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业务:商业银行的“敏雷感区”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f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中国银监会发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该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曾经被视为商业银行“敏感雷区” 的金融衍生业务再次成为银行业的热点问题。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实践
  受历史的影响,金融衍生品在国内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商业银行开展这一方面的业务相当谨慎。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虽然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西方银行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成熟工具,但国内银行业运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却几乎是个空白点。细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除了历史原因造成的心理上的主观因素之外,还有:(1)国内不存在一个成熟的利率、外汇、信贷衍生产品市场,或者进行风险管理的衍生产品市场根本不存在;(2)人民币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3)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具有较大的投机性,在市场不成熟、银行内控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力的条件下,可能产生较大风险;(4)国内银行尚缺乏在金融衍生业务方面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以上主客观因素导致了国内银行业对运用这一成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裹足不前。
  
  代客理财业务
  
  公司业务
  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目前国内银行已经推出的金融衍生业务主要为风险相对较小的代客理财业务,而且主要集中在公司业务上。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仅限于外汇衍生产品和利率衍生产品。前者包括结构性存款、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掉期,而后者则包括利率远期、利率期权、利率掉期等。
  中行凭借其外汇专业银行的功底,在企业外汇理财方面占据着约50%的市场份额。工行和建行紧随中行之后。长期以来,中行一直是国内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唯一银行,国内惟一的一家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会员①,这一情形直至近期才被打破。为巩固其外汇业务的优势,2003年初中行将其原资金部组建成“全球金融市场部”,并完成了矩阵式管理结构的搭建,构建了以全球交易和全球营销的市场理念为核心的全球交易团队和全球营销团队。2003年上半年,中行申办金融衍生业务获批准,按照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以后中行只需经备案即可推出新的金融衍生业务品种。
  工行在近年来加大了在外汇衍生产品研究上的投入。自1999年起,工行的外汇衍生业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交易品种已从原先单一的货币期权、利率掉期、货币掉期,发展到现在的期权投资、结构组合、货币利率掉期交易、可赎回结构性存款产品、区间型理财产品等多样化的衍生交易产品。2003年4月工行获批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同时获准开办了包括远期、掉期、期货和期权在内的外汇金融衍生产品,其中目前只有工行和中行获得外汇期货代理资格。6月工行加入ISDA协会,成为国内第2家该协会会员。工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从2000年的5亿美元、2001年的13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23亿美元,而2003年仅前4个月的交易量已达26亿美元。
  建行也是国内市场上提供代客债券风险管理和代客外汇资金管理业务比较活跃的银行。2002年代客金融衍生业务交易量为12.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4.3%。2002年9月建行获批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成为我国第二家获准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的银行。
  除中、建、工行之外,农行也于2003年4月1日获准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至此,远期结售汇业务己面向四大行全部开放。另外,继工行之后,农行也于今年7月加入ISDA协会,成为国内第3家该协会会员。目前中行、工行、农行皆已是该协会会员。
  民生银行是国内银行业在金融衍生业务方面的一匹黑马。民生银行于2002年3月推出了以结构性理财工具为核心的“非凡理财工作室”,成为国内第一家对外汇理财业务进行品牌化经营的中资商业银行。此前,民生银行就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等与雷曼兄弟公司、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等达成合作意向,与其合作联手推出理财产品。民生银行非凡理财工作室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是其一大特点,仅这一产品就达十几个品种。除此之外的理财产品还包括双货币存款、卖出债券欧式期权业务、代客外币债券买卖业务、外币债券回购业务、利率调期、货币调期、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买卖等。推出“非凡理财工作室”一年来,民生银行的外汇理财业务实现了全国增长率第一,被外资银行评为理财交易最活跃的国内银行。此外,其在外汇理财的服务深度、营销宣传力度、创新速度等方面都走在了同业的前列。外汇理财正成为民生银行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个人业务
  国内银行针对个人客户的金融衍生业务一直是一个空白点,一是受政策的限制,二是国内银行对于开展此类业务的人才、技术等条件尚未成熟,限制了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开展。
  国内银行对于个人客户金融衍生业务的竞争始于2002年底。2002年12月,中行在上海推出国内首个基于外汇期权交易的个人外汇投资产品-“两得宝”,从而打破了国内银行在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空白。半年之后中行又推出基于外汇期权交易的另一个个人金融衍生产品——期权宝。中行在个人外汇业务及个人金融衍生业务上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加强了中行在外汇业务的市场领头羊地位。
  作为个人外汇理财的另一领先者,工行采取了积极的跟进战略。2003年7月,工行紧随中行之后推出了结合普通定期存款和外汇期权投资特点的外汇“两得利”存款(性质相当于中行的“两得宝”)。目前国内银行推出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银行只有中行和工行。
  2003年以来,在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上掀起更大波澜的是花旗银行。继2002年在上海成立个人理财中心后,2003年6月花旗银行推出新的个人投资新品——优利账户。这是外资银行首次在中国内地的个人客户推出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设计的外汇投资产品。花旗银行的优利账户本质上与中行的“两得宝”,工行的“两得利”是相同的,但其选择空间较大,较中行”两得宝”更趋成熟,在竞争中也已显示出某些优势。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业务的市场环境
  
