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中西合璧”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so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黄自的《春思曲》以及青主的《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从和声,肢体,调式调性等角度的分析,探求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对于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应用与融合中国民族特色的创新,即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中西合璧”。
  【关键词】: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作曲技法
  一、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音乐背景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欧洲早期艺术歌曲的作品,概念和创作要求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当时的大学教授、诗人、音乐家如赵元任、萧友梅、黄自,青主等人的欣赏和欢迎,并创作了如《问》、《玫瑰三愿》、《春思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住长江头》,《花非花》等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歌曲,同时也将艺术歌曲推向了一个创作和传播的鼎盛时期。
  二、《叫我如何不想他》《春思曲》《大江东去》背景介绍与作品分析。
   (一)“调性感情”的应用,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调性感情”的运用于作品的调性布局是分不开的,只是更强调不同调性的连接会产生不同情感色彩的意义。调性布局在一个音乐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音乐的风格趋向。而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很多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中国作曲家们将西方的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等调式调性与中国传统的调式调性相结合。下面就拿赵元任先生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为例,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作品在在调式调性上的“中西合璧”。
  《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是赵元任先生根据诗人刘半农的一首是《教我如何不想他》谱曲而成的,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深切之情。这首作品是一个三拍子的四段体声乐作品,全曲都建立在E大调作为主调的基础之上,但又在不同的段落运用了合理的调性转移和变化。
  第二段中开始是从E大调出发,但结束在属调B大调上,经钢琴间奏又转回了主调。与歌词“教我如何不想他?”的问句相合。
  第三段从E大调出发转到同主音小调e小调,结束在G大调上。
  这样的调性转换恰好与歌词要表达的情感相辅相成,前面的“啊”字运用的e小调,表达了作者心系祖国故土却不能归的忧伤,那一个“啊” 字更像是一声叹息。而后面对于燕子的提问,更是体现了作者对于回到祖国的热切心情,加之伴奏使用了连续的三度音程,更是加强了语气,所以此处改用为G大调是再合适不过的。
  第四段中由e小调开始,结束在同主音E大调上,实现了调性的回归,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以主调为基础,以多种调性相配合的调性布局。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这两句诗人刘半农借着这夕阳之景抒发其对故土深切的思念,此时所用的e小调和四声部如合唱的般的钢琴伴奏更是将这思念之情推向顶峰。而最后两句又转回E大调,是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同时大调在表现思念的同时更表现了对回到故土的憧憬和渴望。情绪,音乐上都得到了升华。
  (二)丰富的钢琴织体,黄自的《春思曲》
  艺术歌曲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钢琴伴奏,钢琴织体的豐富就变得十分重要。下面就以黄自先生的《春思曲》为例,分析这首作品钢琴织体的丰富性。
  开篇,伴奏部分上声部运用三度音程的三连音,模仿夜雨的声音,为声乐的进入营造氛围。
  、
  随着声乐的进入,钢琴伴奏的右手依然保持着三连音的行进, 而左手隐现出与声乐相附和的旋律线,深沉,安静。
  慢慢随着音乐情绪的加深,钢琴伴奏的右手部分有三连音变为了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六连音的单音跑动,左手变为了三连音,整个音乐更具有了流动性,也更为活跃。
  “忆个郎,远别已经年,恨只恨,不化成杜宇,唤他快整归鞭。”此处的情绪已达到高潮,身居闺中对郎君的期盼也已达到高点,此刻的钢琴伴奏的右手变为有力量的和弦,和弦的外声部与声乐旋律一致,左手由三连音最终变为震音,如定音鼓般。随着高潮过去,右手又变回简单的三连音,左手静静的隐现出再现的主题,最后以一个三个piano的根音D结束全曲。
  (三)大胆的和声技法,青主的《大江东去》
  和声是西方音乐作品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中,作曲家们也将西方的和声体系大胆的运用到作品中来。青主的《大江东去》便是典范。
  青主在1920年留学德国的后期,根据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名作《大江东去》创作了一首在艺术上相当有分量的同名艺术歌曲。这首作品成功的再现了原诗的“赤壁之战”古战场的壮丽形象和作者触景生情的爱国情感。为了表现诗中慷慨激昂,深思感叹的丰富情感,作曲家使用了宣叙性与咏叹性相结合的音调。在钢琴伴奏方面,使用了非常大胆的和声技法和非常钢琴化的织体。如开头宣叙调第一句中钢琴伴奏出现的复杂和声的使用都是极具创造性的,也是非常大胆的。
  (三)结语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化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发生着碰撞,摩擦著火花。艺术歌曲的发展亦是如此,作曲家们将从西方学到的作曲技法谱曲配上中国古典诗词形成独特的中国艺术歌曲,而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融合着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语言,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新高度。这些极具创新精神的钢琴伴奏,成为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其他文献
