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在旅途中很常见。比如水库边缘都是些深达半米的淤泥,有的甚至更深。陷在那里的越野车为数不少,总结起来有三个原因导致深陷淤泥而无法自拔:
1、没有泥地驾驶经验
2、驾驶基本功不扎实
3、没有相应的装备
[虎法]:要尽量预先掌握理论的泥地驾驶经验,进入泥沼之前,应该下车探路,这项工作应该由手持对讲机的副驾驶来完成。但是这年头副驾驶的谱比较大,很多都是些穿高跟鞋的,让她们下车干点啥很容易被扣上不尊重妇女的帽子,所以最好还是自己下车探路吧。仔细观察任何一片泥的区域,有的泥地是可以走车的,有的则不行。如果感觉有难度,最好还是不要冒险。在泥地行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是如果泥地的阻力很大,如果没有良好的附着力,在泥地中行驶了一定的距离以后,车就会停下来。那么在泥中的行驶距离是否能够让自己到达有附着力的地方呢?这就需要驾驶者的经验和判断力。一般在低洼的地方非常泥泞,陷车的可能性大。在相对高一点的地方,要好一些。想不陷车,就得在认真探完所有的路以后,选择最近的有附着力的“制高点”,挂四档冲过去。在达到第一个目标之后,停车,再选择下一个“制高点”。这些“制高点”通常最多也就有四五米的长度,在上面停车要注意不要冲过了,也不要提前减速。选择下一个“制高点”时,需要将车头的方向对准目标,尽量减少在泥地中行驶的距离。这样一个一个地冲过去,就像“蛙跳”一样,可以达到不陷车的目的。如果技术高超,也可以一气呵成。如果有难度,认为无法前行,并且没有安全的掉头空间,那么最好倒车回去。因为理想中的“安全岛”实际是没有的。
提供掉头的空间。如果一旦停在了两个“安全岛”之间,那么陷车的几率可能会高达90%。
驾驶基本功是必修课,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完成手动挡的挂一挡,起步,换二挡、加速这一系列的动作,甚至仅仅是挂一挡,起步,加速。如果完不成,那么车子很可能会停在到达下一个目标之前,也就是说陷车的可能性会很大。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把握,那么也有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开自动挡的车,会让驾驶者有更多的精力去对付路面。
再说说相应的装备。要使用纯粹的泥地胎,或泥地雪地胎,如果用公路胎或全地形胎,轮胎的纹路在泥地中会被淤泥填平,而变成了光头胎。高位千斤顶及其底座,防沙板(最好是1.5米长的)是不可少的,可用于脱困。陷车后用配了底座的高位于斤顶将车升起来,然后在轮胎下面垫防沙板,车辆就可以行驶了,只要有了初速度,就有了冲出泥沼的希望。
[自私狼法]:还有一种办法是使用绞盘和地锚,也可以在泥地中脱困。但是绞盘的使用费用比较高,特别是连续使用绞盘,且没有时间整理钢缆,钢缆被损坏的可能性为100%,很可能会成为下次钢缆崩断的原因。在泥地里,四个车轮出现对角线刨坑,或同一侧的两个车轮刨坑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安装前后桥差速器锁也有一定防止陷车的效果。
陷车脱困后该咋办?有大赞救援者的团队精神,有大骂泥太深的,总之表现很多种。但是真正应该做的是总结经验教训,防止下次犯同样的错误。马来西亚雨林赛基本上是在泥里面滚过去的,比赛中提倡互助精神。但是是用自己的车身为陷车的一方提供一个绞盘支点。也就是说谁陷车了,救援车就把车屁股给对方,为对方提供一个支点,让被救的一方脱困。很多人不理解为啥不能用绞盘去救援别人?俗话说绞盘是留给自己脱困用的。用过绞盘的人都知道整理绞盘钢缆是很辛苦的工作,很累,很脏,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绞盘的钢缆是消耗品,在使用时很容易受损,一条钢缆一千多块,运气不好的,用个三五次,钢缆就可能断了。这还不包括电机等。如果想玩泥巴,得先准备一条20米长的,抗八吨拉力的绞盘延长缆,以及两个D型吊耳,为别人拖自己做好准备。还要确认是否有铁锹。如果没有,最好先掉头,回到铺装路面上。如果再有几块木板。那更好。
