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里的探奇之旅,犹如一场美妙又怪异的梦游,那遥遥无期颠沛流离的烂路和旅程中绝望而神秘的探询总在眼前浮现。回想起艰险的过程,又好似在记忆里被遗忘了,惟一存留的是那神秘高低错落的“林木”——札达土林。札达土林为远古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历千万年地质变迁而成,形态各异,巧夺天工,蜿蜓曲折数十里。
天色刚亮就从塔钦早早出发,启程至巴尔这段路还算平直,虽然要有十几条涉水路段出现,但只要没有大雨就能够轻松通过。一路颠簸中看到在路的右边是冈底斯山,左边是喜马拉雅山,数十公里不见人烟。全程沙土铺装路实际上已经是惨不忍睹了,在内地也许只能算是个无人保养并即将废弃的荒凉路基了,举世闻名的西藏阿里大搓板路就是指的这段。在前半部分河流纵横多,涉水路段多。不可操之过急,多提前勘测好水流情况,需精心设计过河路线。通向西藏极西的阿里高原之路,实际上无路可言,不过是在宽阔的高原大地上随心所欲地辗出无数条车轮而已。
到札达有两条路,老路是在那木如向西拐进山,但从10月至次年4月封山不能通行,一般都是从新路驶进札达县。新路在巴尔兵站路口西行转进山,但对于没有经验的内地人判断混乱的车辙并确认进山的道路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根据GPS的指引,车终于走上了正途,到巴尔兵站向前三公里处就可以发现左转进山的道路,又是颠簸的土路而且在山的峭壁上非常狭窄,让人担心若是碰见会车如何应付。翻山越岭,沿蜿蜒的山路前行,还要翻越几个山口海拔一路下降,由荒漠黄尘的台地向纵深行进,地形逐渐突兀有质起来,我们很快发现已经在土林群峰中穿行。在一些山口处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到远处雪峰下的土林全景,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金色的光彩。雄伟壮观的札达土林,类似西北的“雅丹”地貌奇观,强烈的喜马拉雅地质构造运动将古湖泊变为干涸的湖相沉积,形成了它的独特外观,千百年来高原上风沙的侵蚀,造就了它的千姿百态。
其实,札达土林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一百多万年前,札达到普兰间是个方圆五百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冲磨出“建筑物”的层高,经多年雨蚀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雕琢出今日的景象。
这是一片黄沙与泥石构成的世界,是一片土质的林莽。高而平的山被纵向侵蚀成一条条深深的沟壑与褶皱,使得一座座山峦远看犹如一片林海,近处的小丘和山坡仍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细而碎的黏土混杂着小砾石形成的肌体,阳光之下,金黄灿烂,熠熠生辉。远处,一排排残塔断壁耸立存山崖之间,在阳光下与白色的山体混为一体,星罗棋布,点缀期间。
从扎布让回城的路上,我们的六缸小切由于缺乏涉水行车经验,又不遵守行进纪律而擅自离队单独前行,陷入了村口的泥塘中,几经挣扎无果,还是被后援的猎豹拖出才结束了痛苦的煎熬。但是前轴油封经常漏油从此成了慢性病。
离开札达县城准备行李和装备时,偶然发现后背箱车门玻璃已经被震掉,若不是因为缓慢开门,险些会掉在地上粉碎。打听一圈,当地托林镇上竟没有一家能够提供玻璃与车驾进行黏合的修理服务或专业的黏合剂,无奈之下只好使用自备的玻璃胶和电工用漆面红色胶布,不过效果很好,在到达阿里行署狮泉河镇之前始终坚固安全地行过了癫狂的300公里山路。
户外探险提示
1 札达县政府招待所和县城武装部招待所,30元/人。
2 这里吃饭比较贵,即使一个炒素菜也可以卖到25元/份以上,庆幸的是,这里的饭馆还不少,有选择的余地。
