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属感也称隶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感到害怕和孤独,都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某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可以获得温暖和帮助,消除孤独和寂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接纳与认可,获得他人的支持与认同。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就提到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在学校中也不例外。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中有归属感的需求,而且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Bururnett(1994)的调查发现,当学生对学校没有一种归属感时,他们会更多地卷入到一些校外的不良事件上面。国内包克冰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正向的相关。我们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就读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知识及各方面的技能。因此,培养他们对学校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对其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分析
〓〓笔者对所在农村初中学生学校归属感进行调查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归属感比高年级的强。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初中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农村学校学生的父母大多数时间忙于干农活,或出外打工,加上很多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偏低,他们还未清醒的认识这个社会,思想政治水平较低,归属感也越来越低。农村初中学校很多围绕“中考指挥棒”转,很少开展有新意的活动,在学校里就是上课、学习,遇到不满的时候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比如:他们会更多地卷入到一些校外打架斗殴等不良事件上面;毁坏学校的公共设施;故意违反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等。特别是初三的学生,有的同学在接近中考或中考刚完成,有了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或对班主任不满等情绪,为了发泄不良情绪而撕毁书籍或试卷,破坏班级或学校的公共设施等,这些不良行为每年屡见不鲜。所以说,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归属感日益降低,还需学校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学校培养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途径探讨
〓〓1. 教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
〓〓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体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看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因此,教师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种艺术、劳动、体育、智力活动,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诉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信心。
〓〓2. 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是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种价值观。学校文化体现在学校的环境、建筑、校容校貌、绿化、人际关系、教学作风等方面,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上。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归属感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增强对学校的认同,促进学生愿意跟着教师的步伐一步步提升自我。因此,农村初中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学校的良好经验,分析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本校的文化底蕴,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的大目标,改变工作作风,转变教学观念,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 尊重每一位学生
〓〓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农村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而且许多孩子从小就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常年见不到父母,逐渐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开导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走出自我,鼓励他们与他人交往。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并以高尚的人格吸引学生,促进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教学活动才会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才会得以提高。
〓〓4. 增加心理辅导教育
〓〓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没有心理教育的内容,教师也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应增加专门的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经常举办心理辅导活动。通过这些心理辅导教育,使学生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积极乐观的面对每一天的生活,提高自信心,培养健康的人格。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分析
〓〓笔者对所在农村初中学生学校归属感进行调查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归属感比高年级的强。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初中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农村学校学生的父母大多数时间忙于干农活,或出外打工,加上很多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偏低,他们还未清醒的认识这个社会,思想政治水平较低,归属感也越来越低。农村初中学校很多围绕“中考指挥棒”转,很少开展有新意的活动,在学校里就是上课、学习,遇到不满的时候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比如:他们会更多地卷入到一些校外打架斗殴等不良事件上面;毁坏学校的公共设施;故意违反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等。特别是初三的学生,有的同学在接近中考或中考刚完成,有了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或对班主任不满等情绪,为了发泄不良情绪而撕毁书籍或试卷,破坏班级或学校的公共设施等,这些不良行为每年屡见不鲜。所以说,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归属感日益降低,还需学校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学校培养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途径探讨
〓〓1. 教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
〓〓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体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看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因此,教师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种艺术、劳动、体育、智力活动,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诉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信心。
〓〓2. 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是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种价值观。学校文化体现在学校的环境、建筑、校容校貌、绿化、人际关系、教学作风等方面,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上。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归属感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增强对学校的认同,促进学生愿意跟着教师的步伐一步步提升自我。因此,农村初中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学校的良好经验,分析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本校的文化底蕴,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的大目标,改变工作作风,转变教学观念,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 尊重每一位学生
〓〓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农村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而且许多孩子从小就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常年见不到父母,逐渐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开导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走出自我,鼓励他们与他人交往。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并以高尚的人格吸引学生,促进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教学活动才会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才会得以提高。
〓〓4. 增加心理辅导教育
〓〓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没有心理教育的内容,教师也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应增加专门的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经常举办心理辅导活动。通过这些心理辅导教育,使学生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积极乐观的面对每一天的生活,提高自信心,培养健康的人格。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