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里:青稞地里守望雪山
那些年,我在中国各地游荡,看逐渐同化的城市,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商店、品牌,大多数的人被同样的价值观裹挟着奔波于城市生活的洪流。我从内心里抗拒这样的生活方式,几年前便将房子等一应固定资产都处理了。家,不是我在某个城市的某处房子,而是异乡某些旧式生活带给我的温润踏实的感受。
2000年到云南旅行,我爱上了梅里雪山。每年的10月~11月,青海西藏坐大卡车来梅里转经的藏民,他们最喜欢在这白塔前的空地朝拜,夜间席地而睡,燃起一小堆篝火,以羊皮囊鼓风,明明灭灭的猩红火光中,老人拉着弦子,和着细小的雪花,唱着不知名悠远的歌。2009年,在白马雪山雾浓顶景区,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租地盖房子装修,开设了季候鸟度假酒店。这里曾经是我们长期的摄影点,更重要的是,这个村庄没有旅游开发,没有门票,没有围墙的阻挡,我们得以在青稞地中守望梅里雪山。
有一位上海来的客人住在酒店,一待就是10天,哪里都不去,日日和我在阳台泡茶。她一直羡慕不已,说看着你的生活怎样怎样的悠闲。我笑着对她说:“四川人有句俗话:看鸭子在水面上很悠闲,却不知道它的两只脚在水下使劲地刨。”无论过哪一种生活,也许都有如单面锦,自有光鲜和乱如麻的一面。幸运的是,生活越来越为我展现出不曾自知的快乐,就像酒店建设时我在工地上蹲点施工,醉心于了解藏房的木构件;就像在梅里雪山八年,仍然在某个绚烂日出之时,光着脚急急跑到阳台上拍照;就像和村庄里的舞者学习古老悠缓的敬酒舞;就像3月青稞出芽,6月高及窗台,9月弥漫成熟的香气,发现心中竟然有真正农人的惊喜。
厦门:自造帆船远洋长航
生活被切割成不同的版块,我是一只季候鸟。每年也有几个月,我会回福建,参加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的工作,学习帆船航海。
在厦门,每逢晴天下午两点钟,我都要停下案头工作,和我的爱人许路一起开车到厦门大学一公里外的碧山路菜市场,看看81岁的庄行杰老人是否在家门口晒太阳。老先生是当地最厉害的一位舟代公,1949年以前在往来于福建和台湾之间的隆成号帆船任船长,那个行业叫“走船”,这一切都是过去了的事情。
如果老先生恰巧在,那么我们会停车,微笑着打个招呼,许路按记在笔记本上早已准备好的问题,在与老先生攀谈时逐一请教。我则拿着相机,在一旁看光线变化,找合适的角度随意地拍摄记录。庄老先生家是距离我在厦大的家最近的一处调查地最远的地方在1000公里以外,从浙江南部到整个福建以及广东东部的海岸线上,这样的田野调查选点有几十个,很多时候我们像走亲戚似的开着一辆旧车在他们之间串门。
这是帆船技术史研究的工作,作为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分支,它对已成过往历史的木帆船造船术与航海术进行研究。我们一帮帆船航海爱好者在厦门成立了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希望在能够复原这些古代帆船,在宽阔大洋上体验其航行性能,自在感受大海的气息。
在这项研究工作中,我负责机构的财务和摄影。用相机忠地记录每天的工作,拜访的每一个工匠,每一道做模型和造船的程序。虽然没有一分钱工资,但我还是很喜欢这项工作,因为它,我才有可能在最近两年的记录的过程中,深入最乡土的海角,见识最迷人的乡土传统和人性的生活。那些过往的旧式的人和事,是这个“和谐”社会里残留的美好,总能令我百感交集。
就如拜访庄老先生时,不时有路人打招呼,或是凑过来,站在一旁静静地听,忽然冒出几句话,然后不知何时又走开。老先生随意介绍,“他以前是打铁箍最好的”,“她丈夫是做帆的大师傅”,“这位是执斧的木工”……我喜欢这样的人和事,从中嗅出曾经的江湖气息,想像着中国海岸线曾经千帆相竞的场面和岸边热火朝天的各种匠作生活,想等下次造船时,请老先生帮我从通向这菜市场的街巷找回这些隐没的绝世高手,再次重操旧业,道出个中故事,一定很动人。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冒险的旅行,每个人都是过客。我觉得自己既做不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也做不了什么新鲜事。生日的时候没觉得老,翻开世界地图和海图,仍然有如见情人般小鹿乱撞的心跳,我觉得这就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