  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来看,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已成为必然。
  上海期货交易所高层在多种场合表示,发展金融衍生市场有利于推动金融创新。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高效率、现代化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是我国市场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期所将办成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的综合性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目前则正在研究推出利率期货。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也正积极开发和推出与国际接轨的新业务和新产品,提供市场避险工具,如建立和发展远期外汇市场,逐步增加外汇掉期、期权与期货品种,增加交易效率。
  在金融衍生交易的交易所市场形成之前,商业银行通过为企业提供的金融衍生业务,从培育市场、培育客户、培养自身人才、积累自身经验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从企业和个人理财的外部环境来看,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主要货币汇率、利率波动频繁,而与此同时,国内外金融市场接轨步伐日益加快,这为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环境。而且在中国,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在稳步推进中,无论是银行和企业,其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日益突出,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民币汇率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面临更多的变数,汇率的稳定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的研究表明,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完善,而它的浮动幅度也将会有所扩大。必然导致银行、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特别是外汇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的增加。与此同时,居民、企业的外汇资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含外资)各项外汇存款余额已达1487.93亿美元,其中,企业存款490.75亿美元,个人存款900.82亿美元。而且中国企业和居民的外汇资产这一数字正以极高的速度增长,金融衍生工具则提供了银行的规避风险分散风险的工具,企业和居民对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以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也日益膨胀。从这一角度看,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外汇理财大有可为,特别是个人外汇理财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金融衍生业务的中外资银行比较
  
  外资银行凭借其在金融衍生业务上的成熟的经验,在金融衍生业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优势体现在:(1)一旦政策放开,外资银行可将其在国外的成熟产品引入国内,从而具有产品的技术优势;(2)对金融衍生业务有着健全的风险控制办法,有着完善的内部管理,从而具有管理优势;(3)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从而具有人才优势。
  与外资银行及发达国家上千种金融衍生品相比,中资银行的外汇理财和金融衍生品业务还仅仅是刚刚起步,从总体上看,这些理财服务的层次还相对较低,特别是品种不成熟,还未标准化、系统化。
  而且,中资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品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充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主要由外资银行作为境外代理,通过和外资银行合作来进行。大部分中资银行还不具备报价和在国际市场上操作的能力,通常做法是将产品推荐给客户,然后到外资银行询价,再在外资银行提供的价位上加价报给客户,而真正实施理财则由外资银行完成。所以,实际上中资银行更多是负责产品的营销和客户的开发。在这里,中资银行仅仅担当外资银行的“二传”的角色。
  相对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在产品的营销和客户的开发方面有着一定的先天优势。而且中资银行推出的包括综合授信、国际结算、质押贷款、票据贴现、债券代理等一揽子业务,是目前的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中资银行目前在企业外汇理财方面具有的独到优势。当然这种优势是暂时的,当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这种优势将会丧失,因为中资银行并不掌握核心技术。目前一些外资银行还没有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按照中国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企业不能将非贸易背景的资金汇往海外直接委托海外银行管理。即使开设了分支机构,外资银行由于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还不能提供配套服务。因此,他们愿意与中资银行合作,并通过这种合作了解中国的市场和客户。当然,与外资银行合作有利于中资银行学习技术和管理,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
  总之,中资银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以及开展金融衍生业务存在以下障碍:一是由于利率非市场化或其他政策限制使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存在或不成熟;二是客户的不成熟,使商业银行开发此类业务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市场培育期;三是商业银行还缺乏足够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四是商业银行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
  
