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海菜花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dfafdsfs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海菜花邂逅,是在一个被称为龙潭之乡的地方。龙潭水从地下冒出,一年四季涌流不断。那一湾碧水,清幽幽地流淌,水里生长着密密麻麻的海菜花。朵朵洁白的小花漂浮于水面,星星点点,随着水流舞动,尽显婀娜妙曼。说实话,仅凭第一印象,我就喜欢上了海菜花。
  远远望去,这一湾碧水,就像天上的银河,而朵朵白花,则是洒落在银河里的星星,疏密有致,看一会儿眼睛就花了。有的地方,星星呈现出星座的形状;有的地方,星星扎堆在一起,似乎在聆听长辈讲述不朽的传说,又似乎在领教老师的谆谆教诲;而有的地方,星星煞费苦心,搭建成了一座弯弯曲曲的桥,希望银河两岸的牛郎和织女早日团聚……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地走近她们,想成为她们中的一分子。待我渐渐走近,她们似乎又变换了位置,先前的星座、桥等已无隐无踪。花朵随着缓缓的水流摇曳,舒缓、柔美、绵延。她们就像是集体在跳一支妙曼的舞蹈,姿势的转换衔接得自然和谐。在同一时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动作虽各不相同,但却极其的和谐统一。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转换,每一声流水触动叶柄的絮絮细语,每一阵微风吹动花瓣的丝丝轻响,都深深地拨动着我的心弦,让我完完全全地放松和沉醉,经受一场艺术盛宴的熏陶和洗礼。俯身细看,每一朵小白花的中心则是淡黄色的花蕊,三个精致的花瓣和谐地镶嵌在周围。每一朵花都是那么的晶莹剔透,就像用温润光洁的白玉雕刻而成,安详、纯洁,让人不忍去触碰。看着她们,似乎一切坚冰都可以顷刻间融合。
  海菜花用积蓄已久的能量,毫不示弱地竞相绽放在水面,把美展现得很完整。她们不像荷花那样以亭亭玉立的姿态出现,也不像水草那样甘于沉没在水中扭曲自己,而是坦坦荡荡的崭露头角,接受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把生命中最美的时刻一览无遗地展露,慰藉养育她们的那一湾碧水,同时也给每一个过往的行人以美的享受和渲染。
  龙潭里的水,澄澈透明,像过滤过一般,似乎不含一丝杂质,把海菜花叶片的青翠欲滴和叶柄的透明娇嫩毫不掩饰的暴露出来。阳光洒在水面上,像跳跃的点点金光,一闪一闪的随着荡漾的水波游移。海菜花的叶片,有的宽阔圆润,如同稳重大方的绅士,给人一种极度的安全感和踏实感;而有的却纤细修长,如同风姿绰约的少女,飘扬着迷人的裙摆,楚楚动人,清新自然。按常理,同一株植物的叶片形状大概相似。可是,同一株海菜花,叶片的形状居然有如此大的差别,这让我惊讶不已。查阅了相关资料,我才得知,原来海菜花叶片的长短、形状,叶柄和花萼的长度与水的深度和水流急缓会有明显的差别。我不禁感叹,海菜花的生存本领真强,当环境略有改变而不触犯到她的生存原则时,它会适时地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我想,海菜花是极具生存智慧的,不然,她不会把适应改变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海菜花天生就喜欢清清白白、纯洁透明,她要在透明的环境中生存,而不需要“出淤泥而不染”的自命清高;她要活得通透澄明,把立体的自己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同时,她也把自己原原本本的风味奉献给人类,让人们放心地食用地地道道的纯生态美餐。正基于此本性,海菜花会适应环境,但并不是一味的迎合环境的改变。当有些无知的人为了一时的利益,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倾倒于水中,海菜花赖以生存的水体遭到破坏和污染,当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她的忍耐限度,她就像烈女,不委曲求全,不苟且偷生。是的,人类绝情,不知道珍惜她的存在以及她对人类作出的奉献,她就会比人类更绝情。“宁为澄澈粉身碎骨,也不为肮脏卑躬屈膝。”我听到了海菜花留给人类的警言。然而,人类却对她的警言置若罔闻,还是一味的满足自己一时的利益为所欲为。当原本碧波荡漾的江河湖海富营养化、浮游生物泛滥,当原本清澈见底的溪流小涧杂草丛生、变成臭水沟……面对眼前的惨状,人类却只能望而兴叹,无所适从。
  然而,海菜花对人类绝情的同时,又是非常的重情重义。当水体适合她生存,她不仅美化环境,把最美的自己呈现给大众,以餐桌上营养丰富的美餐的身份把身躯贡献给人类,更为重要的是,她还对水体有净化的作用。她用自己的柔弱身躯,诠释着她对养育她的那湾碧水的热爱,并用让水体更洁净、更澄明的方式给予报答。她被视为净化水质的“试金石”。因此,哪里能寻觅到海菜花的身影,哪里就是一片碧水蓝天。
  在这里,我们不妨多停下匆匆往前奔跑的脚步,放下一时或眼前的个人利益,用心灵认真倾听海菜花。
其他文献
