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86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迫切需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适度”而“不及度”或“过度”呢?我认为,首先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做到如下几点:
  一.据文悟道,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精度
  大凡文章,不论诗歌、散文,还是戏剧、小说,都是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的有机统一,即“文”与“道”的结合,其中,“文”是“道”的载体,而“道”是“文”的灵魂,据文悟道,即依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去剖析蕴含的思想内容,来完成德育的渗透,否则,抛弃文者讲其道,则道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依傍,即使老师讲的再多,语言再生动,可学生未必见情而动,认为教师是一个“真正的骗子”,他的讲解只是一些“正确的废话”而已。
  因此,教师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切实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去自然而然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例如,教学《孔乙己》,只有学生熟读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真正领悟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二.因文定量,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广度
  不同的文章,其思想性强弱亦不同,蕴含的德育因素多寡不一,因此,德育渗透的量也应有所不同,强而多则大,弱而寡则小,不宜“一刀切”。所以,对《狱中书简》这种文章,就不能只去欣赏文字的优美而忽视德育的渗透;对于一些点到即可顿悟的文章,则不必大肆渲染,尽其力、竭其能而为之;而一些说明文,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知其物,所以文章本身并不具备多少德育因素,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非搞德育渗透的工作不可。也就是说德育的渗透是有机的,是潜移默化的,渗透量的大小、多寡完全取决于文章的内容,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因文定量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广度。
  三.依文选位,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多维度
  文章不同,德育因素多寡不同,作者经历年代不同,德育渗透时的角度、时间亦不同。
  有些文章,德育渗透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沁园春·雪》 教学前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听录音,初步感受写景的壮丽、革命者胸怀的博大;教学中,师生应进一步通过感悟写景如何壮丽,评古的目的,从而领悟到词中所抒发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当今革命英雄的博大胸怀、坚定的信念以及伟大的抱负;教学结束时还应结合古今风流人物“俱往矣”,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肩负重任,我们应该怎么办,谈谈自己的想法。
  有些文章,则无需自始至终进行德育的渗透,只需在关键之处点拨即可,如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细菌的启示》,通过讲读课文,抓住“启示”一词让学生读后感悟即可。也有些文章,作者的经历将成为领会其思想内容的契机,例如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则是理解其作品中无数各具面孔的看客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前可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还有些文章的出处及题目,对理解主旨有密切联系,可在讲前适当讲解有关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便可运用此法。
  四.就文取法,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灵巧度
  文章不同,思想内容不同,而渗透的方法亦不同,必要灵活运用。要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奠基作用,主要靠教师的诱达,所谓“诱”,即循循善诱,诱导激发。一要以情动人,二要深刻感人,三要形式多样。所谓以情动人即要求教师要进入角色,情动于中,只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所谓深刻感人,就是语言要含蓄幽默,耐人寻味,要善于画龙点睛,一语即中,避免生硬的空泛议论或附加政治口号;而形式多样,则指方法灵活,融会贯通,可采用形象法、联系法、层递法、朗读法、比较法、缩写或写读后感等。
  有些课文,篇与篇之间思想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相似、或相关、或映衬,教学宜采用对照比较法,明确异同,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便可运用此法。
  续写或写读后感,也是搞好德育渗透的法宝之一。例如《孔乙己真的死了吗?》的续写,《读〈范进中举〉有感》,都能激疑启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受到深刻教育。
  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有德育的有机渗透,使文道合一。语文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要加强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真正使语文教学发挥其作用,培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只是德育渗透“度”的把握,并非易事。但只要谨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必会处理好“文”与“道”的统一,处理好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关系。
  刘述金,教师,现居甘肃玉门。
其他文献
期刊
在教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时,为了能够更好地鉴赏所选唐诗宋词,有些老师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课本外的一些鉴赏资料(例如上网搜索赏析文等),而忽视了教材本身的内容设计特点。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归纳一下《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的设计特点,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更切实而有效的改进。现罗列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导言”部分设计特点    《唐诗宋词选读》中,“导言”是从诗歌史的角度,
贵刊2010年第5期刊登了李维兵老师的《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系统误差的消除》一文,笔者读后总感觉有些地方言犹未尽,尤其是某些关键之处,不吐不快,特撰文说明.伏安法测电阻实验
“知人论世”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历来受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作品背景介绍的方法方式经历了许多的变化,教师口述、文字介绍、教学案预习、多媒体视频展示、学生课外收集等等,但基本不外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意义分析”流水线式的操作,将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视为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甚至将这一过程作为完整的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无视其与作品理解的关系。  阅读的本质是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