那些年,我在中国各地游荡,看逐渐同化的城市,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商店、品牌,大多数的人被同样的价值观裹挟着奔波于城市生活的洪流。我从内心里抗拒这样的生活方式,几年前便将房子等一应固定资产都处理了。家,不是我在某个城市的某处房子,而是异乡某些旧式生活带给我的温润踏实的感受。
2000年到云南旅行,我爱上了梅里雪山。每年的10月~11月,青海西藏坐大卡车来梅里转经的藏民,他们最喜欢在这白塔前的空地朝拜,夜间席地而睡,燃起一小堆篝火,以羊皮囊鼓风,明明灭灭的猩红火光中,老人拉着弦子,和着细小的雪花,唱着不知名悠远的歌。2009年,在白马雪山雾浓顶景区,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租地盖房子装修,开设了季候鸟度假酒店。这里曾经是我们长期的摄影点,更重要的是,这个村庄没有旅游开发,没有门票,没有围墙的阻挡,我们得以在青稞地中守望梅里雪山。
有一位上海来的客人住在酒店,一待就是10天,哪里都不去,日日和我在阳台泡茶。她一直羡慕不已,说看着你的生活怎样怎样的悠闲。我笑着对她说:“四川人有句俗话:看鸭子在水面上很悠闲,却不知道它的两只脚在水下使劲地刨。”无论过哪一种生活,也许都有如单面锦,自有光鲜和乱如麻的一面。幸运的是,生活越来越为我展现出不曾自知的快乐,就像酒店建设时我在工地上蹲点施工,醉心于了解藏房的木构件;就像在梅里雪山八年,仍然在某个绚烂日出之时,光着脚急急跑到阳台上拍照;就像和村庄里的舞者学习古老悠缓的敬酒舞;就像3月青稞出芽,6月高及窗台,9月弥漫成熟的香气,发现心中竟然有真正农人的惊喜。
厦门:自造帆船远洋长航
生活被切割成不同的版块,我是一只季候鸟。每年也有几个月,我会回福建,参加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的工作,学习帆船航海。
在厦门,每逢晴天下午两点钟,我都要停下案头工作,和我的爱人许路一起开车到厦门大学一公里外的碧山路菜市场,看看81岁的庄行杰老人是否在家门口晒太阳。老先生是当地最厉害的一位舟代公,1949年以前在往来于福建和台湾之间的隆成号帆船任船长,那个行业叫“走船”,这一切都是过去了的事情。
如果老先生恰巧在,那么我们会停车,微笑着打个招呼,许路按记在笔记本上早已准备好的问题,在与老先生攀谈时逐一请教。我则拿着相机,在一旁看光线变化,找合适的角度随意地拍摄记录。庄老先生家是距离我在厦大的家最近的一处调查地最远的地方在1000公里以外,从浙江南部到整个福建以及广东东部的海岸线上,这样的田野调查选点有几十个,很多时候我们像走亲戚似的开着一辆旧车在他们之间串门。
这是帆船技术史研究的工作,作为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分支,它对已成过往历史的木帆船造船术与航海术进行研究。我们一帮帆船航海爱好者在厦门成立了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希望在能够复原这些古代帆船,在宽阔大洋上体验其航行性能,自在感受大海的气息。
在这项研究工作中,我负责机构的财务和摄影。用相机忠地记录每天的工作,拜访的每一个工匠,每一道做模型和造船的程序。虽然没有一分钱工资,但我还是很喜欢这项工作,因为它,我才有可能在最近两年的记录的过程中,深入最乡土的海角,见识最迷人的乡土传统和人性的生活。那些过往的旧式的人和事,是这个“和谐”社会里残留的美好,总能令我百感交集。
就如拜访庄老先生时,不时有路人打招呼,或是凑过来,站在一旁静静地听,忽然冒出几句话,然后不知何时又走开。老先生随意介绍,“他以前是打铁箍最好的”,“她丈夫是做帆的大师傅”,“这位是执斧的木工”……我喜欢这样的人和事,从中嗅出曾经的江湖气息,想像着中国海岸线曾经千帆相竞的场面和岸边热火朝天的各种匠作生活,想等下次造船时,请老先生帮我从通向这菜市场的街巷找回这些隐没的绝世高手,再次重操旧业,道出个中故事,一定很动人。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冒险的旅行,每个人都是过客。我觉得自己既做不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也做不了什么新鲜事。生日的时候没觉得老,翻开世界地图和海图,仍然有如见情人般小鹿乱撞的心跳,我觉得这就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