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周而复先生的一段书法因缘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而复(1914-2004年),当代著名作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书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常务理事等。周而复是一位多产、高产作家,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他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和出版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杂文和文艺评论等共计1200万字,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越、俄、英、意等国文字,许多名篇被收入教科书,拍成影视剧。此外,周而复书法艺术造诣颇深,郭沫若称其书法逼近“二王”。赵朴初诗赞《周而复书琵琶行》:“欧书端严可南面,气清骨重胎羲献。白公长歌千载传,琵琶实胜长生殿。”启功诗云:“神清骨秀柳当风,实大声洪雷绕殿。初疑笔阵出明贤,吴下华亭非所见。”
  我与周而复是偶然相识的,我眼中的周而复是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辈。那还是在“文革”期间,我当时在中央财经学院上学,有一天,我到姑父王顺桐家去玩,姑父外出,家里没人,我坐在楼梯上等,这时从楼外走进来一个个子较高的人,他好奇地问我:“你是谁家的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我回答说:“我是王顺桐、周盼(我的姑父、姑姑)家的孩子,进不了门,在这儿等。”他回转身来,对我说:“我认识他们,上来吧,到我家坐会。”我就随他上了二楼,走到屋里,感到很乱,他说:“随便坐吧!我也刚从牛棚回来没几天,现在每天仍去机关上班,就是被斗来斗去,或者陪斗别人。”他对我介绍了自己,他说:“我就是那个写“大毒草”—《上海的早晨》那本书的周而复。”我说:“我看过你写的《上海的早晨》,但那时候它还没长成‘大毒草’。”他笑了,说:“你看得懂吗?”我说:“当然。我还看过许多名著呢!”他这才问我上什么学?我说上大学,因为学校武斗才出来的。他说:“我还以为你是中学生呢!小看你了!”于是我们聊了会儿书。我问他怎么会以资本家为题材?他说,他曾在上海统战部工作,和资本家长期接触,比较熟悉他们。又说起了“大毒草”,他和我都不明白“毒”在何处?在那个特殊的政治环境里,他和我的父(杨拯民,前任政协主席)母一样,从一个革命者变成了被革命的对象。
  后来,我告辞的时候,他对我说:“说了会儿话,现在心情好了许多。以后你来看姑姑时,也来看看我,好吗?”我答应了他。
  后来,我再去姑父家,便会去看看他。有时在,有时不在。有次去,看到桌子上摆满了纸、笔、墨,他正在写字,看到我,说:“我这就写完了。”我站在那儿看他写,写得挺快。住笔后,他说:“我给你写一张吧!就写陈毅的诗,好吗?”我说好,于是就有了这张条幅,内容如下:
  “二十年求是与非,一生系得几安危?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回来后,我的男朋友胜雪(后来成为我丈夫)看到他为我写的条幅,非常喜欢,于是我又求他为胜雪写了一幅。仍然是陈毅的诗: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物到极时终必瘦,天翻地覆五洲红。
  陈毅同志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现在看着这两张条幅,为什么都是陈毅的诗呢?因为这诗确实反映了在这场浩劫中这一代革命人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期望。
  后来,我离开了北京。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到北京时,早已物是人非。
  有次听父亲说,曾和周而复一起去美国访问,同行的人议论说周架子大等等,我反驳说:“根本不对,周伯伯和蔼可亲,对人热情。”父亲问我:“你怎么知道?”我说我们是老熟人了,还给他看了周写给我的条幅,父亲笑着说:“他的字很漂亮,能送给你,说明和你关系比我好,好好保存吧!”
  又后来,听说他因为在日本参观了靖国神社受了处分,等等等等。我想一个写东西的人去参观、去体验,就犯了错了?太冤枉了吧!这么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怎么有受不完的罪?
