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三百年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riving_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这个地处南北要冲的“运河之都”,以其经济繁荣、风光旖旎、人文荟萃而独具魅力,成为古代人们向往的地方。明清之际,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扬州的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加之两淮盐运使司衙署设在扬州,各地盐商多聚集于此。那些一掷千金的巨富,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或大量收藏古玩书画,或与文人墨客交往附庸风雅,或以书画送礼,从而带动了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和思想的活跃。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四大画僧”之一的石涛来到扬州,作北游准备,客居扬州大风堂,并应邀参加了由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发起和主持的“秘园雅会”,与扬州画家初次相识。石涛(1641-约1718年),原名朱若极,明王族后裔,法名原济,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曾遍游江南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深入其理,曲尽其态”,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境界和意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石涛结束了长年的漂泊生活,选择扬州为晚年安身立命之地,并在风景优雅便于作画的小秦淮河畔筑“大涤草堂”,以卖画为生。“人争重之,一时来学者甚众”。他还与当地文人雅士广泛交往,“开扬州一派”,其“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的理论和实践,对当时扬州的绘画风气产生很大影响。
  石涛虽以山水画著称,但其花卉作品却是晚年的另一座高峰,气势纵横、奇异多变,一扫“正统”画派的摹古之气,令人豁然开朗。石涛爱画荷花,或清逸,或疏放,或苍茫,各有风韵。1697年作于扬州的《荷花紫薇图》(图1),绘荷塘夏日风光。画面上,一丛蒲草,几枝新荷,俯仰偃侧于清波之中,各具曼妙之态;岸边紫薇,低垂花枝,与荷花点头呼应。其自题诗云:“紫薇花放庭前树,花放紫薇郎正来。却羡繁红今日好,始知草木爱仙才。”可谓寻常之物皆有灵性,禅意盎然,妙趣横生。
  乾隆、嘉庆时期,扬州经济鼎盛,文化艺术交流更加活跃,吸引了各地画家到此卖画谋生。这些画家各擅所长,张扬个性,以偏离“正统”、“正派”之“怪”,大胆独创之“怪”,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个杰出的群体;他们明码标价,公开竞争,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绘画商品市场和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局面。而其中最具特色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当首推一批被称之“扬州八怪”的画家。虽说“怪以八名”,但并无一致记载,被列入诸籍者多达15人,即金农、汪士慎、李鱓、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华嵒、高凤翰、杨法、李葂、边寿民、闵贞、陈撰。
  华嵒虽然不被某些画史列入“八怪”,但他与扬州画坛的“亲密接触”及其画风的推波助澜作用,却为世所共知。华嵒(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由民间画士而成为文人画家中的“多面手”。曾居杭州,后流寓扬州,以鬻画为生。其花鸟画吸收恽寿平的小写意画法,脱去时习,力追宋人意趣。他在扬州结识了金农、高翔、李鱓、郑燮及盐商巨子马氏兄弟,彼此交流切磋,诗画酬答,绘画涵养更加拓展,使之成为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海棠禽兔图》(图2)是华嵒花鸟画的经典之作,生动展现了大自然的野逸之趣。此图绘一鹞禽,倒挂在树枝上向下窥视,欲突然出击;而地面海棠丛中,一只惊慌失措的黑兔,正睁大眼睛注视“敌情”,随时准备逃窜。华嵒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精彩瞬间,将花鸟的动人天趣和自己的丰富情感融为一体,既有细节的精妙入微,又不失笔墨的简逸生动。其标新领异、清新活泼、生动多姿的风格,“并驾南田(恽寿平),超越流辈”,广受欢迎。
