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电子媒介乐读经典名著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70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3日是国际读书日,我对所任教的高二两个文科班120名学生就教材的“名著导读篇目”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读过原著的人很少,而通过网络阅读和看过影视剧的人居多。这样的情形让人深思。当今的90后、00后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已经习惯于借助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既然学生借助网络媒体阅读经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时尚,那么我们老师就不应一味地扼杀学生的这种喜好,而应该与时俱进,借助新传播手段,努力促进学生的名著阅读。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借助电子媒介对经典名著进行深入阅读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的做法如下:
  一、善引小故事添趣——课前讲故事,牵引学生魂
  课前善引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对名著进行生活化的解读,从而达到用“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上名著研读课之前,我先跟学生讲一个人物故事:昕捷,一个曾经用文言文写过高考满分作文的热点人物。他5岁就迷上“电视书场”袁阔成播讲的《三国演义》,小学就阅读过多遍《三国演义》,连打游戏都喜欢“三国”题材。后来写下了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作者本人回忆,他阅读《三国演义》几十遍,有的段落几乎能够倒背如流,所以才能写出如此令人称道的文章。讲完后,我投影出示《赤兔之死》这篇作文,与学生一起赏读。
  结合昕捷既有媒体阅读又有纸质阅读名著的经历,我又借助多媒体投影出示一个问题:“读《三国演义》原著与观赏《三国演义》影视作品相比,你觉得哪个更有优势?”学生踊跃回答,而且能结合小说文本和影视作品的内容畅所欲言。有人说纸质阅读更有益处,墨香扑鼻的无声阅读更适合灵魂安放;而也有人说,影视品读更有优势,视听结合的快餐阅读更符合时代潮流。其实有时候“过程重于结果”,两种阅读方式孰优孰劣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地走進了《三国演义》阅读的过程。
  二、巧用辩论赛增趣——课堂辩热题,牢抓学生心
  课堂巧借辩论赛的方式,对名著进行质疑、讨论、答疑、合作探讨,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心灵有更多的碰撞,势必能使课堂增加乐趣,知识得到内化,情感获得愉悦。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国际大专辩论赛”。辩题是“刘备和曹操,谁更适合做中国足球队主教练?”视频上的辩论赛很精彩,观看的学生掌声不断。教师在学生观看后,及时印发辩论赛的辩词,让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更深的理解,这一环节也为后面的辩论作了充分铺垫。
  指导学生精心组织班级辩论赛。辩题是“刘备和曹操,谁是真正的英雄?”辩论前,学生自主组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地合作探究。辩论时,由任教的两个班精选代表参加,辩论严格按照辩论赛的流程进行。学生无论是开篇陈词、总结陈词阶段,还是自由论辩阶段,他们都能深刻地阐述刘备或曹操的优缺点。又安排擅长摄影的学生全程录像,以便今后精彩回放,进一步内化名著的精髓。
  三、巧借班会课激趣——课外聊游戏,撩拨学生情
  课后关注学生感兴趣、乐接受的生活热点现象,以此为切入点,诱导学生自主地阅读有关经典名著,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近期班上疯玩网络游戏《三国杀》。为此,我曾揪心不已,后来,我让班上的游戏迷们举办“比较网络游戏《三国杀》与《三国演义》的异同”的主题班会。甚至让玩得最疯的学生当主讲人,其他网虫做智囊团。我惊喜地发现,那位主讲学生为了更好地讲演,居然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在班会课上,他慷慨陈词,引经据典,情绪高昂,博来阵阵掌声。这次活动的开展掀起了一股读名著的热潮,学生说起三国名著知识滔滔不绝,彼此分享着读书的快乐。
  中学生经典名著的阅读问题,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借助电子媒介,结合文本的感觉、影视的视觉以及音频的听觉的沟通交融,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注重搭起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再通过有趣的活动,令学生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一、高考例题  仔细阅读下边这幅漫画,写出它的寓意。(2005年高考湖北卷)(5分)  分析:本题画面简洁,无文字说明,但寓意明了。一棵大树和两棵小树的鲜明对比,形象讽喻了当今社会过度呵护、一味溺爱的弊端。这种爱是一种病态的、扭曲的爱,所写的寓意只要符合这一主旨即可。  参考答案:大树以自己的高大荫庇小树,反而妨碍了小树的成长。作者借以讽刺当今社会上因为家长过度呵护、溺爱孩子而导致的弊端。  二、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夫尔·泰勒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这就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思考、活动、探究的主体,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和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此而形成师生共生共学,教学相长,学生主体地位突显的教学氛围。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观显得尤其重要。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
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笔者请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句,许多学生都选择了以下两句: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群山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这两句确实是耐人寻味,在全文中非常有代表性,能够典型表现本文优美动人、柔和温婉的语言风格。那么如何能让学生透彻的体验如此
【设计思想】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而“点染”的艺术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鉴赏价值,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诗歌鉴赏,在高考中是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读懂诗歌。  我认为,归类讲解,让学生对一类诗歌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把握,会收到好的效果。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咏景诗、怀古诗、咏物诗。从具体的内容上,可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亲诗、闺怨诗等。高考中选的最多的是咏景诗,所以从咏景诗入手,教会学生读懂诗歌。咏景诗中写春景秋景较多,以春景诗为例,可提供一些常见意象,一些角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再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追求课堂的多元化。这些理念的提出可以说对我国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反拨,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在“创新”“多元”理念的推动下,语文界掀起了一股“重新解读”或“多元解读”的热潮。一些语文期刊还专门增设了探讨的栏目,如《语文学习》中的“重读”栏目、《语文教学通讯》中的“多元解读”栏目。这是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提出,教育者思维日趋活跃、思想不断突破僵
清代唐彪曾有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句话贴切形容了反复朗读文章可达的境界之妙。但是反观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古人的话早已被抛到脑后,朗读教学推行得并不顺利。  一、当前语文朗读教学误区  1.缺少养成教育,放任学生散漫朗读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机械地布置自由朗读的任务,缺少针对性指导,朗读教学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上好朗读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欣
《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间解牛无数,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为什么呢?皆因庖丁找准了下刀的位置,一点突破,骨肉迎刃而解,费少而功多。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如果能找准切入点,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一个字入手,激发思考兴趣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求注重词句的理解,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透
一说起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们常感慨不好教,学生们则感慨不好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典型的高耗低效教学。据笔者数年来对任教学校学生的了解,90%左右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效果不理想”。这个数据未必全面,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反思一下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觉得要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必需对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以下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遇见”是一种情怀,当学生与作者在简单的文字中相遇,一旦碰撞出火花,学生的生命意识就得到了唤醒,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得以爆发。我们的课堂教学亦如此,教师如果能将学生的学习意识、解读意识唤醒,让学生在自我解读或与同学分享的过程中重构文本,这样的课堂是极其有意义的。  在教学《登建康赏心亭》时,我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让我遇见了学生精彩的学习活动。教学前我选了两位喜欢历史的同学对辛弃疾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