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指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近年的高考试卷语料选用,已形成第Ⅰ卷科技类、社科类轮考,第Ⅱ卷考文学作品的格局。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价值,有何作用,对社会有何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哪些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何特点,语言有何特色等。阅读文学作品,则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作品写了哪些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对于高考现代文(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指导。
  一.阅读步骤及解题方法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
  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如果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2.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要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要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是把握主旨的基础。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②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④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重要的句子主要有三类:一是中心句、主旨句(包括局部的和全文的),二是结构句(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和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三是特色句(指运用了一定表达技巧和修辞方法的句子,也包括结构超长或内涵复杂的句子)。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再次,要从理解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3.检索范围,优化整合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上。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1)中心句子移用法:
  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的。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2)关键语句组合法:
  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3)条分缕析综合法:
  有的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4.先拟草稿,写全写顺
  (1)踩点答题
  先看赋分。比如是6分,可能至少要答3个要点,不能少写。多写一般不扣分,如果不限定字数,应尽可能多(多方面而不仅是多字数)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2)文通句顺
  应避免出现字迹潦草或错字病句,应对方法是先拟草稿修改好,再誊正。
  二.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1)巧用信息。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的主旨。
  (2)尽量读全题目,把几问作为一个整体阅读,以明确命题意图。做题时尽量不跳跃,因为前题会为后题作一定程度的铺垫。
  (3)现代文阅读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先看看后面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相关。确定答案区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句话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时间。
  (4)尽量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但多数要重新组织,不能出现病句。
  三.鉴赏的几个基本方面
  1.人物形象:指文学作品里描写的主要对象。
  解题思路:先要评述人物的典型意义,然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关键是要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材料,不能仅做公式化和概念化的表述。简言之,要先“盖帽”后分析,要言之有据。例如:(2001的北京、安徽春招)《黄土》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的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日子。⑤精神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2.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比较、托物言志……),布局谋篇技巧(构思、线索、铺垫、照应……),语言。
  答题原则:要把揭示某种表达技巧的内容和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或效果(“好处”)相结合。即保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例如1998年《报秋》“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内容上),强调时光的飞逝(作用上)。(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内容上),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作用上)。
  再如2000年《长城》“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将长城拟人化(内容上),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作用上)。
  3.思想内容
  一般考查评价材料在文中的作用。如《报秋》“作者在第三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什么作用?”《长城》“最后一段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作者某种观点态度形成的原因。如《话说知音》“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在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至于对作品主题的考查,每年最后一题都会涉及,不再举例。
  答题原则:注意观点和材料的一致,主要看作者在什么前景下引用材料的。注意局部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如1999年《创造宣言》中“说得正确些”、2002年《话说知音》中“更何况”这些词对答题的提示作用。
  四.题干信息审读与启示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启示之一: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性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如1998年高考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题干的创设情境是“第三自然段中种太阳花的经历”,设问的角度是“这样写的作用”。要想明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首先必须明确“这是什么写法”,而这就是命题意图!本文所赞颂的并非“太阳花”,而是“玉簪花”,第三段作者写自己种又名“死不了”的太阳花,结果还是死掉了,而玉簪花却“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可见,作者是用太阳花来反衬玉簪花,强调玉簪花生命力之旺盛,这就是“这种写法的作用”,也即答案的内容。
  启示之二: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对题干作一点分析和挖掘。如1999年高考第21题: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题干中所说的“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显然是五种结果,形成这五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由果推因”,而这正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方向。文中五处“有人说”十分显眼、前因后果的关系也十分明显,因此,形成答案并不困难。同样,第二问“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果”,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第一问所批评的五种错误观点,因此第二问的答题方向便是“由因推果”,对应的就是文中“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句,适当归纳,提取“公因式”,便能形成答案。
  启示之三: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
  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如1997年高考第27题的题干,就有很强的暗示作用: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
  这道试题的题干中有两个信息十分重要,一是“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其言外之意是“肯定了其中一部分”;二是“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其弦外之音是“否定了其中一部分”。它能启示我们回照原文,去理清文中作者肯定《古文辞类纂》的内容以及否定该书不足之处的内容,这样就能找到各自的语段或句子,这就是答题的区位,即第一、第二和第四三个自然段,作者肯定了这部书“材料丰富、能分门别类”,否定了其严守教条的思想和分类不够合理简明,这就是答案。
  启示之四:题于能显示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如1997年高考第27题的题干,就能显示答案应采用的句式,因为答案含肯定和否定两面,因此需要采用题干中“虽然……但……”这样的转折复句的形式去表述答案,即“虽然材料丰富、能分门别类,但严守教条、分类不够合理简明”。再如1998年高考第27题第1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作者为什么会吃惊?