  金农是“扬州八怪”之首。这是因其居扬州卖画时间最久、且学养最为渊博,诗、书、画、印及琴曲、鉴藏,皆称大家。金农(1687-1763年),字寿门,号冬心先生等,钱塘(今杭州)人,性好游,“足迹半天下”。与“八怪”诸家不同的是,金农50岁后学画而成大器,画风亦不以恣纵狂肆见长,而是以丰富的学养和金石意味入画,故所画花卉、山水、人物,无不古拙、奇奥。画中题识多以自创的“漆书”为之,令人耳目一新。其所画之梅,自称“江路野梅”,冷艳脱俗,不疏不繁,暗香可闻,在“扬州八怪”众多画梅高手(如汪士慎、李方膺、高翔、高凤翰、罗聘)中,独树一帜,堪称写梅史上的一座高峰。其所画鞍马,亦赞誉甚高。《番马图》(图3)为临摹元人之作,但笔墨仍然表现出金农的艺术个性。此图绘二人遛马偶遇:一人胡服,一人汉装;一马刚烈,一马温驯。形与神、动与静,形成强烈对比。笔墨枯润变化,拙中寓巧。人马聚于一团,其余为留白或款题,意境空灵而悠远。自题诗云:“龙池三浴岁骎骎,空抱驰驱报主心。牵向朱门问高价,何人一顾值千金。”抒发了金农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慨。
  “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这是郑燮寓居扬州的坦然自陈。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由进士出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官清正廉洁。因关心民间疾苦,赈灾救荒,被当地富豪诬告而罢官,于是雇了3头毛驴,驮着琴棋书画,两袖清风来到扬州。其画多以兰、竹、石为题材,远师青藤、八大,又自辟新径,笔墨精妙,意境深远,以“真性情”、“真意气”表现人格魅力。在章法上,以“六分半书”或“乱石铺街”体著称,达到了诗、书、画三者的完美结合。《兰竹石图》(图4)绘陡峭的山坡之上,岩缝中长出几枝幽兰和叶竹,生机勃勃,气度非凡。画家以浓墨画兰竹,淡墨绘石,笔力劲峭,疏密有致。又以“截角法”构图,将重点笔墨浓缩于左下一隅,造成奇崛、险峻之势,再以右上题识压角破险:“知君胸次有幽兰,竹影相扶秀可餐。世上那无荆棘刺,大人容纳百千端。”
  李鱓与郑燮既是同乡,又是至交,在扬州也是声名显赫。所谓“索画者,必曰复堂;索诗文者,必曰板桥”。李鱓(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16岁即有画名。曾为宫廷画师,后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李鱓以擅画花卉虫鸟闻名遐迩,由工笔转为大写意,落笔劲健,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而有气势,不求形似而颇得天趣。《双松图》(图5)画两松巍然并立,一刚直不屈,一稍呈斜势,老皮斑驳,枝叶倒垂,顶天立地,浩气如虹。画家信手挥洒,用笔古拙,浓淡相映,疏密有致,于无法中见有法,堪称人画俱老之佳作。款题以行楷为之,极具颜、柳风骨,参差错落,酣畅淋漓,不仅增添了画面的雄健之美,而且借题发挥,表达了画家不趋时流、返璞归真的勇气和决心。其诗曰:“诗家习气比龙鲸(鲔),画手雷同寿意陈。我道两翁秦汉物,敢将墨汁貌先民。”   这一时期,活跃于扬州的著名画家,除“八怪”以外,还有继承“四王”家法,长于山水的方士庶、张宗苍;精于界画,有宋人遗风的袁江、袁耀,以及以人物肖像画“扛鼎”的禹之鼎等。
  袁江(约1671-1746年),字文涛,号岫泉,江苏扬州人。擅画山水、楼阁,初师仇英,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技遂大进”。其画传统功力深厚,色彩鲜丽,精细入微而又气势磅礴,被推为清代“界画”第一。《梁园飞雪图》(图6)所绘之梁园,为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的一处园圃。刘武广交天下文人名士,当时的枚乘、司马相如等文坛大家,皆为其座上宾。袁江以这一历史题材入画,描绘大雪纷飞时节,主人豪宴宾客的热闹情景。不过,画家把视角主要集中于庭园的整体布局和建筑物的精细描绘,利用屋顶的皑皑白雪和远处迷蒙的雪景山水,形成虚实的强烈对比,将恢宏壮观与华丽精致融为一体,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令观者亦陶醉其中。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江苏兴化人。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尤精肖像,形象逼真,生动传神,曲尽其妙。而立后,入选宫廷画师,誉满京师,一时名人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一位满族国戚要求禹之鼎跪地为其作“行乐图”,禹“甚以为耻”,严词拒绝,愤然离京,流寓于洞庭湖畔。晚年在扬州等地作画。《王原祁艺菊图》(图7)为绢本设色长卷,描绘大画家王原祁庭院赏菊的情景。王氏端坐绣榻,赏菊品酒,容光焕发,悠然自得。榻上古籍、画卷井然有序,榻前各式盆菊灿烂开放,童子左右呼应,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嗜好雅兴和气质风度。此图人物气韵生动,设色清秀典雅,构图韵味悠长,不愧为清代人物画的典范。
