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厂赶洋芋花节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duoli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难忘这样一幅画面:灰云密布的白色天空看起来像巨幅电影银幕,天空下是陡峭的黄土山崖,山崖下是一个小而热闹的歌舞场。有一会儿很偶然地抬头往山崖看,奇怪怎会有这样大的黑鸟栖在山崖上?更奇怪的是那鸟中的一两只仿佛累了正缓缓起身,向左右迈出和人极像的步子——最后才发现不是鸟,是人,从四面八方前来赶洋芋花节的西山群众,在看够了歌舞赶够了热闹后,爬上四围的山崖,居高临下地默默蹲着,没有人猜得出他们那会儿在想什么。白亮阴冷的天空有点刺眼,从下往上望,那一个个剪影,大鸟一样栖在山崖的人,不知怎地就咔嚓一声定格在记忆中。
  这是三年前关于洋芋花节很多难忘的片断之一。
  洋芋花节在马厂,马厂在鹤庆高高的西山上,海拔3000米左右。车子从剑鹤公路一直往西走,窄窄的青色柏油路在群山中间蜿蜒盘旋如蛇,车子越爬越高,天气渐冷,蓦然回首,只见鹤庆坝子在身后越来越小,半显半隐在烟雾之中,千年前鹤庆古为泽国的神话图景在不经意的回首中真正得以验证:平缓舒展的坝子犹如海底平面,四围线条柔美的群山宛然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车子继续前行,大约二十余里,驶进马厂坝,眼前豁然开朗,一个仿佛浓缩了的鹤庆坝子在眼前铺开——谁能料到高高的山上会有此平卧安宁的福地呢?更料想不到的是这犹如湖底的福地竟铺满热情洋溢的鲜花,璀璨如童话。花不大,单看一朵毫不起眼,但万亩一起仿佛有谁一声令下全体开放的气势,萦绕在耳畔的十万只或者一百万只蜜蜂一起采蜜时的嗡嗡声,以及浓郁甜腻的醉人花香,让人忍不住慨叹造物的不可思议。
  洋芋花节没有确切的日期,花开最盛的时候,约摸每年七八月间,由当地群众和政府共同议定,可谓何时花开,何时即为花节。
  洋芋花节多雨,山里的七八月水气蒸腾,瞬间成雨。突如其来的一团白色水雾一下子就把阳光盖住了,看得见风奔跑的速度——在潮湿多雾的西山,风的样子就是水雾变幻的样子,风的速度就是一场雨来去的速度。才见天色微微一变,天地间骤然黯淡下来,天空一角如同泼了墨般,滴滴答答,继而哗哗啦啦,然后就是一场湿漉漉的大雨。雨雾中的洋芋花充满诗意的忧伤,每一朵都是一个素洁的情怀,成片成片立在雨中的宁静,以及宁静中孕育生长的声音,是整个洋芋花节最动人的禅意,这禅意中更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柔美中饱含着生命的韧性和力量。
  阵雨过后,阳光下的马厂坝晶莹剔透,正是看花的最好时节。穿行于花海,四围除了花还是花,粉红的,淡紫的,洁白的,一路铺展开去,担心洋芋花不够明亮,金黄的油菜花如画龙点睛般穿插其间,让整个画面都鲜亮起来。可是还不够灵动,于是有了穿红坎肩和青坎肩的马厂姑娘,青色头帕上绣着白蝴蝶,还要密密匝匝地缠一头红线,满脸灿烂笑容地或歌或舞,或跳或唱,庆祝花开的嘹亮歌喉和动人舞姿正和洋芋花铺天盖地的美互文见义,相映成彰。
  歌舞中,把手机、电子手表带到山里的小贩吆喝声也不逊色:“买不买不要紧,你看看我的新产品……”自然要看的,把每个小摊围满,把打歌场围满,把洋芋花围满,把看热闹的人围满,把整个马厂围满。看花,看人,看热闹,看歌声飘过马厂高高的天空……
  看够了听够了唱够了跳够了,就该吃了:老腊肉煮白杜鹃,豆米煮干蔓菁片,肉汤煮蕨菜,松茸煮土鸡,当归煮猪心肺,爆炒川芎……山茅野菜,同时还是难得的药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厂火腿,因用洋芋和蔓菁喂大,肉香而不腻,一口气吃五六片还想吃。还有更好吃的,那就是火塘里烧出的洋芋,桃子大小的洋芋,捧两捧埋在灶灰下,大约半小时后取出来,放到竹篓里猛抖,去掉烧糊的皮,撒一小把清盐,一口下去,清香扑鼻,原汁原味的吃法也许让人随口唱出很多年前的歌:“最后才发现真正最爱的是最初离开的人。”任洋芋吃法万千,最上口的也许还是最原始的那一种。
  下午的马厂有的是如锦彩霞,吃饱了饭顺手扯两片过来擦手,够奢侈,亦浪漫。
其他文献
观兵马俑  秦皇挥剑开云关,  兵马铜车征尘烟。  七雄争霸各四海,  六国兼并成一天。  三军驭驾平乾宇,  五岳歌功铭泰山。  万里长城闻中外,  八大奇迹留世间。  春  青青麦苗鸟鸣啼,  黄黄菜花蝶双飞。  踏青游野人如织,  贪看春色不肯归。  咏西安  千年历史帝王都,  八水长安万古秋。  雁塔佛光灵气瑞,  钟楼画栋醉心幽。  明墙汉苑蟠龙地,  唐韵秦风卧龙州。  兵马俑馆闻世
