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记载了祖国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朵奇葩。让学生学习古诗,既是弘扬民族精神,也是丰富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学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欣赏能力。
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体裁都是最优美的,从语言文字上看,它是古汉语,语言简炼、形象,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能生动地描绘出色彩明丽,动静相宜、耐人寻味的画面。从平仄押韵式的结构上看,语言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么让学生学习古诗会读会背,就是最终目的吗?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就明确指出:阅读诗歌,要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况,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有教学中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理解古诗的意境,受到优美词句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多数是有插图的,插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的意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能提高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也能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对理解古诗意境提高想象力更是不可缺少的。比如,《游子吟》一诗中的插图是诗人孟郊坐在桌前,年迈的老母亲借着昏暗的油灯穿针引线为他缝衣服。这个情境在当今社会不多见,一是学生不熟悉油灯,不知道昏暗的油灯下缝衣服是多么的不容易。二是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下,衣服都是在商场里买已经加工完的。一般不需要在去缝制。这时教学上,这幅插图就能很好地把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通过画面,就使学生传情达意了。从中就能很好理解母亲对既将远行的儿子的牵挂之情了。在教学其它古诗时也同样如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没有插图的师生也要试着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再现诗的画面,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诗句时,除了课文的插图以外,用简笔画的形式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略;用发光的太阳代表伟大的母爱,用小草代表作者。这幅简笔画的用意就是让学生理解做儿女的怎样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春晖般的恩情呢?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插图尤为重要。
二、展开想象,体悟诗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地写出想象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想自由地翱翔。因此,古诗教学定要让学生放飞想象。因为古诗的含义不能在图画中完全体现出来。比如,《游子吟》一课,我就让学生说了当你早晨去上学,或假期到亲威家去做客,临走时母亲会对你说些什么?那么诗人孟郊的母亲面对既将远行的儿子又是怎样叮嘱的呢?这时学生的思绪一下子打开了,纷纷地说自己的想象。在学生想象如此活跃的时候,我又引导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问号又说明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想法?此时学生众说纷云:有的学生说:孟郊当时一定会说:我一定要好好地孝顺母亲,让她永远幸福快乐。也有同学说:我一定当一个大官,多为百姓做好事,让母亲放心,等许多想法。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想象一下展开了,就象放飞的小鸟在想象的境界中飞翔,进而对古诗的理解也就加深刻了,这种教学情景不正是图、文、意有机结合的结果吗?
三、拓展练习,深化主题
在反常吟诵古诗的基础上,学生能满怀深情地读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之后,我一边播放优美的音乐,一边让学生欣赏歌颂母爱的诗歌,然后让学生说说母亲关怀自己的一、二件小事,进一步体会母爱的神圣无私,这时再引导学生说说将来你怎样报答母亲这伟大而无私的爱。这样一来,不仅学习了古诗,也加强了学生的感恩教育。
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的实践性”,又体现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提高了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入情入境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影响,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也积淀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体裁都是最优美的,从语言文字上看,它是古汉语,语言简炼、形象,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能生动地描绘出色彩明丽,动静相宜、耐人寻味的画面。从平仄押韵式的结构上看,语言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么让学生学习古诗会读会背,就是最终目的吗?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就明确指出:阅读诗歌,要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况,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有教学中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理解古诗的意境,受到优美词句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多数是有插图的,插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的意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能提高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也能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对理解古诗意境提高想象力更是不可缺少的。比如,《游子吟》一诗中的插图是诗人孟郊坐在桌前,年迈的老母亲借着昏暗的油灯穿针引线为他缝衣服。这个情境在当今社会不多见,一是学生不熟悉油灯,不知道昏暗的油灯下缝衣服是多么的不容易。二是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下,衣服都是在商场里买已经加工完的。一般不需要在去缝制。这时教学上,这幅插图就能很好地把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通过画面,就使学生传情达意了。从中就能很好理解母亲对既将远行的儿子的牵挂之情了。在教学其它古诗时也同样如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没有插图的师生也要试着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再现诗的画面,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诗句时,除了课文的插图以外,用简笔画的形式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略;用发光的太阳代表伟大的母爱,用小草代表作者。这幅简笔画的用意就是让学生理解做儿女的怎样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春晖般的恩情呢?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插图尤为重要。
二、展开想象,体悟诗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地写出想象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想自由地翱翔。因此,古诗教学定要让学生放飞想象。因为古诗的含义不能在图画中完全体现出来。比如,《游子吟》一课,我就让学生说了当你早晨去上学,或假期到亲威家去做客,临走时母亲会对你说些什么?那么诗人孟郊的母亲面对既将远行的儿子又是怎样叮嘱的呢?这时学生的思绪一下子打开了,纷纷地说自己的想象。在学生想象如此活跃的时候,我又引导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问号又说明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想法?此时学生众说纷云:有的学生说:孟郊当时一定会说:我一定要好好地孝顺母亲,让她永远幸福快乐。也有同学说:我一定当一个大官,多为百姓做好事,让母亲放心,等许多想法。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想象一下展开了,就象放飞的小鸟在想象的境界中飞翔,进而对古诗的理解也就加深刻了,这种教学情景不正是图、文、意有机结合的结果吗?
三、拓展练习,深化主题
在反常吟诵古诗的基础上,学生能满怀深情地读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之后,我一边播放优美的音乐,一边让学生欣赏歌颂母爱的诗歌,然后让学生说说母亲关怀自己的一、二件小事,进一步体会母爱的神圣无私,这时再引导学生说说将来你怎样报答母亲这伟大而无私的爱。这样一来,不仅学习了古诗,也加强了学生的感恩教育。
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的实践性”,又体现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提高了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入情入境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影响,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也积淀了学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