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国际汇率协调的启示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汇率的重大调整及其影响,至今仍然为世人所瞩目。在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发展过程中,国际社会有关国际汇率协调的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从重点关注汇率水平的调整转变到强调全球经济均衡增长在外部均衡调整中的中心作用,对当时和此后的国际汇率走势和各国经济政策调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广场协议与美元贬值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克服经济滞胀,美国里根政府实施了减税计划刺激经济,同时美国中央银行实行货币供应中介目标政策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实施的结果是80年代初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经济逐步由衰退走向复苏,成功地解决了滞胀问题。
  虽然同期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同样受到了滞胀的冲击,但是这些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度减少,日本政府赤字由1980年占GDP的4.9%下降到1985年的1.4%;德国政府赤字则由1980年占GDP的2.8%下降到1985年的1.1%。
  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快,利率远高于日本和德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更加有活力。80年代上半期,美元汇率大幅度升值了72%。美国由1980年的经常项目顺差转变为此后的逆差,而日本和德国却由1980年的经常项目逆差转变为此后的顺差。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在1985年上升到1245亿美元,为GDP的3%。
  美元的升值和贸易赤字的增长引起了美国国内企业界和工会的不满,国会贸易保护主义的提案大幅度增加。但是,里根政府认为,美元的强势反映了美国国家的实力和市场的信心,日本由于其国内金融市场过度管制和混乱,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很小,从而人为压低了日元汇率,使日本经济受到了伤害;德国应该采取美国式的供应学派战略,放松管制和进行税收改革,这样才能快速增长。基于以上认识,政府对美元80年代上半期的升值采取了放纵的态度。
  1985年2月中旬,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干预外汇市场,抑制美元升值。美国人第一次强调了进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合作的必要性:一方面在美国削减赤字的同时,日本应该扩大内部需求;另一方面,国际货币汇率应该进行调整。由于当时美国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利差已经缩小,实际利率已经相差无几,但是,外汇市场上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仍然不断升值,美元高汇率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投机泡沫。
  美国对国际汇率走势态度的转变得到了日、德、英、法等国政策制定者的一致认同。1985年9月22日,在纽约的广场宾馆,发达国家5国(G5即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会议达成协议,决定进行政策合作,以稳步降低美元汇率。
  会议第二天,美国就开始小幅度干预外汇市场。在广场协议后的一周中,G5国干预了27亿美元。在此后的四周中,G10国出售了75亿美元购买日元和欧洲国家货币。美元在外汇市场上开始缓慢贬值。在广场会议后的一周中,美元对日元下跌了8.3%,对马克下跌了6%。1985年11月份日本中央银行将3个月期利率提高了100个基点以上,支持了日元的升值。此后到1986年12月美元对日元和马克逐步贬值了20%。下跌幅度达到从1980年到1985年美元升值幅度的70%。1986年5月在东京,G7国财长会议(加拿大和意大利加入)建议通过政策合作或者增强经济指标的监督来刺激日本和德国的经济扩张,实现汇率目标。但是,这种做法没有能够持续。
  
  卢浮宫协议与稳定汇率
  
  1986年美元继续贬值,日本和欧洲逐渐产生了对本国货币升值的不满情绪,对美国没有实施有效削减预算赤字政策的意见也越来越大。美国则对其他国家没有实施积极的刺激经济增长措施也非常不满,并且威胁要继续执行美元贬值政策。
  


  1987年2月21日到22日,G6国(意大利退出)在巴黎的卢浮宫达成协议,其公报指出:“广场协议以来的巨大汇率变化将越来越有助于减少外部非均衡,并且已经使货币的汇率与经济基本面相一致。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如果进一步发生巨大变化,将可能破坏各国增长和调整的前景。因此各国将紧密合作,维护当前汇率的稳定”。会议认为,国际收支的改善可以通过收入效应而非通过汇率变化的价格效应来实现。会议达成的主要承诺包括:日本经济刺激计划和2月23日降低贴现率,德国减税计划和美国削减预算赤字计划。
  卢浮宫协议后,美元在1987年继续贬值,到1988年春季才达到了一个相对低点。此后,由于日本和德国的政治问题以及美国经济的加速增长,美元不断走高。为了维持美元汇率稳定,1987年各国对外汇市场进行了大量的干预,结果美国之外的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度增加。估计1987年美国获取了1050亿美元的外国官方融资,占1987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60%。
  在卢浮宫协议达成后的3年多时间中,外汇市场在七个工业化国家的合作干预下,汇率相对稳定,没有发生重大货币危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也基本上按照协议所建议的方向进行。
  
