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苑奇葩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il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的战国中山国古城以及中山王族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其中尤以中山国王墓及其陪葬墓出土的磨光压划纹黑陶最为著名,造型端庄优美,纹饰流畅典雅,色泽漆黑明亮,是陶瓷艺苑中一株亮丽的奇葩,代表了中山国高超的制陶工艺。
  黑色磨光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龙山黑陶以细泥薄壁著称,陶胎细腻坚实,烧成温度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有蛋壳黑陶之称,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均为实用器。而中山国王墓及其陪葬墓出土的这批黑陶多以轮制法制成,胎质松软,火候不高,是特制的陶明器,专门用来随葬。中山黑陶的陶胎原本是灰陶,表面呈现黑色是因为烧制时,在陶坯尚未干透时采用了浓烟熏染的工艺,浓烟中活泼的炭素微粒渗入到坯体表层的颗粒之间的缝隙里,成为黑色。中山黑陶讲究外表装饰效果,器身饰有卷云纹、波折纹、S形纹、弦纹等多种纹饰。黑陶表面的光亮之处是工匠在陶坯的表面反复磨压的结果,陶器表面的花纹是用尖细滑硬的工具在陶胎上压磨而成的,烧制出来后经过压磨的花纹部分又黑又亮,在磨光和压划纹处用手抚摸可发现有压沟痕。于是,这种陶器就呈现出有花纹的地方又黑又亮,花纹下的地子却黑而不亮,形成了一种典雅娴静的艺术效果,是一种中山国特有的磨光压划纹黑陶。现选取中山黑陶中部分精品介绍如下,并为方便读者欣赏其结构及装饰美,特配线图以助理解。
  磨光压划纹黑陶 通高31.9厘米,上甑下鼎。甑敞口折沿,深腹微鼓,平底,圈足。腹壁两侧各有一环形耳,底部中间一圆孔,周围环列六个三角形孔。折沿内饰有内填横线的卷云纹,内壁上饰交叉的S形纹,下饰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甑外壁凸弦纹下依次饰有变形兽纹及几何形卷云纹。鼎敛口直唇,圆肩,圆鼓腹,圜底,三蹄形足,肩两侧有两环耳。肩部有弦纹,磨光与压划纹相间隔,下依次为兽形纹、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花纹密集,磨光部分相对较少。甑腹和鼎壁上压磨纹都占据了主要地位,器物的主体纹饰除几何形的卷云纹外,上下各有一层活泼的兽形纹,甑外壁兽的形态与鼎上的变形虎纹相似,但甑部却是叠压的两层花纹,下面一层是S形纹,兽纹压在其上形成第二层花纹。
  磨光压划纹黑陶鼎 通高41.2厘米。造型仿铜鼎式样,圆鼓顶盖,盖的坡面上等距离斜立有三个长方形钮,钮下部均有圆孔。鼎盖中心、坡面和周边多处磨光。鼎盖中心是黑色圆面,外周饰有多层纹饰,第一层为云纹、菱形纹内填波折纹组成的纹饰,第二层为光亮带,第三层是压划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花纹规矩细致整齐。鼎腹中心以一道凸弦纹为界,上部装饰一周六组的变形虎纹,虎头昂起,虎目圆睁,虎尾上扬,四蹄腾空,神采飞扬。虎纹用压划手法制成,以打磨光亮的黑线作为花纹轮廓,身体和尾巴上填以细细的波折纹。下部及三足均磨光。陶鼎器身整体上部较小,下部肥大,显得十分稳重。
  磨光压划纹黑陶圆壶 高52.7厘米,有盖。壶敞口平沿,细长颈,溜肩,圆鼓腹,平底,凹足。盖顶圜形直边,坡面上等距离斜立三个有孔长形立钮,顶心磨光,周围填以波折的三角形纹构成多角星状,向下相间磨光,中填波折的卷云纹和S形纹及两道弦纹,直边磨光。壶颈上部饰多道弦纹和中填横线的卷云纹,下部磨光。肩部上下各有三周凹弦纹,中部以磨光相间隔,饰内填波折的三角形纹及两道凹弦纹。凹足同腹壁连为一体,周有凸棱。
  磨光压划纹黑陶豆 通高35.8厘米。豆身鼓腹,圜底,下有细短柄,喇叭形底座。有盖,盖上有圆柄形捉手,盖与豆成子母口扣合。器表花纹装饰层次繁杂,从豆盖开始,由上到下采用一层磨光、一层压划纹,再一层磨光、一层压划纹相互交替的手法,反复变换十余次,直至豆的底部。器腹粗硕处,花纹带和磨光带都较宽,花纹是疏朗的三角纹和卷云纹,纹饰之间保留的涩面也较大。豆柄细窄处则饰以细密的弦纹,一条条窄细的发光带与不亮的黑涩带交织,精细而紧凑。向下到豆座部分,花纹又变得疏朗,全然没有呆板重复的感觉,花纹与器形结合恰到好处。
  磨光压划纹黑陶盘 高11厘米,直径38厘米。器口稍内敛,折沿,腹壁外敞,圜底,圈足,折沿饰交叉的S形纹,内壁压划与磨光相间,花纹有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三角纹以及凹弦纹。
  磨光压划纹黑陶碗 高13.2厘米。碗的造型敦厚朴实,圜底,圈足,碗口内敛,碗腹深而大。外壁口沿压磨得又黑又亮,花纹简单大方,腹部有两道黑亮下凹的弦纹,弦纹之间是卷云纹和菱形纹内填波折纹组成的主体纹饰。碗内壁也磨光,并饰有交叉S形纹和内填横线纹的卷云纹各一周。
  磨光压划纹黑陶匜 高7.6厘米。敞口,圜底,圈足,前有一簸箕状流,后有一钮状鋬。器内磨光和压划纹相间排列,以凹弦纹相间隔,底部为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壁上为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流部满饰波折纹。
  磨光压划纹黑陶筒形器 高24.2厘米。圆筒状,敞口折沿,粗颈,腹部稍鼓,平底,圈足。口沿饰有压划S形纹,器身以凹弦纹上下分为三格,上下两格饰压划纹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中间格饰波折纹和S形纹。