3 随车可带些礼物,给孩子们带些笔记本或铅笔橡皮之类的文具:多准备零钱用于临时供养僧人寺院或布施乞讨者。
4 在去阿里的路上通常都可以在晚上投宿县城,而且住宿条件都算比较好,如果投宿于珠峰大本营宾馆,最好在老定日买进山门票时打听好。旺季通常要有可能无法投宿的心理准备。随车多带些可口的零食和方便食品,在阿里地区的行进中很多情况下要在路上自己准备午餐。
5 提前在户口所在地办理边防证或至少携带身份证和护照;外国人进入阿里地区必须在拉萨办理相关的三种证件并由旅行社指定导游陪同全程。
必备物品:
必须携带备用手电筒,拖牵用绳索,最好准备备用油桶,续航能力可达300km,以防万一(如果穿越新藏线则为必备用品)。两驱车不建议进入札达,如想冒险至少要有四驱车同行。
铁锹、拖牵、简易修理工具、探照灯、西藏详细地图、备用油桶(20~30公升/个),此次备用零件还包括:三套保养用品,前插组件一副、轴承两套、底盘保护钢板、减震器、胶套,还应根据个体问题带上备用的修理工具和易损的电路元件等。如从拉萨方向进阿里,可在塔钦加满油,从札达县城启程应在县城加满油,到狮泉河才能续油。
注意事项:
阿里地区河流,早晚涨水较多,适宜午间涉水过河,同时注意前方雨带或底层云位置所在,井防河流急涨水。遇河流不必慌张,应先查看水情,选择有小浪花翻滚之处,如有前车同行和来车,远离河岸观察水的深度和路迹。遇有大车常压路迹,最好选择两轮之间的位置,以免水下隆起部位,阻挡底盘。公路上遇洪水时,洪水高于路面及路面弯道,务必要探明路基宽度,下水用树枝或定位参照物标识危险区域,并注意另一边排水沟位置。过泥石流区域尽量用四驱高速一二挡冲过,井用双手来回快打方向,用前轮拨开泥浆通过,如不幸被陷,用四驱低速倒挡退出,清除路面障碍物后再过。而过塌方区则尽量避开高于底盘的岩石如需排石,注意留人观察山体碎石,以防碎石滚落伤人。若车队行驶,各车需拉开距离,加速或减进而过,尽量在滚石区域远离货车。
阿里碎石路面居多,注意控制车速,最好不超过50公里/时。如磨损过早的轮胎,极易折断外胎钢丝,建议用尼龙线外胎。在草原荒漠上行驶极易迷路,建议尽量不要开夜车。及时寻找住宿地点,行驶中注意参照物,如电杆或路旁光缆桩,不要离开视线距离,随时注意地图标示,如河流走向及村庄或湖泊所在位置。
天色刚亮就从塔钦早早出发,启程至巴尔这段路还算平直,虽然要有十几条涉水路段出现,但只要没有大雨就能够轻松通过。一路颠簸中看到在路的右边是冈底斯山,左边是喜马拉雅山,数十公里不见人烟。全程沙土铺装路实际上已经是惨不忍睹了,在内地也许只能算是个无人保养并即将废弃的荒凉路基了,举世闻名的西藏阿里大搓板路就是指的这段。在前半部分河流纵横多,涉水路段多。不可操之过急,多提前勘测好水流情况,需精心设计过河路线。通向西藏极西的阿里高原之路,实际上无路可言,不过是在宽阔的高原大地上随心所欲地辗出无数条车轮而已。

到札达有两条路,老路是在那木如向西拐进山,但从10月至次年4月封山不能通行,一般都是从新路驶进札达县。新路在巴尔兵站路口西行转进山,但对于没有经验的内地人判断混乱的车辙并确认进山的道路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根据GPS的指引,车终于走上了正途,到巴尔兵站向前三公里处就可以发现左转进山的道路,又是颠簸的土路而且在山的峭壁上非常狭窄,让人担心若是碰见会车如何应付。翻山越岭,沿蜿蜒的山路前行,还要翻越几个山口海拔一路下降,由荒漠黄尘的台地向纵深行进,地形逐渐突兀有质起来,我们很快发现已经在土林群峰中穿行。在一些山口处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到远处雪峰下的土林全景,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金色的光彩。雄伟壮观的札达土林,类似西北的“雅丹”地貌奇观,强烈的喜马拉雅地质构造运动将古湖泊变为干涸的湖相沉积,形成了它的独特外观,千百年来高原上风沙的侵蚀,造就了它的千姿百态。