  汇率协调对美日经济的影响
  
  从1987年起,美元贬值对美国的出口发生了显著影响。从1987年到1989年,美国出口增长占GDP增长的1/4。经常项目赤字从1987年1680亿美元下降到1990年920亿美元,为GDP的1.6%。1987年到1990年美国经常项目的改善主要反映在日本经常项目顺差的减少上。此外,从1987年到1989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规模也开始不断下降,由占GDP的4.5%下降到3.4%。
  但是,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远非完全有利。尽管有卢浮宫协议,但是美元贬值的预期导致美国长期利率的回升。从1987年2月到9月,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由7.25%上升到9.42%。利率的迅速上升导致了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暴跌了22%。股票市场暴跌的结果之一是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进一步贬值(尽管各国对外汇市场进行了干预)。当然,美国在股票市场暴跌后大幅度向市场投入流动性(比其他国家更加积极),只关注国内经济问题,代价自然是牺牲美元汇率。1987年12月份日元升值到128,比2月份上升了12%,马克也升值了10%。美元贬值也促进了美国由净债权国转变为净债务国。1986年美国的净债务总额达到2636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升值成为日后日本发生“泡沫经济”的导火索。1985年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企业出现困难,经济增长率迅速下降。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下降了,同时资本外流大幅度增加,日本投资者开始购买国外的企业、房地产和证券,1986年日本持有的国外净资产高达1804亿美元,从而使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
  卢浮宫协议之后,日本中央银行维持了较低的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日本经济从1987年起快速增长。从1987年到1991年,日本GDP增长率平均接近5%。这期间日本经济经历了投机泡沫,投资膨胀带来了经济迅速增长,同时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也迅速上涨。随着经济过热,日本银行在1989年初期开始提高贴现率,在一年中将利率从2.5%提高到6%,导致了随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从国际收支看,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的进口每年增长10%,日本的经常项目盈余从1986年占GDP的4%以上,下降到1990年的1.2%。这也同时反映了日本投机性泡沫的影响。
  
  国际汇率协调理念发生重大转变
  
  尽管汇率协调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各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但是它对市场心理有一种牵制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干预市场的效果。因此,当国际经济出现严重失衡时,国际汇率协调成为调整各国经济关系的重要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一方面反映了各国经济和外汇市场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各国政府之间政策协调的重大影响。判断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水平是否合理和如何调整汇率水平都必须认识到这两点。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汇率调整通常是国际多方协调的结果,但是美国在国际汇率和政策走势上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国家。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美国在汇率调整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一直起到了主导作用。
  在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的发展过程中,国际经济协调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重点关注汇率水平调整和要求美元贬值,转向了谋求汇率稳定和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各国认识到,国际收支的调整不一定必须通过汇率变化来进行,还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的变化来实现。卢浮宫协议公报明确指出:更加均衡的全球经济增长在减少贸易不平衡方面具有中心作用。而要实现全球经济的均衡增长,就要求各国之间大力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不能仅依靠一国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还需要其他国家相应的政策配套支持。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的历史表明,日本等国家在国际汇率协调中承担了过多的政策调整义务,过分地了刺激国内经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汇率稳定至关重要
  
