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沙,听漠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驾车路线:北京—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
  行程公里:3800公里
  车队介绍:17辆,包括彻底专业改装柴油版陆风一辆、三菱V6 3.0两辆、猎豹V6一辆、霸道V6 4.0一辆、长城赛弗四驱一辆、帕拉丁2.4四驱一辆、切诺基九辆。其中六缸七辆、手四电一辆、2500一辆,均为四驱。一半的车配备了绞盘。
  
  经过和沙漠的初次较量,我想每个人此时对巴丹吉林的感觉都在发生着改变。
  
  还有一件事,我特希望告诉大家。在巴丹吉林这几天我新增加了一个爱好,就是勘探地形,我甚至都有点上瘾了。
  
  打开摄影包,相机上挂满了黄色的沙粒,我轻轻一笑,那是巴丹吉林的标记。从FM2和F4S上取下最后的两个胶卷,和桌上那十几卷胶片放在一起,我知道,我此次巴丹吉林之行所有视觉上的记忆就全在这里了。
  原本是要擦拭相机的,但触摸着那些沙粒,我竟有些失神,恍然中,时光随着思绪回到了那些日子。
  今年五一的长假,我把我们一家三口交给了越野者,因为在这个令人充满期待的假期里,越野者俱乐部将组织会员驾车远征内蒙古巴丹吉林大沙漠。
  大部队是在4月30日上午11时出发的,而我还要坚持正点下班,等我和LD把三岁的儿子和所有需要的旅行用品安顿到车上,驶过那个夜晚的并不算很堵的二环三环,盘马甸桥向北到了八达岭高速起点清河收费口,我看了一下表,2005年4月30日晚10时。
  路线并不复杂,北京至大同全线高速,车不多,但出了居庸关,开始感受到劲疾的大风扑面而来,黑夜中,车逆风而行。
  儿子一路酣睡,我和LD轮换开车,一路上全靠红牛提神。说实话,以前觉得红牛的广告词挺傻的,什么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有点儿没话找话,但在上了一天班开了一夜车后,才知道了红牛的效力,一罐能顶个两三个小时不困。但这东西只能偶尔喝喝,喝多了也挺难受的,感觉困了就是睡不踏实,脑子里空落落的。
  车速维持在一百二三十公里的时速。在宣大高速上,我们接到了来总的电话,我看了一下表,已是深夜12点了。来总是此次车队远征探险的领队、总负责人,他询问了我们的路线行程情况,并对大同至呼市的重点路段作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从大同上208国道没有任何指示标志,白天大部队就兜了很大的圈子,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来总建议我们直接租一辆当地的出租车带路,能省去很多麻烦。在这深夜,我们感受了组织的温暖。
  5月1日这一天对我们的考验是十分严峻的,因为等待我们的是920公里的长途拉练。来总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在所有的车贴做完之后,他又特意安排给每辆车贴上拉练二字,以提示长途拉练对我们每一个车手的锻炼意义。
  