  商业银行的下一个香饽饽
  
  中资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业务已经不存在政策上的限制,然而,国内银行业对于金融衍生业务表现出来的谨慎和相对“畏缩”情绪,与其说是政策限制,不如说是商业银行自身因素的制约。制约中资银行金融衍生业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国内商业银行缺乏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以及对金融衍生交易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国银行业经过近几年的业务积累和准备,其在金融衍生业务方面的竞争开始加剧,而其中个人外汇理财将日益成为争夺的重点。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外汇理财特别是个人理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衍生产品必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工具、产品、一项重要业务,并将成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链接
  
  金融衍生工具:西方银行风险管理的利器
  
  格林斯潘曾经说过,在金融空前发达的今天,金融创新无非通过两种方法,一种是资产证券化,而另一种则是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旋律。每年全世界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量已达数百万亿美元,几乎所有的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在积极从事金融衍生工具的创造和交易。金融衍生工具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其品种已高达1200多种,几乎可以说已经发展到“量身定做”的地步。
  金融衍生品是原生性或基础性金融工具的派生物,与外汇(货币)、利率、股票和贷款四大类基础性金融工具相对应,金融衍生产品可分为外汇衍生产品、利率衍生产品、股票衍生产品、信贷衍生产品。
  除了交易所市场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场所还有场外交易市场(OTC)。商业银行是场外衍生金融产品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且他们的参与程度逐年显著上升。银行在场外衍生金融产品活动中参与度不断提高的原因,主要是竞争压缩了贷款利润,促使银行通过场外衍生金融产品的活动来替代补充盈利性下降的传统贷款业务,并将衍生产品用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ALM)以降低融资成本和平滑期限的不匹配,以降低对变化着的市场条件的风险暴露,并提高银行在其传统贷款中的竞争力。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成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管理的强有力工具。从盈利的角度看,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西方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成为其提高资本回报率、满足资本充足性要求的重要工具。
  
  信用风险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衍生产品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主要采用远期合约、期权和互换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
  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的原理是: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收取一种类似于贷款者资产看跌期权的出售者可以得到的报酬。当贷款者资产价格下降从而偿还贷款的可能性下降时,贷款者资产看跌期权的市场价格上升,从而抵销了贷款市场价值的下降。当然这种信用风险的对冲方法只保证了贷款者的还款能力,而对其还款意愿却没有任何的保证,违约期权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一种在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期权购买者,从而对银行予以一定补偿的期权。在违约期权中,银行的最大损失就是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违约期权所支付的价格。
  利用互换对冲信用风险的信用互换主要有两类:总收益互换和违约互换。在总收益互换中,银行将原先属于银行的贷款或证券的全部风险和收益转移给投资者,而由其支付给银行一个确定的收益(如Libor加减一定的息差),从而对冲银行的信用风险暴露。当然这种互换又使银行面对着利率风险(如Libor发生变动)。而违约互换则剥离了总收益互换中的利率敏感性因素。违约互换是一种相当于为银行贷款购买了一份信用保险的信用产品。
  
  利率风险管理
  市场利率的波动是商业银行本身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在很多情况下银行也很难对市场利率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所以利率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对自身的存贷结构进行管理,以及运行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或设法从风险中受益。前者包括资缺口管理、利率敏感性分析和有效持续期缺口分析等, 而后者则主要是运用衍生技术进行利率的风险管理,包括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
  利率期货规避利率风险的原理在于,由于金融期货的价格走向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反,当利率发生变动时,期货市场上的收益(或损失)可补偿现货市场上的损失(或收益),从而通过衍生产品交易消除了因利率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锁定”了银行收益率。与利率期货相似,利率期权为银行提供了另一种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其优点在于,如果期权所有人认为执行该交易对他不利,可以不必履行期权合约。而在利率互换中,对于不同资金缺口的银行,根据利率变动对其净利息收入影响的不同,在不改变对方的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下,通过互换实现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以及利率结构的表外重组,两家银行都可以“锁定”利息收入,消除利率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
  除了利率期货、期权和互换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避免利率风险的方法,例如利率上限(cap),利率下限(floor)和利率上下限(collar),其作用类似利率期权,可用来避免因利率较大幅度变动而产生的风险。
  
