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藏当代美术的三个艺术群体浅析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l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年代以来,西藏举办了许多画展,相继出现了不同艺术群体及画廊。本文简要概述了西藏的三个画家艺术群体,即甜茶馆画派、更敦群培艺术群体、西藏博存艺术空间。大致勾勒出西藏现当代美术发展面貌。
  【关键词】:甜茶馆画派;更敦群培艺术群体;西藏博存艺术空间
  关于西藏艺术的起源意大利东方学家杜齐教授在其所著《西藏考古》中曾这样写道:“我们通过文字资料及依然流传在寺院中的传说可以确定西藏的艺术起源于外国的影响及模式。”尼泊尔、中国、中亚、和印度是西藏艺术的“四个主要的来源”。而在卢米尔、吉赛尔所著  《西藏艺术》一文中又认为:“西藏艺术是由喇嘛教产生的,又转而为其所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无限循环,周而复始之圆。”[1]等说法很多。
  但西藏还是有其本土艺术的,虽然,在以后的发展中吸取了外来艺术的特色,但这仅仅是艺术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趋势,它不仅不能否认西藏自己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的存在,反之却恰恰证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及巨大的包容性,可塑性。
  西藏艺术的发展从90年代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印度尼波尔及中西方影响。艺术家开始具备独立自主的思想,脱离宗教。如西方传教士格雷贝尔·罗,杰克逊·波洛克等进藏。及从40年代开始张大千、吴作人、叶浅予、董希文、潘世勋、陈丹青、裴庄欣、韩书力、于小冬等一批内地艺术家陆续进藏。对西藏现代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韩书力将西藏画廊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门展销新绘唐卡,一类是展销古旧与新绘唐卡,同时兼营古董和民间手工艺品,第三类即本文关注的现代艺术画廊,是展销本地艺术家创作绘画、摄影、装置等作品,并不定期举办艺术交流的沙龙式画廊(韩书力撰文·摄影.走进喜马拉雅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8.52页),其主要艺术家往往有着相近的艺术观念,甚至属于同一个艺术团体。这类画廊艺术团体主要有更顿群培画廊、太阳城书画坊、美隆艺术库、勋努达美社团等。[2]1987 年,昂桑集结两三名藏大艺术系的同学在林廊路西广场开了一家类似沙龙的画廊,取名“甜茶馆画派”,这是一个艺术群体,主要进行抽象艺术和后印象派艺术的探索。在举办的两年时间里,展览有油画作品,摄影作品等,吸引了十几个画家参加。“甜茶馆画派”更具有实验性、独创性的艺术样貌并未发展为西藏当代艺术的主流,但其在当时西藏现代艺术刚刚起步的懵懂阶段也是大胆的尝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3]
  摄影师扎堆老师说,他年青的时候就是在看了甜茶馆的展览中看到了摄影作品,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了摄影道路。[4]现在,从“甜茶馆画派”出来的旅英著名藏族画家贡嘎嘉措在伦敦办的画廊名字就叫“甜茶馆”,延续了当年的传统。
   2003 年,八廓街上有一家名为根敦群培的画廊的出现,专门展示本地青年画家作品,逐渐吸引了一群活跃的当代艺术家。画廊的开办本身是为了将艺术家从“旅游纪念品店”独立出来,创始人之一噶德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表示:“那时候,西藏没有艺术家聚集的场所,展览也比较少,只有画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画廊,作品也跟普通的旅游纪念品放在一块儿卖,我们觉得不是很适合。顶多有一些大头像、藏民、康巴汉子,这类游客比较喜欢的,跟我们的想法也不一样。” 噶德与次仁朗杰、德珍、边巴、蒋勇、张萍、次旺扎西、丹增晋美等组成了艺术空间最初的成员。他们采用集资的方法,分摊房租等相关费用,日常参与管理的人员则可以减免。2009年,由于人员增多,场地太小,画廊搬到拉萨河边的仙足岛东区,正式更名为根敦群培艺术空间。[5]