期刊
每次我从草海经过,我都会再三回眸依依不舍,因为在高原上它显得如此珍贵。每年冬天,它总能吸引众多的候鸟前来越冬。因此,南国的冬天来临,草海也别有一番意蕴。  草海的水总是四季清如明镜,那蓝天白云尽沉水中,就是那一轮晨出夜落的红日也往往掉进草海里,细碎的光斑撒落在一片草海中,把整个草海装扮得光彩照人。她像一个朴实的村姑,用纯真的美丽赢得世人的心。  家乡鹤庆虽然有较多的龙潭,但只有一个草海湿地。很早以
期刊
盛夏的夜晚,寄宿在一个荒僻的山村。半夜时分,有青蛙的叫声,由远而近,掠过夜空,捎来了水田和秧苗的气息。细听,声音是那样地清澈而圆润,先是此起彼伏,继而响成一片。于是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我循声而起,踱到窗外,遥望田野,聆听蛙声。  有谁能体会出我心中那份比泥水更稠的情感呢?我离开乡村的日子虽然很久了,可是那些精致而美妙的城市流行音乐,就我而言,我坦白我是不懂的,听得懂的,只有那熟悉而又远逝了的青蛙的鸣叫
期刊
我常年在外地求学,毕业后又在外乡工作,一家人总难有团聚。今年暑假回家,一家人终于团聚。于是,我们兄妹三人一合计,准备为父亲“圆生”,以表儿女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但让人揪心的是,父亲自小丧父、丧母,年幼的父亲没能记下自己的生辰。跟村上年龄较大的长辈打听,长辈们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但在农村,“圆生”又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作为儿女,我们兄妹三人又不敢随随便便,于是,给父亲“圆生”一事一直拖着,让我的
期刊
喜洲是一个古老的名镇,  喜洲的文化从昔日飘向遥远。  叫一声喜洲啊,  我们为你骄傲!  岁月流淌,  信念不变,  历史的脚步,  始终与你同行。  流光溢彩的白族民居,  源远流长的书香门第,  孕育了多少为大理增辉的能 人志士。  这是一块流淌着欢乐,  汇聚五洲春色的土地。  啊,我们要用歌声为你祝福,  把你的富饶美丽  唱响天地之间。    喜洲是一个和谐的家园,  喜洲的辉煌从昨天
期刊
《一代才女和艺术大师的千古绝唱——曾昭燏、李霖灿苍洱留芳》一文于2005年《大理文化》第五期首先刊出后,引起了学术界和读者的关注。尤其是她们这一代学人在艰难时世中创造的学术辉煌令人折服;曾昭燏、吴金鼎、李霖灿等人在大理留下的足迹,以及对苍洱一往亲情深的眷恋而写下的诗文,成为大理文化史上的一宗宝贵遗产,将使大理人民永志不忘。曾昭燏的骤然辞世留下了许多悬念,人们希望对她的身世和学养有进一步的了解。笔者
期刊
一直想写点赞美“鸡”的文字。不仅因为它是农家的油盐罐子,大多数人家的油盐钱,都从鸡屁股里挤出来;不仅仅因为它是农家的礼品袋子,送个礼还个人情什么的,还得朝它下手;也不仅因为鸡蛋鲜、鸡肉嫩,深受男女老幼牵挂,吃了,念念不忘。  我以为,在乡村,只有鸡(尤其公鸡)才能算最优秀的“歌手”。猪叫,通常是饥饿、找伴或撒娇的信号;犬吠,大多与行人过路,守夜有关;马嘶牛哞,一般也是呼朋引伴时的抒情。鸡鸣,才是原
期刊
一  空巷远人声,细水传街灯。  一襟风带月,夜迷太和城。    二  长堤柳扶疏,远水鹭飞孤。  舟轻分蒲苇,一棹下江湖。    三  碧峰衔新雪,丽水盈秋江。  日暮村烟远,风起一川凉。
期刊
在太极山顶环视四周,群山倍显矮小,顿然觉得视界清明,真乃藏仙蕴灵之地。太极山顶土层很薄,随处可见裸露着大小各异、沐风淋雨的石头,坚硬光滑的踏级、巨大雄峻的台基和厚实牢固的石墙以及石头修造的建筑和庙宇,古老而充满灵性。在“药王殿”,我看到安放石像的庙宇并不高大,十几尊石像或许只是四散流落之后的聚首,他们集体蹲坐在小庙里,显得非常拥挤,很显然,这并不是石像原初的住所。  我心里老存有一种虚幻的感觉,这
期刊
一    武侠小说弄新潮,  查公大气领风骚。  惊人胆识生花笔,  写尽人间人与妖。  二    岂唯故事动心灵,  武略文韬也博征。  批判精神入形象,  开来继往见其功。  三    世道人生百态呈,  纷纷纳入传奇中。  胸怀别有新途径,  引人象外悟真情。  四    悯世悲天杰出篇,  天龙八部破迷颠。  有情皆孽违佛意,  匡扶人性是真诠。    五    以文为富建奇功,  金庸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