  经过乌海、阿拉腾、达孟根布拉格(银色的泉水),最终到达了阿拉善右旗。饱餐完毕,车加满油,到旗里补充给养,然后车队向70公里外的沙漠进发。路很好走,几乎没有车,公路两旁是广阔无垠的戈壁荒漠,沙丘逐渐多起来,每个人都明白,前面就是巴丹吉林。
  巴丹吉林舒展开她金色的画卷,横亘在我们面前,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的沙山,连绵起伏,犹如巨浪翻滚,没有尽头,海一样广阔。
  当地人讲,像我们这么大的车队进来还是头一回。阿旗副旗长给我们带队做向导,我们花钱雇了当地的司机和车做随队救援,我们的目标是进沙漠60公里后的诺日图。
  我们兴奋地跳下车,以巴丹吉林为背景拍照留念,然后是做进沙漠的准备,其实就一件事:给轮胎放气,而且是死命令,必须放。我看着六缸切鼓鼓的轮胎,还有点舍不得放,但看到副旗长麻利儿地给他的猎豹放了气,而且大家都在放,我才开始放,按标准应该放到1.5个气压,或再低点都行,但我放到2.2就觉得差不多了,根本不知道胎压对沙漠驾驶的影响有多重要,现在想来,真是无知者无畏呀。
  巴丹吉林(以下简称巴丹)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就是陷车,重点词是频繁、此起彼伏。
  通过体会与观摩,我们初步总结出了沙漠驾驶的头两个要点:第一,就是停车时必须选择在有坡的地方,无论是往前开还是往后开,只要有坡就能开,如果你被看似平坦的沙地迷惑,停下来你就死定了,那不是咱北京的停车场,车位再多也不能停。第二,要学会借力使力,具体说就是,当你冲一个沙坡没冲上去时,别停,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好是向左还是向右打方向,然后在沙坑的内壁上画圈,等车的速度起来动力够用时选择合适的角度与路线冲坡。这种玩法我觉得很有点打太极拳的感觉,不跟你硬较劲儿,避其锋芒,以四两拨千斤。实际上,只要把这借力使力、顺势而为的内涵参透了,那沙漠越野你就至少掌握一半了。我给这一理论起了一个名,叫沙漠太极。
  高强度沙漠越野证明,胎压对沙漠越野是十分重要的,放气是必须的。在沙漠里越野,使蛮力是不行的,跟沙子较劲,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你千斤它四两,结果只能是越陷越深,而且对车也有很大的伤害,对轮胎的磨损也较严重。经过和沙漠的初次较量,我想每个人此时对巴丹吉林的感觉都在发生着改变,她已经不是一个几千里外的梦,而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现实场景,我们身在其中。面对连绵不绝的沙山和环环相扣的沙坑,我的内心有兴奋,更有期待,我也做好了继续陷车的准备,但接下来的路段已经远远超过了陷车所带给我们的对沙漠越野的单纯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沙漠越野的真正开始。
  
  在连续冲过三个驼峰坡之后,我的肾上腺素急速升高。那三个坡很陡,几乎就是n字形,每个相距一百多米的样子,就像克隆的一样整齐。这三个n形坡很有特点,表面是沙子,但坡体内部却很坚实,背风面(也是我们的冲坡面)沙子相对软而厚,而坡顶和迎风面沙层很薄,角度也陡,也就是说车在往下冲的时候没有什么缓冲,有点硬碰硬,所以冲坡的速度和收油的时机十分重要,要控制好,但这些都是冲过去之后才总结出来的,当时除了横在眼前的陡坡就只能看见天,后面的情况你什么也不知道。
  记得当时因为之前的地势还算舒缓,我是高四挡以较快的速度前进,当第一个n形坡横在我面前时,我稍一收油想观察一下,车速立刻就降了下来,车冲到一半就没了动力,马上借力退回,坡陡沙厚,得用低四了。冲之前我就跟后座的LD说了一句话:抱紧儿子!然后就是给油,低四2挡,冲起来时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有天空,然后四轮腾空,飞行、落地,减震弹簧发出巨大的声响,然后就是看见一个一模一样的坡又出现在眼前,我KAO!我骂了一句。同时我听见LD喊了一句,具体记不清了,大意就是:他爹,慢点儿!我知道从进沙漠折腾到现在,如果说我还称得上是激动,那LD是确实有点紧张了,毕竟,儿子还在车上呢,三岁零三个月,可能是有记录以来在巴丹吉林玩越野的最小的队员了。而据当地人讲,以前还没有过我们这么大的车队进入过巴丹吉林的。
  后两个n形坡我不敢冲那么狠了,放慢速度,到坡顶收油,但过这种坡,再怎么注意也避免不了动作剧烈,车是咣当咣当的,人是前仰后合的。过了这三个坡,我感觉就跟吃了兴奋剂似的,车已经停不下来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了(蓝莲花了,嘿嘿),冲坡过坑都是一气呵成。但别有意味的是,第二天在向第二宿营地进发途中,又遇到了三个n坡,但我已经没有飞过去的冲动了,都是仔细看完地形后绕了过去,而且那一刻,我忽然有一种感觉,就是我好像是真的在体会越野了,我没有了昨天飞车冲坡后那种狂热的感觉,我很轻松,心态很平和,我过来了,三个坡在我身后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征服,我只是顺应了地势,继续前进。现在想来,这应该算是巴丹吉林给我的第一份心灵鸡汤吧,让我真正开始感受越野。
  