  现在更敦群培画廊又迁回在八廓街。这间画廊上下两层,只是开间面积略显局促,但整体上较有现代感,布光与陈列也算讲究。据称这里的作品,更多的是为海外与内地人士收藏。近几年,本地有文化眼光的藏族人也开始问津这里的作品,这无疑是个好的信息。它说明了边地人士开始对当代艺术品价值空间所建立的信心。[6]
  在风格上,他们既继承了八十年代倔起的那一代西藏艺术家对把握西藏文化基因的深度追求,又善于结合运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独特语言。在那一代西藏艺术家的作品中,西藏传统布面重彩技术的成功实践和传统艺术图式被取用,表达了对于藏文化的宏观的理解,构解出新的象征性的图式。而在更年轻的这一代西藏艺术家作品中,唐卡、经卷的形式被用来作为容器,略加改造便成为丰富而离奇的西藏新现实的记忆体。这些现实可能是微观的,琐屑的,但同时是有趣的,因为超出人们的香格里拉式的期待,所以,它同时又无疑是深刻的。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溢出绘画的疆界,向摄影、装置、行为等多种媒介的自由运用发展,这种带有调侃意味的自由调用的态度并非客观,因此它不是简单的波普文化的引用,它属于典型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语法。[4]   在噶德看来,他们的意义也在于提供了一个窗口,呈现西藏艺术家眼中的西藏,改变“他者”的固定视角,“我觉得以前的西藏完全被文本化,概念化了,更多人看到西藏都是通过他者的眼睛,呈现西藏本地人是怎么看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观看的角度,这就需要本地艺术家的努力。”
  2010年正式挂牌的西藏博存艺术空间,原名美隆艺术库。西藏博存即西藏的颜色的意思。其成员总共7位大部分是老师,来自有拉鲁小学、区水中专、农专、当雄、日喀则等地,还有一位在国外。国外的成员虽然没有作品,但是有其他的工作,且能扩大 空间的影响力。虽然地区不同,但是他们每个月都会在聚在一起交流、创作。成员每个月会交会费,用来维持空间的运作。
  从2010年烈日联展开始每年8月都会展览空间成员的作品。且在每年8月都会定第二年的展览的主题。在我们看来,空间的成员都有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有工作还有家庭,哪还有精力做这个空间做艺术创作。但是空间的普布老师告诉我们:“拿许多客观原因做借口,但睡在想法的后面。朋友们聚起来做这个空间,出发点是喜欢做而不是被动。”空间的每一次展览都没有通过媒体宣传。普布老师说,“媒体宣传是可以扩大影响力,会有许多人来看展览,但是看展览的人不一定懂艺术,会产生不健康的批评。好的美术作品不需要媒体包装。创作为的是兴趣喜欢,不为商业。”有人喜欢欣赏会慕名而来,有看中的作品会购买。
  普布老师说,“西藏艺术的发展不同于内地,没有更多的机会,一个人不能做很多,所以多是组成群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更容易引起关注。关于创作中运用的西藏元素,在西藏不一定要把本民族艺术到处体现,但在创作观念里已经有了。拉萨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
  从2010年空间展览从架上、影像、到装置,每年都有创新,普布老师认为都是为了表现一种观念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想法。”
  随着西方及内地对西藏画坛的影响,西藏本土画家逐渐成长,各种画派和艺术团体的成立标志着西藏当代绘画的成熟
  参考文献:
  [1]田必伟.关于西藏艺术的起源[J].
  [2]戚明.当代西藏画家群体研究--以西藏画派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学院,2009:8.
  [3]谭斯颖.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记拉萨首届业余美术培训班[N].西藏日报,2006-7-9 (1).
  [4]2015年4月16號在更敦群培畫廊扎堆老师的摄影展上扎堆老师说的话.
  [5]朱洁树.正在生长生成的西藏艺术[N].东方早报,2012-11 -5( 6).
  [6]韩书力.拉萨画廊[J].中国西藏,2007,2:79-81.
  [7]张萍.我眼中的西藏更敦群培艺术群体[J].西藏人文地理,2009:11.