  汇率风险管理
  市场化经营中,汇率和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处于不断地波动之中,金融衍生产品则提供了对这些风险进行防范、规避的很好的手段。
  
  代客理财
  企业也存在着避免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的需求,以及运用相关金融工具实现其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银行可运用其优势,为客户提出针对性的避险方案建议,提供与之相适用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其他文献
随着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的不断深化,母子公司体制也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经营与组织体制中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有一套系统的框架设计,包括信息系统(渠道)建设、管控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其中,薪酬属于中短期激励的主要形式,作用非常巨大。母公司对子公司薪酬管理设计中会遇到许多典型问题。主要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薪酬总体水平的控制问题;母公司中相应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问题;母公司派出人员的薪酬
期刊
中国资本市场的方方面面在 2003年都因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其在2004年的可能变化作出预估,还必须依赖于我们对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的估计,特别是对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出明确判断,在此基础上,对2004年资本市场的概括性判断将会变得明晰。    经济增长步入黄金通道    2001年以来,全球经济普遍走软,中国经济相对显得一枝独秀。但从历史上看,1978年以来的平均
期刊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中外普遍关注的对象。之所以如此,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地增长,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增大,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随之提高,这必然引起其竞争对手的注意。其次,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过程同时又是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国经济能否通过持续增长来顺利完成经济转型,是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将对其他面临同样转型的经济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再次,中国经济能否持
期刊
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是当务之急。吸收优良的国外资金、管理和理念参加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是建立真正的股份制、提高我国国有银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近两年来,银行系统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提高四大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中国银行系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要想找到解决中国银行业存在的几大难题的好办法必须深挖产生问题的病根。  首先,谈一个在中国有趣而又真实的
期刊
CFO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处理好公司治理方面的关系。    CFO在公司治理中与的关系    CFO与股东的关系  CFO与股东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企业存在大股东控制的情况下,CFO的产生往往会体现大股东的意志。CFO由大股东委派(这种委派在公司制企业中往往从法律形态上表现为大股东将CFO的人选推荐为董事进入董事会,然后再由董事会聘任为CFO),或是直接由董事会聘任
期刊
作为一种评价投资管理价值的方法,基金评级机制是基金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基金业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性评价之一:战略规划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战略是一家公司组织成功的根本,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管理学大师波特认为,无论在哪个行业,公司的表现都可以从两方面来谈,首先是这家公司所有竞争者的平均表现,其次是该公司的表现与产业平均值的表现。而公司要在行业中出人头
期刊
有人用“鱼与水”来形容房地产开发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  在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负债表里,自有资本通常只占到资产总额的10%左右,房地产项目开发所需的绝大多数资金或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银行贷款。  融资途径在房地产的资金池里扮演着水龙头的角色。而且长期以来,融资渠道并非是多元化的,完全靠银行这惟一的水龙头来维系。  现在的情形是鱼池里的鱼正在飞速的繁殖,而水龙头里水的流量却呈现减小的趋势。由于政策
期刊
行为金融学应用于总体股票市场、部门间的(cross-sector)平均收益、个人的交易行为以及公司金融中。  行为金融学认为,某些金融现象能够利用某些当事人并非完全理性的模型得到满意的解释。行为金融学的最成功之处在于,用一系列的理论文章证明在一个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互作用的经济中,非理性(irrationality)能够 对价格产生重大而长久的影响。这些在文献上被称为“有限套利(limits
期刊
如果将经济比喻为发动机,将GDP比喻成润滑油,有学者就指出,中国的这台发动机,每年都需要喝进一大桶润滑油才可以,少了就会出问题。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加速的倾向,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显现出过热的迹象,认为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并没有恰如其分的将这一现象反映出来,由此引发了国内外对于中国GDP的准确性及其核算方法的关注。恰在此时,我国公布
期刊
编者按:  国外的MBO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反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在中国的主流意识里,MBO已上升为一种先进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然而,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还存在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制度设计受到局限、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MBO在实践中遭到多方质疑,最终导致了2003年3月财政部对国内MBO的叫停。然而,国内MBO的步伐依然停而不止,在地方国企改制深化、地方国资退出的进程中,那些所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