  我不知道刚才飞车的时候LD和儿子是什么状态,但此刻,一个稚嫩的声音从车的后座传来:爸爸,你还真挺棒的呀。于是在百忙中我回头看了一下他们娘儿俩,LD一只胳膊搂着儿子的小肩膀,铁青着脸,严肃地说:你看前面吧!再一看儿子,小脸绷地紧紧的,还盯着前方的路呢,我忍不住乐了,心底忽然觉得暖暖的,因为儿子三岁了,从来没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性子比较急,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又少,所以在他最喜欢的人里我总是排在后面,但此刻,在一路的风尘与艰险之后,儿子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是如此的动听。他可能还是那个玩沙子没够要被强制抱上车的小子,但他却同时在成长,因为他已经逐渐知道我们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困难,我倍感欣慰,因为我们爷俩的心是贴近与相通的。
  还有一件事,我特希望告诉大家。在巴丹吉林这几天我新增加了一个爱好,就是勘探地形,我甚至都有点上瘾了。每当遇到一个复杂的高难度地形,下车仔细勘察,结合地势选择角度、路线,根据距离与地质的软硬决定车辆的驱动方式,合理地分配速度与扭力。有点像解方程式,但我不喜欢数学;有点像打斯诺克,这个我喜欢,但不够狂野。它应该就是它自己,它就是越野,我现在最喜欢的方式。用头脑与控车技术来和车配合,令人着迷。
  其实,就像这篇游记的标题,为什么形容巴丹吉林是沙漠越野的终极标靶呢?尽管它只是个形容词,但巴丹吉林绝对具备这个实力。
  