  [8]2015年4月30号在西藏雪堆白工艺美术学校西藏博存艺术空间普布老师说的话.
其他文献
【摘要】:《布里爾小姐》是新西蘭著名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小说中的布里尔小姐总爱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世界,自以为这样就能够融入社会。但是一次她偷听到旁边年轻人对自己粗鲁的评价后,她才顿时觉醒,自己与这个车水马龙的世界原来格格不入,于是最终幻灭。布里尔小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缘于自己封闭的性格,但这也是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造成的悲剧。她生活在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后工业
期刊
【摘要】:漆画是以传统漆艺为技法与现代绘画相结合产生的新画种,具有绘画性与工艺性的特点。中国漆画是在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创作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型绘画形式,它源于古老的漆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继承和传承漆画艺术,在吸取传统精髓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开拓创新、多元发展。  【关键词】:传统漆艺;现代漆画;漆画理念;表现形式  现代漆画不是从传统漆艺的母根上一脉相承衍生下来的。从传统漆绘到现代
期刊
【摘要】:银饰市场逐渐饱和了,银匠们打制出来的银匠也不像从前那样有固定的销路了。于是许多的银匠们举家离开了村寨,到雷山、贵阳等地去加工银饰。有的村民们更是彻底告别了银匠生活,去寻找新的活计。  【关键词】:苗族;文化;继承  一、苗族村落的走访调查  在黔东南深处的苗寨中,孕育着一个古老的村落,它便是中国第一银匠村——控拜村。夏季七月,为了更好的了解控拜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问题,我来到了控拜村,对控
期刊
【摘要】: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历来被视为丈夫悼念亡妻之作。然而,清代黔籍女诗人陈枕云却以一组六首悼亡诗悼念英年早逝的未婚夫。这在清代文坛,甚至整个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陈枕云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去重新诠释的悼亡诗,极具个性艺术价值,打破了男子一统天下的局面。  【关键词】:陈枕云;女性;悼亡诗;艺术价值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主题。悼亡文学的出现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诗经》。《邶
期刊
调音台是现代舞台演出,广播电视节目录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设备之一也是扩声系统的心脏。本文中,作者将用比拟的形式,让大家简单了解一下调音台。  事实上,调音台就像一个客运站,调音台的使用原理可以简单而形象地比作一个汽车客运站的运转,我们把多种音源信号像各路旅客一样进到这个客运站内,然后在对前来乘车的乘客进行合理的分配处理,最后再用各种不同路线输送出去,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看到这里,可能不少行家并不同
期刊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黄自的《春思曲》以及青主的《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从和声,肢体,调式调性等角度的分析,探求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对于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应用与融合中国民族特色的创新,即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中西合璧”。  【关键词】: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作曲技法  一、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音乐背景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欧洲
期刊
【摘要】:美术批评又被称为美术评论,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美学家,以及美术家等于与美术作品的风格,形式,题材,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的一种活动,从而揭示其发展趋势及内在规律。其是一种不能脱离美术特征的价值判断,它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常常是和有创造性的鉴赏活动紧密相关的。为推动整个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需要批评家参与其中,并及时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向。  【关键词】:美术批评;美术发展;批判;促进  前
期刊
【摘要】:歌唱可以表达人类的各种情感,比如伤心、孤独、欢乐等,可以配合各种乐器创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境界。但是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将歌唱性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而且可以快速的熟悉乐曲、加深记忆,所以说歌唱性在钢琴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本篇文章欲通过对钢琴演奏中歌唱性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来探索钢琴演奏中歌唱性技能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服饰也是中华服装史上绚丽的瑰宝,精美秀丽充满神秘的吸引力。瑶族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瑶族人民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向居住地的各族人民学习,在不斷融合与变异中发展,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语言,成为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少数民族;礼服;结合运用;创新改良
期刊
【摘要】:当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教育普及,带来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多数人不再局限于追求繁缛复杂的艺术,而是致力于追求更少的笔墨更深的内涵。纵观世界设计,精简代替繁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设计师们都在致力于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层的内涵。  【关键词】:简约;人性;功能  正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角度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当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