  晚清时期,受经济地位的影响,扬州画坛相对较为沉寂,但仍然聚集了不少本土绘画精英。其中,以王素为首、以“小”字命名的“扬州十小”,以及虞蟾、张赐宁、陈崇光、李石湖、陈康侯等画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更追求绘画的本体语言,强调造型,贴近生活,雅俗共赏。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小某,晚号逊之,江苏扬州人。“幼师鲍君芥田,以其拙,而日夕临摹新罗山人至再至三,凡人物花鸟以及走兽鱼虫,无不入妙”,尤以仕女画成就最高。《钟馗图》(图8),描绘钟馗醉酒夜归的情景。这位喝得酩酊大醉的“打鬼英雄”,张髯大腹,步履蹒跚,双目乜斜,五美女簇拥于前后左右,或提灯,或搀扶,或护送。此图构思新颖,设色淡雅,兼工带写,美人清秀不俗,钟馗俗而不野,是王素人物画中的佳作。左上自录吴山尊杂诗一章。诗画相谐,针砭时弊。
  陈崇光(1838-1896年),字若木,号纯道人,江苏扬州人。初为雕花工,被太平天国画家虞蟾赏识,收为弟子,至天京为诸王府作壁画,并奉命管理宋元名画,饱览之余,勤奋临摹。后客寓皖中蒯氏家,又多见宋元名迹,潜心钻研,画艺大进。以致当时扬州论画者“咸推若木为第一手”。1887年,黄宾虹专赴扬州造访陈崇光,学花鸟和山水,赞其“画山水、花鸟、人物俱工,沉着古厚,力追宋元。”黄宾虹山水画的巨大成功,陈氏功不可没。《枫菊画眉图》(图9)绘秋天山野之景:一株小树,杈分两枝,两只画眉,悠闲而栖;树上红叶与树下秋菊,争妍斗艳,遥相呼应。画面看似平淡,然精心构思,处处周到,笔笔精彩,寓丰富变化于均衡和谐之中,令人尽享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
  陈康侯(1866-1937年),字锡蕃,号风来堂主人,扬州人。工山水、人物、花鸟,有纵横之趣,清秀之风,是王素以后扬州画坛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其突出的成就,是在深厚的传统功底基础上,注重写生,引入西画技法,使笔下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并由此步入了“海派”名家的行列。《赤壁夜游图》(图10)写苏轼与随从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东山,夜雾横江,水光接天,清风徐来。画家以浓墨泼写峭壁危岩,深沉雄奇,巍峨如铁;又以淡彩渲染月光波影,若有若无,宁静而幽远。一叶轻舟,两丛苇草,几棵岩树,以传统为骨,中西融汇,拓展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令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纵观清代近300年绘画史,扬州无愧于最繁荣、最具魅力的城市。据统计,仅见于文献著录的扬州画家,多达六七百人;仅“扬州八怪”的作品,就有8000余幅为海内外200多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更重要的是,扬州画家所迸发的创造精神,以及才气和个性之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艺术大师如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无不从扬州画家的作品中汲取丰富营养,巍然独立于艺术之林。
  (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如今,人们总是把红红的雨花石同烈士的鲜血联系在一起,更赋予了雨花石圣洁的含义。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纪念馆旁的当年周恩来办公室内,一直保存着大半瓷碗雨花石,其中就有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从雨花台捡来的。据说,总理当时还不时地指着一枚血红的雨花石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知道在雨花台枪杀了我们多少烈士,这雨花石上的红色,就是我们烈士的鲜血凝成的……”郭沫若在《南京印象》一文中,赞叹周总理置于梅园桌上
期刊
有颈“半两”,指半两钱币。“两”字的中间竖笔直抵第一笔上横者,较常见于汉“四铢半两”中。而秦“半两”有颈者则多谱未载,亦未见相关收藏刊物披露过。在网上见过几枚,但皆漫漶不清,说是有颈,实则勉强。  余日前得一宗生坑“半两”60余枚,多战国、秦“半两”,间有两枚汉“八铢半两”,其中就发现了此枚甚为罕见的秦有颈“半两”。该泉为大生坑品,红斑绿锈入骨。外轮浑圆、内穿方正,形制规范。钱文小篆方折。直径35
期刊