  巴丹吉林的狂野是立体的:沙山林立,伟岸厚重,远望时茫茫苍苍,如沙海巨浪,气势磅礴。近观之,复合型沙丘链依沙山之势错综复杂,峰、峭、壁、窝、刃随处可见,地形状态相当丰富,越野难度很大,充满野性魅力。而在越野的惊险之余,我们会惊叹于巴丹吉林的博大精深,为那些高大沙山的气势所折服。
  巴丹吉林的魅力还在于她狂野中所蕴涵的柔情主义,她虽十分险峻,但却不能说是死亡之海,因为她有清泉、有湖水,4.7万平方公里的大漠中分布了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内陆湖,当然,并不全是能直接饮用的淡水。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越野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挑战生命极限的方式,所以,巴丹吉林的狂野加上她所同时拥有的淡淡柔情,使她成为一个极富魅力的地理区域。
  跑了4000公里的路,追逐了8000里的云和月,只是为了几十公里的沙漠越野,但真的很值得。限于对巴丹吉林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也限于我们此行的条件还远不具备深入巴丹吉林的能力,对巴丹吉林来说,我们仅仅是轻轻触碰了一下她的面纱,但这已足够激起我们的梦想了。
  等待吧,在合适的时候,再见巴丹吉林!
其他文献
有些道理,以前的人比现代人更明白,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做到。我父母那辈就非常相信,果子,粮食一定要长得有参差有差别才能买,那些看起来活像气吹起来的、每个大小都十分均匀的水果并不好。他们是种过地的人。知道自然的光照下,粮食,水果的本来面貌,知道施粪肥的庄稼,菜园子的果实反而干净。  当然,这只是有机农业的一小部分,但即使是这一小部分也很难在目前的农业中实现。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怎么种植,只会不择手段地
旅行时间   春夏秋    交通方式  乘坐公交大巴  在欧洲中西部有一些跨国运行的长途巴士公司,较常见的一种就叫Euroline.它在许多国家的重要城市铁路枢纽站都设有停靠点,不分昼夜,连线行驶.因而在大多数国家当地的旅行社都可以订到它的车票。在航空和高速铁路运输极其发达的欧洲,这实际上是一种相当廉价的客运系统.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穷人的长途交通工具。作为穷人一员的我.在欧洲学习的时候.就曾经多次搭
2007年初,我在德国慕尼黑ISPO展会上巧遇斯洛文尼亚著名极限滑雪者Dave Karniear(戴维·卡尔尼察),他应邀在展会组织的冰雪岩论坛做专题演讲。在交谈中我向他询问最近几年极限滑雪的发展状况,卡尔尼察表示,他认为目前极限滑雪处于一个发展的转折阶段,像他这样的老一辈极限滑雪高手渐渐淡出,而新一代又难以成为具有号召力的偶像级人物。不过,他认为现阶段极限滑雪已经呈现多元化,传统极限阿尔卑斯滑降
关山飞渡    经历过比较系统的越野车技巧训练,拥有多地形实际穿越经验,长途自驾旅行和离路荒野穿越经验比较丰富。曾经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单人单车三次进藏,历时半年,纵深六万五千余里。  目前正在分步骤完成青藏高原的深度自驾旅行计划;继续中蒙边界的草原狼探秘之旅,穿越中国境内沙漠和沙地的核心地带。    对于旅行,惟美打动不了我,惟有狂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得到更深入、更野性的结果,是旅行的魅力所在。
“奢侈”一直是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一般用来批评浪费、无节制、贪欲。在一部分人眼里,户外意味着节约,意味着低成本。我曾经和现在一直是个节俭的背包客,旅行时吃简单的食品,扎帐篷。直至几年前马来西亚沙捞越的一次旅行,乘坐的飞机直接降落在姆鲁国家公园里,走出机舱我就惊呆了,我们已经置身于东马的茂密雨林中。越野车把人和行李拉到住处,五星级的皇家酒店整个掩映在树林之中,和周围的生态环境融合得很恰当。白天出发
关键词:口子上村 水泉堡 九窑十八洞  地理位置:口子上村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多,水泉堡则位于山西偏关县北侧与内蒙古交界地带水泉多东北部40公里处的古长城脚下。    线路特色    这一段长城始建于战国时代 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不断的修缮、加固,得以至今仍然保存,虽然有一些墙砖被当地村民剥落回去盖房,仍能看出当年恢宏的气势。由于这一段长城最后的修缮时间是明代,所以也称它们为明长城。这段长城属于
长城,古代中国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而长城脚下的十三陵水库是比邻北京城区最近的饮用水源,环湖步道风光明媚,空气清新。水库大坝建在蟒山,汉包山之间,总长627米,高29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如此壮观的步道,在The North Face团队细心的规划下,成为这次10公里跑的赛道。  比赛在大风中进行,这大概是今年北京短暂春天中风力最为“壮观”的一天,请允许我如此
阿里的探奇之旅,犹如一场美妙又怪异的梦游,那遥遥无期颠沛流离的烂路和旅程中绝望而神秘的探询总在眼前浮现。回想起艰险的过程,又好似在记忆里被遗忘了,惟一存留的是那神秘高低错落的“林木”——札达土林。札达土林为远古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历千万年地质变迁而成,形态各异,巧夺天工,蜿蜓曲折数十里。    天色刚亮就从塔钦早早出发,启程至巴尔这段路还算平直,虽然要有十几条涉水路段出现,但只要没有大雨就能够轻松通
折腾着玩胶片    郭建设,摄影圈内称之为郭子,激情涌动的北方男性,年轻时一身红衣、一辆红色摩托车、一头披肩发,抱着相机跳迪斯科,如今以小平头示人,也不失活力;自言余生将以“红色中国”主题图片作为收山之作。    在这个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郭子还抱着胶片不放,数码相机也只是作为试机产品使用,黑白胶片才是他的最爱。也许,那些被他标注清晰、排列整齐地罗列在柜子里的胶片,是他关于摄影的最深的情结。 
梅里:青稞地里守望雪山    那些年,我在中国各地游荡,看逐渐同化的城市,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商店、品牌,大多数的人被同样的价值观裹挟着奔波于城市生活的洪流。我从内心里抗拒这样的生活方式,几年前便将房子等一应固定资产都处理了。家,不是我在某个城市的某处房子,而是异乡某些旧式生活带给我的温润踏实的感受。  2000年到云南旅行,我爱上了梅里雪山。每年的10月~11月,青海西藏坐大卡车来梅里转经的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