In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process, English has absorbed a large amount of foreign words which has many Greek words because of events about culture, trade, diplomacy and invasion. Especially during t
期刊
【摘要】:《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的明珠,三者都通过爱情故事的描写表达了那个时代情与理的对抗,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反抗的深刻性与意蕴的广泛性方面来说,《牡丹亭》比《西厢记》更进一步,而《红楼梦》则是达到了一个极致。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爱情描写  一句“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道出了王实甫对美好爱情的诉求;一句“情不知所
期刊
【摘要】:1815年,舒伯特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叙事诗《魔王》谱写了一首同名叙事歌,其创作从曲式结构到音乐材料再到和声进行,作曲家都根据诗歌内容而进行了恰当的处理与安排,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实现了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本文以艺术歌曲《魔王》中各个角色刻画的创作手法为分析点,来具体阐述其中的戏剧性创作思维。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思维;调性运动;和声进行  一、别出心裁的曲式结构  奥
期刊
【摘要】:《茉莉花》这首民歌在我国流传广泛,深受人民大众的欢迎,不仅是中国民歌中的一颗明珠,更是唱到了世界各地。《茉莉花》是我国众多民歌中的一首,能够传唱至今必然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入手,从多个方面对《茉莉花》进行深入探究,发掘《茉莉花》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民歌;茉莉花;图兰朵  “《茉莉花》是我国众多民歌中的一首,从一产生便风靡全国,传至海外,流传至今。现今,学界对《茉莉花
期刊
【摘要】:In conformity with the identity theory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Robinson Crusoe’s Euro-centrist through a textual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Crusoe recognize Euro-cen
期刊
【摘要】:《布里爾小姐》是新西蘭著名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小说中的布里尔小姐总爱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世界,自以为这样就能够融入社会。但是一次她偷听到旁边年轻人对自己粗鲁的评价后,她才顿时觉醒,自己与这个车水马龙的世界原来格格不入,于是最终幻灭。布里尔小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缘于自己封闭的性格,但这也是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造成的悲剧。她生活在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后工业
期刊
【摘要】:漆画是以传统漆艺为技法与现代绘画相结合产生的新画种,具有绘画性与工艺性的特点。中国漆画是在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创作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型绘画形式,它源于古老的漆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继承和传承漆画艺术,在吸取传统精髓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开拓创新、多元发展。  【关键词】:传统漆艺;现代漆画;漆画理念;表现形式  现代漆画不是从传统漆艺的母根上一脉相承衍生下来的。从传统漆绘到现代
期刊
【摘要】:银饰市场逐渐饱和了,银匠们打制出来的银匠也不像从前那样有固定的销路了。于是许多的银匠们举家离开了村寨,到雷山、贵阳等地去加工银饰。有的村民们更是彻底告别了银匠生活,去寻找新的活计。  【关键词】:苗族;文化;继承  一、苗族村落的走访调查  在黔东南深处的苗寨中,孕育着一个古老的村落,它便是中国第一银匠村——控拜村。夏季七月,为了更好的了解控拜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问题,我来到了控拜村,对控
期刊
【摘要】: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历来被视为丈夫悼念亡妻之作。然而,清代黔籍女诗人陈枕云却以一组六首悼亡诗悼念英年早逝的未婚夫。这在清代文坛,甚至整个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陈枕云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去重新诠释的悼亡诗,极具个性艺术价值,打破了男子一统天下的局面。  【关键词】:陈枕云;女性;悼亡诗;艺术价值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主题。悼亡文学的出现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诗经》。《邶
期刊
调音台是现代舞台演出,广播电视节目录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设备之一也是扩声系统的心脏。本文中,作者将用比拟的形式,让大家简单了解一下调音台。  事实上,调音台就像一个客运站,调音台的使用原理可以简单而形象地比作一个汽车客运站的运转,我们把多种音源信号像各路旅客一样进到这个客运站内,然后在对前来乘车的乘客进行合理的分配处理,最后再用各种不同路线输送出去,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看到这里,可能不少行家并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