1、没有泥地驾驶经验
2、驾驶基本功不扎实
3、没有相应的装备
[虎法]:要尽量预先掌握理论的泥地驾驶经验,进入泥沼之前,应该下车探路,这项工作应该由手持对讲机的副驾驶来完成。但是这年头副驾驶的谱比较大,很多都是些穿高跟鞋的,让她们下车干点啥很容易被扣上不尊重妇女的帽子,所以最好还是自己下车探路吧。仔细观察任何一片泥的区域,有的泥地是可以走车的,有的则不行。如果感觉有难度,最好还是不要冒险。在泥地行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是如果泥地的阻力很大,如果没有良好的附着力,在泥地中行驶了一定的距离以后,车就会停下来。那么在泥中的行驶距离是否能够让自己到达有附着力的地方呢?这就需要驾驶者的经验和判断力。一般在低洼的地方非常泥泞,陷车的可能性大。在相对高一点的地方,要好一些。想不陷车,就得在认真探完所有的路以后,选择最近的有附着力的“制高点”,挂四档冲过去。在达到第一个目标之后,停车,再选择下一个“制高点”。这些“制高点”通常最多也就有四五米的长度,在上面停车要注意不要冲过了,也不要提前减速。选择下一个“制高点”时,需要将车头的方向对准目标,尽量减少在泥地中行驶的距离。这样一个一个地冲过去,就像“蛙跳”一样,可以达到不陷车的目的。如果技术高超,也可以一气呵成。如果有难度,认为无法前行,并且没有安全的掉头空间,那么最好倒车回去。因为理想中的“安全岛”实际是没有的。

提供掉头的空间。如果一旦停在了两个“安全岛”之间,那么陷车的几率可能会高达90%。
驾驶基本功是必修课,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完成手动挡的挂一挡,起步,换二挡、加速这一系列的动作,甚至仅仅是挂一挡,起步,加速。如果完不成,那么车子很可能会停在到达下一个目标之前,也就是说陷车的可能性会很大。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把握,那么也有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开自动挡的车,会让驾驶者有更多的精力去对付路面。
再说说相应的装备。要使用纯粹的泥地胎,或泥地雪地胎,如果用公路胎或全地形胎,轮胎的纹路在泥地中会被淤泥填平,而变成了光头胎。高位千斤顶及其底座,防沙板(最好是1.5米长的)是不可少的,可用于脱困。陷车后用配了底座的高位于斤顶将车升起来,然后在轮胎下面垫防沙板,车辆就可以行驶了,只要有了初速度,就有了冲出泥沼的希望。
[自私狼法]:还有一种办法是使用绞盘和地锚,也可以在泥地中脱困。但是绞盘的使用费用比较高,特别是连续使用绞盘,且没有时间整理钢缆,钢缆被损坏的可能性为100%,很可能会成为下次钢缆崩断的原因。在泥地里,四个车轮出现对角线刨坑,或同一侧的两个车轮刨坑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安装前后桥差速器锁也有一定防止陷车的效果。
陷车脱困后该咋办?有大赞救援者的团队精神,有大骂泥太深的,总之表现很多种。但是真正应该做的是总结经验教训,防止下次犯同样的错误。马来西亚雨林赛基本上是在泥里面滚过去的,比赛中提倡互助精神。但是是用自己的车身为陷车的一方提供一个绞盘支点。也就是说谁陷车了,救援车就把车屁股给对方,为对方提供一个支点,让被救的一方脱困。很多人不理解为啥不能用绞盘去救援别人?俗话说绞盘是留给自己脱困用的。用过绞盘的人都知道整理绞盘钢缆是很辛苦的工作,很累,很脏,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绞盘的钢缆是消耗品,在使用时很容易受损,一条钢缆一千多块,运气不好的,用个三五次,钢缆就可能断了。这还不包括电机等。如果想玩泥巴,得先准备一条20米长的,抗八吨拉力的绞盘延长缆,以及两个D型吊耳,为别人拖自己做好准备。还要确认是否有铁锹。如果没有,最好先掉头,回到铺装路面上。如果再有几块木板。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