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验散文的语言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hz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笔者请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句,许多学生都选择了以下两句: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群山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这两句确实是耐人寻味,在全文中非常有代表性,能够典型表现本文优美动人、柔和温婉的语言风格。那么如何能让学生透彻的体验如此美妙的语言呢?笔者主要在“读”“说”“写”上下工夫,重在赏析第一句,然后由学生自主赏析第二句。
  首先是读中体验
  “读”是赏析散文语言的传统却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对赏析后进一步巩固回味的有效方法,应该贯穿于赏析体验的始末。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范读、朗读、互读、齐读等不同形式,在读中潜移默化地感悟。读并不是纯粹的单纯的动作,而是在读中想象,读中品情,读中思考。
  起初的“读”只是字面的感知,明确了将山比作眉黛,将小屋比作痣;其次想象中的读则是直观形象的理解,请学生想象后画出山与小屋的组合、眉与痣的组合,将此对比,体验此语言的形象生动等;然后从节奏、韵律、平仄等不同角度的赏析后,继续诵读则是获得了丰富透彻的体验。
  其次是说中体验
  “读”的过程是意会的过程,要言传,就要在读的基础上,学生琢磨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进一步加深对其语言的赏析。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不同层面体验到此句的“九美”。
  将山比作眉黛,小屋比作痣,运用比喻,展现了形象美;
  这句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
  “山如眉黛”是短句,“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是长句,长短结合,具有错落美;
  描写得宛如美女的眉的特写,具有温柔清新之美;
  将“一点痣”写成“痣一点”,变换句式,突出强调,沿用古诗数词置后的方法,更有诗感,具有了诗意美;
  山有眉黛的长高特点,小屋有痣的点小特征,形状的对比,突显了特征美;
  一山一屋的组合,似一幅简明的写意画,显示出了写意美;
  寥寥一语,简练形象地点出了“我的空中楼阁”的环境状貌,又具有了点题美;
  所写的一山一屋均是从仰视远瞰的角度出发,形成一体,构成了整体美。
  语言虽短,学生在反复品读后却能体验到这“九美”,可见语言美的体验不是停留在读的层面,而是有了理性的分析,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情绪体验中。学生对作者的高超语言运用能力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之心,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也深入到学生心中。
  接着是写中体验。
  学生在读后的说法精彩得很,但如此似乎并未将语言的美内化或建构到学生自己的能力中。于是采取写的方式,进一步体验其中语言美。
  在这里,首先提供一幅一树一塔组合的图画,请学生依照第一句仿写,学生仿写如下:
  树如绿纸伞,塔恰似伞上的白尖一点;
  树如绿剑鞘,塔恰似剑上的白柄一线;
  绿树与白塔的组合恰似倒着的棒棒糖,多么甜蜜的景色啊!
  学生在仿写中又一次体验到语言的形象美、写意美等,而一白一绿的字眼,还具有了色彩美,甚至把这几句连在一起来读,那不就是一首诗歌吗?就是具有了诗意美。
  最后是比较体验
  只赏析一句有些以偏概全,但所有语句都赏析又有泛泛之感。找出典型的语句分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赏析第一句的基础上,请学生自主赏析第二句。学生通过读、说、写再次体验本文形象、生动、新颖、句式灵活的语言美。
  作者将小屋的早晚光线变化比喻成花开花合,除了如此,还能做什么形象的比喻呢?学生讨论思考后写下如下语句:
  1.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河蚌中的珍珠一般。河蚌慢慢张开,小屋亮在眼前;河蚌微微收起,小屋的光线暗了下来。
  2.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美手中一般,美手慢慢撑开了,天亮了;美手缓缓合拢,夜晚来临了。
  学生进一步延伸,将小屋光线的变化比喻成河蚌开合、美手伸合,具有另番意境美。
  通过这一教学片段,我对如何体验散文的语言美作了以下反思:
  1.多方式综合体验
  美的语言像鲜花一样留恋迷人,像回忆一样耐人寻味。与名家对话,与名句切磋,与生命交流,运用读、说、写、比较等方式体验,层层递进,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美的享受!