  磨光压划纹黑陶鸭形尊 高27.8厘米,长36.2厘米。器形线条简练,明快传神。主体部分是一个圆球形腹,平底,双蹼形足,流口做成细长曲折的鸭首,器柄做成扁平上翘的鸭尾,器足用两只扁扁的鸭足替代,寥寥数笔鸭子的蹒跚之态跃然而山。
  磨光压划纹黑陶鸟柱盘 高23.4厘米。盘口较直,折沿,深腹,圜底,圈足。盘中心的圆柱上挺立有一只昂首展翅的飞鸟,鸟身饰压划波折纹,盘内沿饰S形纹,盘侧壁饰内填横线纹的卷云纹和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各一周。鸟嘴、颈、翅各部分的转折干净洗练,生动可爱。据《史记·殷本记》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个鸟柱盘可能暗喻的是简狄洗浴的故事,取其吉祥美好之意。
  以上这些中山黑陶都呈现出如下特点:
  1 制作工艺细腻,造型考究
  中山黑陶在造型上,盖、钮、器耳、器足等均用模制,动物形象如飞鸟、鸭首等为雕琢成形。主件、附件分别制成后再粘合成一体,这样制作的器形线条挺拔优美,转折处干净洗练,这是河南辉县琉璃阁、固围村、赵固村、褚丘村等地发掘的战国墓同类陶器不及中山黑陶之处。
  2 纹饰以线条组合,典雅别致
  中山黑陶不以彩绘突出,而以磨光与压划纹相配合,完全靠线条组合成装饰图案,古雅别致。虽然压划纹的种类不是很多,但均为当时流行的一些纹饰,并且线条流畅,各种花纹之间巧妙地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极富变化。如填横线纹的卷云纹、填波折纹的三角纹等,形成独特的风格,显得非常典雅。又如磨光处加凹纹或凸弦纹,既起到分隔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3 吸收中原文化,“华化”意味凸显
  中山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狄族的鲜虞部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建立的国家,公元前506年始见记载,到公元前295年被赵国所灭,共有210年的历史。存国期间,中山国在燕、赵、齐、魏等中原强国的夹缝中生存,国运几度兴衰。战国中期,中山国达到鼎盛,成为地位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后因内政外交政策的不当,强极一时的中山国被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所灭。中山国所居之地河北省中南部,原为商代人聚居的故地,有着发达的商文化传统。此外,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曾统治中山长达二十年之久,原本来自晋国的中原文化在魏国的统治下在这一区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山制陶工匠正是吸收了中原传统的工艺技术,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创作出如此精妙的磨光压划纹黑陶精品。
  中山国出土的这批黑陶如鼎、壶、盘、鸟柱盘等的造型在中原强国赵、魏地区的战国墓中,如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邯郸百家村战墓、邢台东董村战国墓等也有发现,这说明了中山国的陶器是我国北方地区陶器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些黑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战国中山国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如中华民族起源于农耕文明,人们长期的采集和耕作实践,对天象作周密观察,从而衍生出对云的崇拜和热爱,经过升华和抽象,云纹以及衍生出的卷云纹反映在器物装饰上,已具有生机、灵性、祥瑞等象征意义。战国中山国制作的黑陶上广泛使用了卷云纹,这说明这个来自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狄族鲜虞部在各方面都接受着中原地区先进的文明,反映出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
  总之,中山国的制陶工匠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经验,运用高度的工艺技巧,创作出这种具有新特点的黑陶艺术品,可以说是一朵放射异彩的我国古代制陶艺术之花,是研究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近年来收藏市场异常火爆,各类藏品此起彼伏地在拍卖市场创下一轮又一轮的新高,在瓷器与玉器的收藏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同时,徽章类的拍品开始崭露头角。  徽章是一种社交中对持章人的一种标志,包括社会地位、对社会的功绩和个人身份,是附着在持章人的服饰上的具有明显性标记的物品。徽章的起源实质是从旗帜开始,因徽代表旗,而帜是旗上的标记。  据文史记载,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盗贼李飞熊盗驿马,诈称
期刊