  该题的设问角度是“作者为什么会吃惊”,很显然“作者吃惊”是结果,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题干启示我们,要用“因果解题法”中“由果推因”的方法去推导出原因,而“原因”就是答案。在原文第一自然段中与这一句构成“前果后因”关系的一句话是:“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一开”“一惊”,照应密切自然,而且也符合“一惊”所反映出的瞬间情感波澜。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就是“没几天便是立秋”。
  五.容易失误的例举和分析
  1.题意不审,答非所问。如1998年高考27题,针对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一问“作者为什么吃惊?”正确答案是“没几天便是立秋”,有考生答为“心情特别激动”;二问“作者为什么怅然?”正确答案是“收获季节却是两手空空”,有考生却答为“真真的怎么得了”。究其失误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匆匆上马,仓促答题。
  2.研读不透,主次不分。如1999年高考23题的第一问:“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而有考生答成:“教育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明显的主次不分。要避免此类失误,必须要把握准原文精义,找出凝聚文意的核心段,找准蕴涵文旨的关键句。
  3.纲目不清,答案重复。如1999年高考23题的第二问:“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七点:“要敢于创造;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要鼓励学生;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只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有考生答成:“要敢于创造;要有创造意识;要鼓励学生创造;要有创造的精神;创造时要勇敢。”这五点内容实际上只是两点内容,即“要敢于创造”和“要鼓励学生创造”。
  4.归纳不全,遗漏要点。如2002年高考21题,问:“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正确答案应该包含两点,一是“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二是“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该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少考生只答出其中一点,结果只能拿到一半分。
  5.粗枝大叶,表述不准。如1999年高考22题,问:“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正确的解答应该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有的考生说“刀法”比喻“正确的教育方法”或“错误的教育方法”,说“万像”比喻“教育对象”:都与正确答案有细微差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样的答案自然不能得满分乃至不得分。
  6.忽视题干,不合要求。如1995年高考25题,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出“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正确答案应该是,第一种弊端是“死记硬背古书内容”,第二种弊端是“生搬硬套作文程式”,第三种弊端是“追求功名利禄”。而有考生答成:第一种弊端是“书中内容装进头脑”,第二种弊端是“程式腔调模仿到家”,第三种弊端是“守着利禄主义”。意思是对的,但这样的表述是直接搬自原文的,不符合题干“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要求。
  
  杜传家,鲁可俊,教师,现居湖北钟祥。本文编校:剑 男
其他文献
我曾有幸聆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对其中两段教学感触很深。【片段一】(学生初读课文,学完生字词后)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天鹅的故事》。我们以前也读
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打语言基础和打文化基础应糅合在一起同时进行,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可是,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现状却令人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
科技进步与科技竞争实力的高低,归根究底是看原始创新能力的强弱。本文通过研究原始创新相关理论,明确原始创新的内涵、重要性、现实意义等,最终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我国加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共和国经济合
摘要: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比喻能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物理教学中,对于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巧用比喻,同样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几个具体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比喻在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关键词:比喻;物理教学;修辞方法    一、巧用比喻使物理知识变得形象具体    物理中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较少,因
介绍计算业务招待费限额的“期间分解法”湖北省洪湖南财政局薛忠明,施昌运,薛东青,杨学华为了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根据《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先后制订
一、“八五”期间建设法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主要体会过去的五年,是建设系统法制工作大步前进的五年,是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建设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当前 ,国内外教学论的研究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不仅研究儿童的认知过程 ,也研究儿童的“情意”过程 ,探索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使
实行“两单制”完善执法程序张春启按照市统计局的统一要求,大兴县统计局于1995年11月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统计执法检查队,运作半年来,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案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