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行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元皇南下龙首关,
  叶榆难克潜漾川。
  茶马古道连天路,
  蒙古铁骑跨苍山。
  
  二
  石门雄关山水间,
  芙蓉两片影翩翩。
  神游霞客奇文撰,
  流连忘返驿道边。
  三
  永昌府地起纷争,
  则徐负命定乾坤。
  博南街口联佳句,
  孤松独石熠生辉。
  
  四
  云龙古桥今犹在,
  过客烟云转瞬飞。
  漾濞九里十八铺,
  碧水逶迤又逢春。
其他文献
一直想写点赞美“鸡”的文字。不仅因为它是农家的油盐罐子,大多数人家的油盐钱,都从鸡屁股里挤出来;不仅仅因为它是农家的礼品袋子,送个礼还个人情什么的,还得朝它下手;也不仅因为鸡蛋鲜、鸡肉嫩,深受男女老幼牵挂,吃了,念念不忘。  我以为,在乡村,只有鸡(尤其公鸡)才能算最优秀的“歌手”。猪叫,通常是饥饿、找伴或撒娇的信号;犬吠,大多与行人过路,守夜有关;马嘶牛哞,一般也是呼朋引伴时的抒情。鸡鸣,才是原
期刊
一  空巷远人声,细水传街灯。  一襟风带月,夜迷太和城。    二  长堤柳扶疏,远水鹭飞孤。  舟轻分蒲苇,一棹下江湖。    三  碧峰衔新雪,丽水盈秋江。  日暮村烟远,风起一川凉。
期刊
在太极山顶环视四周,群山倍显矮小,顿然觉得视界清明,真乃藏仙蕴灵之地。太极山顶土层很薄,随处可见裸露着大小各异、沐风淋雨的石头,坚硬光滑的踏级、巨大雄峻的台基和厚实牢固的石墙以及石头修造的建筑和庙宇,古老而充满灵性。在“药王殿”,我看到安放石像的庙宇并不高大,十几尊石像或许只是四散流落之后的聚首,他们集体蹲坐在小庙里,显得非常拥挤,很显然,这并不是石像原初的住所。  我心里老存有一种虚幻的感觉,这
期刊
一    武侠小说弄新潮,  查公大气领风骚。  惊人胆识生花笔,  写尽人间人与妖。  二    岂唯故事动心灵,  武略文韬也博征。  批判精神入形象,  开来继往见其功。  三    世道人生百态呈,  纷纷纳入传奇中。  胸怀别有新途径,  引人象外悟真情。  四    悯世悲天杰出篇,  天龙八部破迷颠。  有情皆孽违佛意,  匡扶人性是真诠。    五    以文为富建奇功,  金庸学
期刊
一直难忘这样一幅画面:灰云密布的白色天空看起来像巨幅电影银幕,天空下是陡峭的黄土山崖,山崖下是一个小而热闹的歌舞场。有一会儿很偶然地抬头往山崖看,奇怪怎会有这样大的黑鸟栖在山崖上?更奇怪的是那鸟中的一两只仿佛累了正缓缓起身,向左右迈出和人极像的步子——最后才发现不是鸟,是人,从四面八方前来赶洋芋花节的西山群众,在看够了歌舞赶够了热闹后,爬上四围的山崖,居高临下地默默蹲着,没有人猜得出他们那会儿在想
期刊
本期封面推出的,是一只由鹤庆县一个白族村寨的民间艺人打造的纯银小水桶。桶上蛟龙盘绕,云谲波诡。这只银制水桶,暗寓着某种信息,也寄托着我们的某种思考。  这个白族村寨,位于鹤庆县城西北部凤凰山脚下,古称石寨子,今名新华村。  古寨的村民,千年敲一锤,敲出一个石寨子。“石寨子”,意味着坚守——史载,早在唐代南诏时期,鹤庆便有加工制作金、银、铜、铁器和饰物的传统工艺。到了明朝洪武初年,一位洪姓参将率军在
期刊
一、序曲:像大理一样风花雪月    像风一样地吹过去了  如果风还会回来唤醒时间  像花一样地凋零了  如果花还要绽放薰香季节  像雪一样地融化了  如果雪还要从最高处降临 温暖岩石  像月一样地沉没了  如果明月还要微笑辉映清虚的夜湖  就这样在所有的清晨与黄昏眺望  从一位少年开始体味疏朗时光 飞越山林潮水  在最风花雪月的地方 幸运地苍老  就这样在所有的清晨与黄昏眺望  像大理一样苍山  
期刊
客车驶出城区,越行走离现代文明越远,离大自然越近。沾上过多繁乱和喧嚣的目光渐渐轻松起来。绿油油的麦苗,金黄黄的油菜花,还有天空中飘逸的白云,无不拨动着我即将生锈的心弦。忽然,一场粉红的雪飘落在山野,飘落进我的眼帘,竟让我遇到梦中情人般激动起来。不知是谁在车子里惊叫:“桃花!”我这才回过神,确定那不是在下雪,而是桃花绽放了。  桃花,是春天发来的请柬,邀请人们去参加生命的剪彩仪式。桃花也可以说是一束
期刊
早在孩提时代,我就听大人讲过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在读小学的时候又多次看过战斗故事片《智取华山》,所以,华山在我心灵中并不陌生。后来又在不少作品中读到过描写华山雄险奇秀的文字,心中一直对华山神往不已。然而真正登上华山,是在我年过花甲之后的一个深秋。我从小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大山丛中,对各种各样的山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一走进华山,我却产生了异样的感觉。  那是一个雪花飘飞的早晨,我和爱人离开革命圣地延安
期刊
“滇人善联”,李彪应算上一个。因为,大凡到过大理州弥渡县看过南诏铁柱的人,无不对一副楹联赞赏不已,“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镂翔环遗旧垒;盟石掩埋,诏碑苔蚀,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祠。”对联书法清新潇洒,平仄工整,内容肃穆深沉。其撰写者便是清末滇西一代名师李彪。  李彪(公元1818年—1896年),字星海,号菊村,又号抱虎山人,弥渡县寅街镇大庄营人,曾主讲大理西云书院,“滇西知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