  汇率变化对一个国家经济和国际收支的影响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很好的宏观经济政策配合,不管是货币贬值还是升值,都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在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的发展过程中,国际社会从重点关注汇率水平的调整转向了强调维护汇率水平的稳定,就说明了这一点。19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随后2年日本经济增长迅速下降。此后,为了稳定日元汇率,1987年日本大幅度刺激经济,结果导致了经济中投机泡沫出现。显然,由于没有很好的宏观经济政策配合,日元汇率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同样,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1987年美国发生的股灾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汇率的调整必须考虑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必须有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为配套支持。当一个国家国内经济问题突出时,应该优先考虑国内问题。总体上看,减少汇率不必要的调整,不仅有利于相关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是当务之急。吸收优良的国外资金、管理和理念参加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是建立真正的股份制、提高我国国有银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近两年来,银行系统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提高四大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中国银行系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要想找到解决中国银行业存在的几大难题的好办法必须深挖产生问题的病根。  首先,谈一个在中国有趣而又真实的
期刊
CFO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处理好公司治理方面的关系。    CFO在公司治理中与的关系    CFO与股东的关系  CFO与股东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企业存在大股东控制的情况下,CFO的产生往往会体现大股东的意志。CFO由大股东委派(这种委派在公司制企业中往往从法律形态上表现为大股东将CFO的人选推荐为董事进入董事会,然后再由董事会聘任为CFO),或是直接由董事会聘任
期刊
作为一种评价投资管理价值的方法,基金评级机制是基金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基金业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性评价之一:战略规划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战略是一家公司组织成功的根本,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管理学大师波特认为,无论在哪个行业,公司的表现都可以从两方面来谈,首先是这家公司所有竞争者的平均表现,其次是该公司的表现与产业平均值的表现。而公司要在行业中出人头
期刊
有人用“鱼与水”来形容房地产开发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  在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负债表里,自有资本通常只占到资产总额的10%左右,房地产项目开发所需的绝大多数资金或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银行贷款。  融资途径在房地产的资金池里扮演着水龙头的角色。而且长期以来,融资渠道并非是多元化的,完全靠银行这惟一的水龙头来维系。  现在的情形是鱼池里的鱼正在飞速的繁殖,而水龙头里水的流量却呈现减小的趋势。由于政策
期刊
行为金融学应用于总体股票市场、部门间的(cross-sector)平均收益、个人的交易行为以及公司金融中。  行为金融学认为,某些金融现象能够利用某些当事人并非完全理性的模型得到满意的解释。行为金融学的最成功之处在于,用一系列的理论文章证明在一个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互作用的经济中,非理性(irrationality)能够 对价格产生重大而长久的影响。这些在文献上被称为“有限套利(limits
期刊
如果将经济比喻为发动机,将GDP比喻成润滑油,有学者就指出,中国的这台发动机,每年都需要喝进一大桶润滑油才可以,少了就会出问题。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加速的倾向,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显现出过热的迹象,认为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并没有恰如其分的将这一现象反映出来,由此引发了国内外对于中国GDP的准确性及其核算方法的关注。恰在此时,我国公布
期刊
编者按:  国外的MBO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反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在中国的主流意识里,MBO已上升为一种先进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然而,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还存在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制度设计受到局限、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MBO在实践中遭到多方质疑,最终导致了2003年3月财政部对国内MBO的叫停。然而,国内MBO的步伐依然停而不止,在地方国企改制深化、地方国资退出的进程中,那些所有
期刊
最近,中国银监会发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该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曾经被视为商业银行“敏感雷区” 的金融衍生业务再次成为银行业的热点问题。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实践  受历史的影响,金融衍生品在国内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商业银行开展这一方面的业务相当谨慎。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虽然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西方银行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成熟工具
期刊
CFO (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裁)是现代管理中重要的高级管理职位,其功能作用和地位角色完全不同于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CFO制度也完全不同于总会计师制度和财务总监制度。在一个大型公司中,CFO是一个穿插在金融市场和价值管理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站在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位置,是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和执行者之一。他们清楚企业的风险、成本和价值,是
期刊
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热潮持续了大约十年。但是,十 年来,日本企业被迫接纳享受高薪的工人,留不住优秀的当地职员,而日方管理人员只关心回国后的位置。日本把技术和诀窍白白地给了中国,可是日本又得到了什么呢?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大批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现在,这些合资企业却徘徊在十字路口。日本企业进入中国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但目前,已经有一些日本企业因为失去了利用价值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