扰居民和建设部门的难题,本文对多个住宅小区,如绿色智慧城、明达开发小区、山南地区等进行调查,分析了民用住宅外窗台、屋面泛水等渗漏的原因,提出应从材料
杨格《永远的一课》写欧阳老师冒着种种困难的考验.给“我们”上了一节很特殊的课一率领“我们”在风雪交加的时候去操场立正五分钟.因为欧阳老师这节课的形式和内容都显得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