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学校归属的现状及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属感也称隶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感到害怕和孤独,都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某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可以获得温暖和帮助,消除孤独和寂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接纳与认可,获得他人的支持与认同。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就提到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在学校中也不例外。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中有归属感的需求,而且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Bururnett(1994)的调查发现,当学生对学校没有一种归属感时,他们会更多地卷入到一些校外的不良事件上面。国内包克冰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正向的相关。我们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就读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知识及各方面的技能。因此,培养他们对学校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对其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分析
  〓〓笔者对所在农村初中学生学校归属感进行调查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归属感比高年级的强。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初中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农村学校学生的父母大多数时间忙于干农活,或出外打工,加上很多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偏低,他们还未清醒的认识这个社会,思想政治水平较低,归属感也越来越低。农村初中学校很多围绕“中考指挥棒”转,很少开展有新意的活动,在学校里就是上课、学习,遇到不满的时候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比如:他们会更多地卷入到一些校外打架斗殴等不良事件上面;毁坏学校的公共设施;故意违反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等。特别是初三的学生,有的同学在接近中考或中考刚完成,有了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或对班主任不满等情绪,为了发泄不良情绪而撕毁书籍或试卷,破坏班级或学校的公共设施等,这些不良行为每年屡见不鲜。所以说,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归属感日益降低,还需学校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学校培养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途径探讨
  〓〓1. 教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
  〓〓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体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看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因此,教师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种艺术、劳动、体育、智力活动,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诉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信心。
  〓〓2. 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是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种价值观。学校文化体现在学校的环境、建筑、校容校貌、绿化、人际关系、教学作风等方面,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上。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归属感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增强对学校的认同,促进学生愿意跟着教师的步伐一步步提升自我。因此,农村初中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学校的良好经验,分析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本校的文化底蕴,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的大目标,改变工作作风,转变教学观念,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 尊重每一位学生
  〓〓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农村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而且许多孩子从小就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常年见不到父母,逐渐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开导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走出自我,鼓励他们与他人交往。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并以高尚的人格吸引学生,促进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教学活动才会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才会得以提高。
  〓〓4. 增加心理辅导教育
  〓〓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没有心理教育的内容,教师也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应增加专门的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经常举办心理辅导活动。通过这些心理辅导教育,使学生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积极乐观的面对每一天的生活,提高自信心,培养健康的人格。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讨论是听、说、思的综合训练。提倡语文课堂上的讨论,是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具有群体性、语言性、思想性和问题情境性等特点。而这些又恰是面对全体,发挥主体作,提高每个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需要,同时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优化课堂讨论内容  1. 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时,设计三个阶梯性的问题“他
根据2009年11月广东省公布的2010年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篮球选项难度加大,足球选项中,男生17.5秒、女生18.5秒)我们教练团队一致认为,就我们所训练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足球选项就比较容易获得高分,建议大部分学生选考足球选项。然而,2010年11月初,广东省公布了2011年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足球选项评分标准要求男、女生速度成绩均提高了一秒。这样,要求无疑
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主动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纽带,音乐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如何在音乐校本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体验教学,下面以音乐校本课程“彩虹桥”为例作一探讨。  为了使“彩虹桥”课程既落实音乐新课标规定的内容和要
一、对美术“分科分层”教学模式下评价标准的实践与构想  1. 在美术分科条件下评价标准的学科体现与学科间相互融汇。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叫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在对美术进行分科教学时,除了注重学生在单个学科中的评价外,还要注重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的评价,应该明确学生不仅具备各科的美术知识与能力,更应该掌握美术学科间的共性。要通过
对争辩性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 “争辩性问题”在语文课堂的巧操作  1. 引入发现式辩论  引入发现式辩论一般出现在课前或课程进行中,它以讨论的形式为主,论辩双方未必要旗鼓相当、人数相等,形成交锋,能出现不同观点、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即可。如《醉翁亭记》掌握了第一段的实词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后,从第一段当中读出
〓〓自信是一个人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古往今来,自信总被看作是成功的一个秘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基础。福斯特说:“自信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 而对于每一个在学海中翱翔的学生来说,自信心如同一对翅膀,能让他飞得更高更快,如果没有这对翅膀,他也许会在地面上徘徊不前,永远看不到前方那亮丽的风景线。教育实践也证明,自信会以惊人的力量发掘学生的潜在智力,使其获得成功。
有效的聆听会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  一、挖掘“听”的内涵,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音乐里,只要会听,听者的心灵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享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每一种情绪和美感。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所发出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感受,理解音乐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  一、积极挖掘教材,开阔教学空间  例如“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在我们看来,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积极广泛地开展之中、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而教师的良好师德正是高素质的教师的重要表现。  〓〓一、学校  〓〓学校是加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