一直难忘这样一幅画面:灰云密布的白色天空看起来像巨幅电影银幕,天空下是陡峭的黄土山崖,山崖下是一个小而热闹的歌舞场。有一会儿很偶然地抬头往山崖看,奇怪怎会有这样大的黑鸟栖在山崖上?更奇怪的是那鸟中的一两只仿佛累了正缓缓起身,向左右迈出和人极像的步子——最后才发现不是鸟,是人,从四面八方前来赶洋芋花节的西山群众,在看够了歌舞赶够了热闹后,爬上四围的山崖,居高临下地默默蹲着,没有人猜得出他们那会儿在想
期刊
本期封面推出的,是一只由鹤庆县一个白族村寨的民间艺人打造的纯银小水桶。桶上蛟龙盘绕,云谲波诡。这只银制水桶,暗寓着某种信息,也寄托着我们的某种思考。  这个白族村寨,位于鹤庆县城西北部凤凰山脚下,古称石寨子,今名新华村。  古寨的村民,千年敲一锤,敲出一个石寨子。“石寨子”,意味着坚守——史载,早在唐代南诏时期,鹤庆便有加工制作金、银、铜、铁器和饰物的传统工艺。到了明朝洪武初年,一位洪姓参将率军在
期刊
一、序曲:像大理一样风花雪月    像风一样地吹过去了  如果风还会回来唤醒时间  像花一样地凋零了  如果花还要绽放薰香季节  像雪一样地融化了  如果雪还要从最高处降临 温暖岩石  像月一样地沉没了  如果明月还要微笑辉映清虚的夜湖  就这样在所有的清晨与黄昏眺望  从一位少年开始体味疏朗时光 飞越山林潮水  在最风花雪月的地方 幸运地苍老  就这样在所有的清晨与黄昏眺望  像大理一样苍山  
期刊
客车驶出城区,越行走离现代文明越远,离大自然越近。沾上过多繁乱和喧嚣的目光渐渐轻松起来。绿油油的麦苗,金黄黄的油菜花,还有天空中飘逸的白云,无不拨动着我即将生锈的心弦。忽然,一场粉红的雪飘落在山野,飘落进我的眼帘,竟让我遇到梦中情人般激动起来。不知是谁在车子里惊叫:“桃花!”我这才回过神,确定那不是在下雪,而是桃花绽放了。  桃花,是春天发来的请柬,邀请人们去参加生命的剪彩仪式。桃花也可以说是一束
期刊
早在孩提时代,我就听大人讲过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在读小学的时候又多次看过战斗故事片《智取华山》,所以,华山在我心灵中并不陌生。后来又在不少作品中读到过描写华山雄险奇秀的文字,心中一直对华山神往不已。然而真正登上华山,是在我年过花甲之后的一个深秋。我从小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大山丛中,对各种各样的山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一走进华山,我却产生了异样的感觉。  那是一个雪花飘飞的早晨,我和爱人离开革命圣地延安
期刊
“滇人善联”,李彪应算上一个。因为,大凡到过大理州弥渡县看过南诏铁柱的人,无不对一副楹联赞赏不已,“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镂翔环遗旧垒;盟石掩埋,诏碑苔蚀,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祠。”对联书法清新潇洒,平仄工整,内容肃穆深沉。其撰写者便是清末滇西一代名师李彪。  李彪(公元1818年—1896年),字星海,号菊村,又号抱虎山人,弥渡县寅街镇大庄营人,曾主讲大理西云书院,“滇西知名
期刊
一  元皇南下龙首关,  叶榆难克潜漾川。  茶马古道连天路,  蒙古铁骑跨苍山。    二  石门雄关山水间,  芙蓉两片影翩翩。  神游霞客奇文撰,  流连忘返驿道边。  三  永昌府地起纷争,  则徐负命定乾坤。  博南街口联佳句,  孤松独石熠生辉。    四  云龙古桥今犹在,  过客烟云转瞬飞。  漾濞九里十八铺,  碧水逶迤又逢春。
期刊
玉皇阁坐落于永平坝子最北边一峰独立的灵化山颠,距县城约5公里。  无论置身何处,在永平坝子里举头北望,大都能清晰地看到灵化山顶有一座洁净的白塔、一棵巍峨的老槐树,还有青松掩映中流光溢彩的房舍,它们共同在市声的喧嚣之外坚守着一处宁静,在物欲的诱惑之中澄明着一种精神。  玉皇阁是我去得最多的寺庙。少年时,同学游玩时去过;青年时,问恋爱婚姻之事去过,有疑难之事去过;如今,寻幽消遣时常去。都说“熟悉的地方
期刊
当宝相寺的三角枫被秋天的艳阳吻红了脸颊时,一年一度的剑川石宝山歌会便如期而至了。农历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剑川喜诗好酒的文友小赵来电话,殷勤约请参加歌会,我欣然答应,下午便趋车前去,毕竟富有诗意的“情人谷”对我诱惑已久。   第二天,刚踏进石宝山歌城山门,晨风便从林间送来阵阵优美的歌声:“石宝山上百花鲜,好花开在高山巅,花儿开在陡坡处,无梯难登攀。想采这朵那朵美,想采这朵那朵鲜,采花我只采一朵,整棵不
期刊
被誉为昆明市绿色翡翠的翠湖,以其秀丽、秀美而深得市民青睐。加之近年来每逢冬季便有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光临,使翠湖更加声名鹊起,翠湖也随之成了昆明的一张活名片。  “到巴黎看鸽子,到昆明看红嘴鸥”如今已成了游人们的口头禅。冬季里的节假日,休闲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入翠湖公园,观看飞舞于蓝天白云间、飞舞于杨柳依依的湖面上的海鸥。  住在昆明的人,大都有和我一样的心态,入冬或开春,不以日历为准,而以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