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及其在中国高校的实践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分制是一个长期困扰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研究学分制首先要解决学分制的渊源、本质及其理念和学分制的运行机制等子问题.还包括“学分制在中国高校为什么难以推行”和“当前中国高校学分制应当怎么办”等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及教育资源重组步伐加快,多数高校开始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办学类型与层次日趋多样化。在经费、师资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背景下,除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少数特殊的地方高校以外,绝大多数地方高校不得不开始考虑自谋出路了。与此同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往往倾向于走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以外延扩张为主导性发展模式,以综合化和升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开始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高等教育领域出现学校合并热潮。并校以后,学校规模扩大了,学科齐全了,人员增多了。但是,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目标、不同学科的几所高校合并之后,来自不同学校的师生在新组建的大学中,如何才能为了一个目标,结成团队,同心协力,共同发展?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合并过程,包括三个基本层面:一是表层融合,重在组织机构的合并,
本研究综合心理学、哲学以及教育学的研究成果.采取历史的、反思的和建构的方法.试图解答下列问题:大学传统课程中的课程观为什么是知识课程观?在这种课程观的主导下,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问题是什么,其症结在哪里?转换大学课程观的依据是什么?新的大学课程观的基本主张是什么?新的大学课程观对大学传统课程中的问题和症结如何解释,又怎样解决?
交往德育是师生共处主体问意义关系情境。通过对话和理解,得以不断觉解与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活动。交往德育是大学德育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对灌输德育的扬弃与超越。
大学发展与进步背后的核心机制是知识制度的变迁,大学发展史就是知识制度的变迁史。象牙塔大学、十字街大学和无边界大学是大学的典型样态.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制度结构的不同。从目的上可以将知识制度变迁区分为修复性的制度变迁和颠覆性的制度变迁.从路径上可以将知识制度变迁区分为移植式制度变迁和创设式制度变迁,从动力特征上可以将知识制度变迁区分为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知识制度变迁的不同模式,
学校的关键字是“学”字,大学是一个大写的“学”字。这个“学”字怎样才能写大?关键是“时为学所用,钱为学所花,物为学而在,人为学者先”。
大学办学理念是指大学人对大学如何运作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有关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明确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动力所在,它引导着大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学位是高等教育的结果表现形态之一,与高等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有关学位的理论形态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学位内部系统在不断地分化和演变,学位的实践领域变得更为复杂,更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撑和引导。
美是由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而且它还广泛地存在于科学、技术等一切能够充分体现和确认人的本质力量的领域中;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本质上来讲,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丰富和完善个体的情感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一种相对来讲更偏重于感性和个性、更强调个体情感体验的教育活动。它不仅存在于艺术教育中,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存在于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等其他非艺术教育活动中,是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制度与政策等多层面、多视角考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分析各类促进或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与因素.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特点和办学规律,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改进和发展策略。研究的目的在于明晰和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理论的、政策的和实践的问题。研究的基点在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审视和对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