周而复(1914-2004年),当代著名作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书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常务理事等。周而复是一位多产、高产作家,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他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和出版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杂文和文艺评论等共计1200万字,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越、俄、英、意等国文字,许多名篇被收入教科书,拍成影视剧。此外,周而复书法艺术造诣颇深,郭沫若称其书法逼近“
期刊
三、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烧造给予了更多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进展缓慢,雍正帝对此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珐琅彩料需依赖从西洋进口、数量有限、必须谨慎使用、不
期刊
历史久远的0商务印书馆与月份牌年画  本文在介绍几位著名年画家之前,先说说上海商务印书馆,其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最久远的出版机构。1897年由出版家夏瑞芳(1871-1913年)与友人创办于上海江西路,起先以承印英美洋行专用的商业簿册为主。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的出版家张元济(1867-1959年)投资于商务印书馆,此后,业务由单纯的印刷转为出版。1905年又与日本书商合股,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这个地处南北要冲的“运河之都”,以其经济繁荣、风光旖旎、人文荟萃而独具魅力,成为古代人们向往的地方。明清之际,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扬州的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加之两淮盐运使司衙署设在扬州,各地盐商多聚集于此。那些一掷千金的巨富,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或大量收藏古玩书画,或与文人墨客交往附庸风雅,或以书画送礼,从而带动了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和思想的活跃。  清康熙二十六年
期刊
本文先摘录袁克文(袁世凯二公子)和张丹斧(《晶报》主编)有关朱书陶瓶的一段轶事。  民国九年秋,袁克文一时兴起开始撰写《辛丙秘苑》长篇笔记,目的是为乃父复辟帝制事鸣冤叫屈,所谓“兹数载间大事逸闻,不传于外者多矣,不佞以所见知,笔于之书,既以存先,公之苦心,且以矫外间之浮议”。这当然是一个颇具感召力的话题。余大雄(《晶报》发行人)得悉此事,坚恳商先生在《晶报》上连载,答应奉以重酬。为此余大雄在《晶报
期刊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入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
期刊
中国嘉德作为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风向标,对艺术品行情的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12年嘉德艺术品秋季拍卖会已于日前在北京落槌,但拍卖成绩并不理想。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油画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等各专场的总成交额仅为17.45亿元人民币,而先期开拍的香港苏富比秋拍的成交情况也不容乐观,成交数量和成交总额均显著下降。很显然,2012年秋拍行情在继2012年春拍回调后,已呈现进一步下滑之态势
期刊
前些年,启功先生在世时,曾在日本二玄社的出版物上写过一段话,称二玄社印刷的我国宋元明时期的名画,为“下真迹一等”。启功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道德文章堪称楷模,但我并不能因此而为尊者讳,把启功先生此话当成金科玉律,因为若以此用以其他文物鉴定则甚为有害。  “下真迹一等”原出自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唐代帝王在皇家秘藏真迹前,命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大家欧阳询、褚遂良等以响榻的方法在透光之处以白纸重叠,毛笔仔细
期刊
早在民国时期,徐悲鸿就对齐白石有如此的高度评价:“白石老人之诗、书、画、印,独树一帜,自石涛、朱耷之后,没有第二个人能赶得上他了。”而当时的大翻译家、书画家林琴南亦有:“南吴北齐,可以媲美”之评价。  白石老人在其晚年,曾自评自己的一生艺术成就:“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这其中自然有老人对自己画作的自谦之意,但从侧面也可知道,老人很看重自己的诗作。老人又自评说:“正由于爱我的家乡,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