其实,札达土林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一百多万年前,札达到普兰间是个方圆五百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冲磨出“建筑物”的层高,经多年雨蚀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雕琢出今日的景象。
这是一片黄沙与泥石构成的世界,是一片土质的林莽。高而平的山被纵向侵蚀成一条条深深的沟壑与褶皱,使得一座座山峦远看犹如一片林海,近处的小丘和山坡仍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细而碎的黏土混杂着小砾石形成的肌体,阳光之下,金黄灿烂,熠熠生辉。远处,一排排残塔断壁耸立存山崖之间,在阳光下与白色的山体混为一体,星罗棋布,点缀期间。
从扎布让回城的路上,我们的六缸小切由于缺乏涉水行车经验,又不遵守行进纪律而擅自离队单独前行,陷入了村口的泥塘中,几经挣扎无果,还是被后援的猎豹拖出才结束了痛苦的煎熬。但是前轴油封经常漏油从此成了慢性病。
离开札达县城准备行李和装备时,偶然发现后背箱车门玻璃已经被震掉,若不是因为缓慢开门,险些会掉在地上粉碎。打听一圈,当地托林镇上竟没有一家能够提供玻璃与车驾进行黏合的修理服务或专业的黏合剂,无奈之下只好使用自备的玻璃胶和电工用漆面红色胶布,不过效果很好,在到达阿里行署狮泉河镇之前始终坚固安全地行过了癫狂的300公里山路。
户外探险提示

1 札达县政府招待所和县城武装部招待所,30元/人。
2 这里吃饭比较贵,即使一个炒素菜也可以卖到25元/份以上,庆幸的是,这里的饭馆还不少,有选择的余地。
3 随车可带些礼物,给孩子们带些笔记本或铅笔橡皮之类的文具:多准备零钱用于临时供养僧人寺院或布施乞讨者。
4 在去阿里的路上通常都可以在晚上投宿县城,而且住宿条件都算比较好,如果投宿于珠峰大本营宾馆,最好在老定日买进山门票时打听好。旺季通常要有可能无法投宿的心理准备。随车多带些可口的零食和方便食品,在阿里地区的行进中很多情况下要在路上自己准备午餐。
5 提前在户口所在地办理边防证或至少携带身份证和护照;外国人进入阿里地区必须在拉萨办理相关的三种证件并由旅行社指定导游陪同全程。
必备物品:
必须携带备用手电筒,拖牵用绳索,最好准备备用油桶,续航能力可达300km,以防万一(如果穿越新藏线则为必备用品)。两驱车不建议进入札达,如想冒险至少要有四驱车同行。
铁锹、拖牵、简易修理工具、探照灯、西藏详细地图、备用油桶(20~30公升/个),此次备用零件还包括:三套保养用品,前插组件一副、轴承两套、底盘保护钢板、减震器、胶套,还应根据个体问题带上备用的修理工具和易损的电路元件等。如从拉萨方向进阿里,可在塔钦加满油,从札达县城启程应在县城加满油,到狮泉河才能续油。
注意事项:
阿里地区河流,早晚涨水较多,适宜午间涉水过河,同时注意前方雨带或底层云位置所在,井防河流急涨水。遇河流不必慌张,应先查看水情,选择有小浪花翻滚之处,如有前车同行和来车,远离河岸观察水的深度和路迹。遇有大车常压路迹,最好选择两轮之间的位置,以免水下隆起部位,阻挡底盘。公路上遇洪水时,洪水高于路面及路面弯道,务必要探明路基宽度,下水用树枝或定位参照物标识危险区域,并注意另一边排水沟位置。过泥石流区域尽量用四驱高速一二挡冲过,井用双手来回快打方向,用前轮拨开泥浆通过,如不幸被陷,用四驱低速倒挡退出,清除路面障碍物后再过。而过塌方区则尽量避开高于底盘的岩石如需排石,注意留人观察山体碎石,以防碎石滚落伤人。若车队行驶,各车需拉开距离,加速或减进而过,尽量在滚石区域远离货车。
阿里碎石路面居多,注意控制车速,最好不超过50公里/时。如磨损过早的轮胎,极易折断外胎钢丝,建议用尼龙线外胎。在草原荒漠上行驶极易迷路,建议尽量不要开夜车。及时寻找住宿地点,行驶中注意参照物,如电杆或路旁光缆桩,不要离开视线距离,随时注意地图标示,如河流走向及村庄或湖泊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