  每看他为我写的字,就仿佛看到他慈祥的面孔和侃侃而谈的满腹经纶。他是一个内秀的人,人如其字。(责编:魏佩)
  注:本文作者杨延武系杨虎城将军的长孙女。
其他文献
“雅贿”一词源自汉代,唐代渐成风气,明清已臻极致。其意是受贿者将一般艺术品或高仿品放到拍卖行(古代放到典当行),送礼者一掷千金买下。美其名曰:“雅贿”。  近年,“雅贿”在国内艺术品市场频现,上个世纪末,中央有关部门下文,禁止拍卖行洗黑钱,可见“雅贿”的猖獗和危害。  千禧之年,世纪之交,改革开放的南方A市,成了中国二百多年经济发展的一片热土,我作为一名著名大学历史学系的研究生被分配到A市文化局当
期刊
郎世宁,一位意大利传教士,从27岁来到中国一直到78岁去世,五十多年间没传递天主的福音,而是把正统的西洋绘画带到了华夏大地。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西画与中国画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郎世宁风格”。在《清史稿》里,对郎世宁的生平记述有:“郎世宁,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赏异。凡名马,珍禽,异草。辄命图之,无不栩栩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  年轻的传教士  十七世纪的
期刊
大约六年前,在市场老陈那间“简朴”的店铺里见到一只浅绛温酒杯(图1),器上写有“戊寅秋月(1878年,即光绪四年)少轩作”字样,尽管杯盖已有脱彩,一幅笔墨古拙浑厚的双鸟图憋住了我的呼吸。其雅致的面貌超乎寻常,细看,雀鸟栖歇石上,形准目炯,温良的心性自然流露,几片红叶点缀画面,在平面的实体上,透过“画”这扇窗户,可窥见到空间立体悠然灵动的生命环境。小小一片天地,竟能如此引发人的内在感觉,上手后便没敢
期刊
如今,人们总是把红红的雨花石同烈士的鲜血联系在一起,更赋予了雨花石圣洁的含义。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纪念馆旁的当年周恩来办公室内,一直保存着大半瓷碗雨花石,其中就有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从雨花台捡来的。据说,总理当时还不时地指着一枚血红的雨花石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知道在雨花台枪杀了我们多少烈士,这雨花石上的红色,就是我们烈士的鲜血凝成的……”郭沫若在《南京印象》一文中,赞叹周总理置于梅园桌上
期刊
有颈“半两”,指半两钱币。“两”字的中间竖笔直抵第一笔上横者,较常见于汉“四铢半两”中。而秦“半两”有颈者则多谱未载,亦未见相关收藏刊物披露过。在网上见过几枚,但皆漫漶不清,说是有颈,实则勉强。  余日前得一宗生坑“半两”60余枚,多战国、秦“半两”,间有两枚汉“八铢半两”,其中就发现了此枚甚为罕见的秦有颈“半两”。该泉为大生坑品,红斑绿锈入骨。外轮浑圆、内穿方正,形制规范。钱文小篆方折。直径35
期刊
“古时候,有个人叫王冕。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  一个夏天的傍晚,王冕在湖边放牛,忽然乌云密布,下了一阵大雨。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得出了神,心里想,要是能把这美丽的荷花画下来,那多好哇!  王冕用平时省下来的钱买了画笔和颜料,又找来一些纸,照着湖里的荷花画。开
期刊
华喦(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县人。华喦少年为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到杭州卖画为生;中年后,他流寓杭州、扬州间。其小写意花鸟画笔意纵逸,可并驾于恽南田。华喦技法全面,还擅长人物、山水。其一生生活困顿,而声名潇然,有遗作《离垢集》。  华喦的花鸟画主要是受恽南田的影响,但他同时也广收博学,既融合了南田的没骨写生,又揉和了八大、石涛的水墨泼染之长,形成了兼工带写、灵巧松秀的小写
期刊
清制墨名家汪近圣兄弟行辈三人,顺治、康熙年间分处歙县曹、毕、吴三姓墨肆佣工,近圣为曹姓(素功)调药师傅。曹墨以烟远、胶陈、杵到、药匀著称于世。约康熙末,近圣自立门户,肆名“鉴古斋”。汪墨集曹、毕、吴三家之长,声名崛起,至有“今之近圣,昔之廷”之誉。乾隆六年(1741年),诏选近圣次子惟高进京御书处教习造墨,凡三年,所造墨皆“称旨”,墨方详载《内务府造墨则例》,由是汪近圣“鉴古斋”名震天下。子尔臧、
期刊
从某种意义讲,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个古老的题材,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之画种。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上与书法表里生发,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与象征而寓意丰厚,乃为画史上千载不衰的画种。古往今来,以画竹著称的画家很多,而蒲华就是这些画家中的一个。  蒲华(1832-1911年),字作英,原名成。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嘉兴
期刊
近年来收藏市场异常火爆,各类藏品此起彼伏地在拍卖市场创下一轮又一轮的新高,在瓷器与玉器的收藏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同时,徽章类的拍品开始崭露头角。  徽章是一种社交中对持章人的一种标志,包括社会地位、对社会的功绩和个人身份,是附着在持章人的服饰上的具有明显性标记的物品。徽章的起源实质是从旗帜开始,因徽代表旗,而帜是旗上的标记。  据文史记载,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盗贼李飞熊盗驿马,诈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