  读是一种体验,表达也是一种体验,创造更是一种高级的体验。体验语言美的最高境界是创造美。学生作为语言美的创造者更能激发学生体验兴趣,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获得语文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的审美能力。
  2.多角度细致体验
  无论读说,还是运用,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语调、节奏、韵律、平仄、句式、修辞、往复等角度把诉诸视觉的语言符号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然后通过有声语言表达自我的美的感受,接着再把体验到的语言美落实到文字表达上,形成学生自己的美的语言。
  语言美的赏析并不是枯燥的理性分析,而应建立在充分的读写基础上的感觉、知觉后的思维活动,甚至是创造活动之中。总之,散文的语言美的赏析应该通过多样方式、多种角度进行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语言的审美创美能力。
其他文献
一、考点阐释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最能够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本大题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大题分值重(20到25分),主观性强(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特别是“分析综合”中的第二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
一、学生评析试卷的操作目的  1.为改变学生不主动学习,不认真学习,敷衍潦草的学习态度,让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考试,以教师的角色参与评卷。  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专心于学习当中。从评卷者的角度来看试卷,看答案,看答题。每次评析试卷,认真解读一道题,客观评价一道题,清晰讲解一道题,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水平。  3.改变以往教师评卷时因为工作量大而时间长,影响及时反馈,不能收到最好测试效果的现状
【案例背景】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该单元精选的五篇课文都是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普通人的叙写来表现、阐释“爱”。其中杨绛先生散文代表作《老王》以患有眼疾、生活艰苦、地位卑微的三轮车夫“老王”为对象,将其与自己以及自己一家人的交往点滴汇聚成篇,展示了一个虽穷苦、卑微的底层人物却有着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对“不幸者”的爱心。  【案例描述】  这篇课文
从古到今,诗歌作为直面现实、抒写人生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中国人喜欢在诗歌中寄托美好的生活理想,自古就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探求“诗意的栖居”的生存方式。因此,中国诗歌就具有了有独特的艺术形象,彰显了东方文化的智慧。笔者结合中国古典文化的特点以及现代人的需求,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和现代诗歌的直白美这一艺术特点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  一、古典诗歌:以含蓄为纽带,以直白为
【真题回放】  (2015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
灯  迎着它  眼前一片灿烂的光明  转个面  身后一串长长的黑影  这首小诗,短短四句,貌不惊人,平平淡淡,寻寻常常,但要慢慢咀嚼,细细涵润,却趣味横生,见仁见智,侧峰横岭。花筒万变,不及其趣,潭水千尺,不及其深,龙腾九霄,不及其活,浴海旭日,不及其新!  你把它视为贪官污吏的神灯,这灯仿佛是上天赐给人间的一个演示仪,形象地展示出贪官的丑态污形。你巴结它,贿赂它,迎合它,它便给你一片光明——嘉奖
一、《雨巷》中的意象——意境营造的基础  马雅可夫斯基曾将诗歌的意象形容为:“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其中,“意”为“你的想象”,而“象”为“大马车”,即意象为主观的想象与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其中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意境指的是文学作品或者自然景象中所表现的情调与境界。意象与意境有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却是指诗歌等文学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独具韵味的
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
一、高考例题  仔细阅读下边这幅漫画,写出它的寓意。(2005年高考湖北卷)(5分)  分析:本题画面简洁,无文字说明,但寓意明了。一棵大树和两棵小树的鲜明对比,形象讽喻了当今社会过度呵护、一味溺爱的弊端。这种爱是一种病态的、扭曲的爱,所写的寓意只要符合这一主旨即可。  参考答案:大树以自己的高大荫庇小树,反而妨碍了小树的成长。作者借以讽刺当今社会上因为家长过度呵护、溺爱孩子而导致的弊端。  二、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夫尔·泰勒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这就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思考、活动、探究的主体,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和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此而形成师生共生共学,教学相长,学生主体地位突显的教学氛围。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观显得尤其重要。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