“古时候,有个人叫王冕。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  一个夏天的傍晚,王冕在湖边放牛,忽然乌云密布,下了一阵大雨。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得出了神,心里想,要是能把这美丽的荷花画下来,那多好哇!  王冕用平时省下来的钱买了画笔和颜料,又找来一些纸,照着湖里的荷花画。开
期刊
华喦(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县人。华喦少年为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到杭州卖画为生;中年后,他流寓杭州、扬州间。其小写意花鸟画笔意纵逸,可并驾于恽南田。华喦技法全面,还擅长人物、山水。其一生生活困顿,而声名潇然,有遗作《离垢集》。  华喦的花鸟画主要是受恽南田的影响,但他同时也广收博学,既融合了南田的没骨写生,又揉和了八大、石涛的水墨泼染之长,形成了兼工带写、灵巧松秀的小写
期刊
清制墨名家汪近圣兄弟行辈三人,顺治、康熙年间分处歙县曹、毕、吴三姓墨肆佣工,近圣为曹姓(素功)调药师傅。曹墨以烟远、胶陈、杵到、药匀著称于世。约康熙末,近圣自立门户,肆名“鉴古斋”。汪墨集曹、毕、吴三家之长,声名崛起,至有“今之近圣,昔之廷”之誉。乾隆六年(1741年),诏选近圣次子惟高进京御书处教习造墨,凡三年,所造墨皆“称旨”,墨方详载《内务府造墨则例》,由是汪近圣“鉴古斋”名震天下。子尔臧、
期刊
从某种意义讲,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个古老的题材,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之画种。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上与书法表里生发,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与象征而寓意丰厚,乃为画史上千载不衰的画种。古往今来,以画竹著称的画家很多,而蒲华就是这些画家中的一个。  蒲华(1832-1911年),字作英,原名成。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嘉兴
期刊
近年来收藏市场异常火爆,各类藏品此起彼伏地在拍卖市场创下一轮又一轮的新高,在瓷器与玉器的收藏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同时,徽章类的拍品开始崭露头角。  徽章是一种社交中对持章人的一种标志,包括社会地位、对社会的功绩和个人身份,是附着在持章人的服饰上的具有明显性标记的物品。徽章的起源实质是从旗帜开始,因徽代表旗,而帜是旗上的标记。  据文史记载,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盗贼李飞熊盗驿马,诈称
期刊
周而复(1914-2004年),当代著名作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书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常务理事等。周而复是一位多产、高产作家,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他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和出版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杂文和文艺评论等共计1200万字,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越、俄、英、意等国文字,许多名篇被收入教科书,拍成影视剧。此外,周而复书法艺术造诣颇深,郭沫若称其书法逼近“
期刊
三、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烧造给予了更多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进展缓慢,雍正帝对此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珐琅彩料需依赖从西洋进口、数量有限、必须谨慎使用、不
期刊
历史久远的0商务印书馆与月份牌年画  本文在介绍几位著名年画家之前,先说说上海商务印书馆,其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最久远的出版机构。1897年由出版家夏瑞芳(1871-1913年)与友人创办于上海江西路,起先以承印英美洋行专用的商业簿册为主。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的出版家张元济(1867-1959年)投资于商务印书馆,此后,业务由单纯的印刷转为出版。1905年又与日本书商合股,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