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要素解读及教学解析

来源 :小学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爱之舟》是篇幅较长的回忆性散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关注单元要素,其次要聚焦这篇文本的独特风格。可以围绕品味场景与细节,感受父爱内涵;探究课题与主题,体会思念之情;整体把控场景与梦境,感知散文特色,带领学生在深度的思维中整体感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
其他文献
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是有梯度的,语文课程每个年段对于想象类习作的教学要求都有所不同。在中年段想象类习作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与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学要求,从"想象力如何激发""想象类习作如何写""想象类习作学段间如何过渡"三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联结已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寻找习作密码,挖掘表达潜能;多样解读教科书,促进缓慢进阶,以此让小学生在习作学习中有迹可循、有法可依、有序获得。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sub>sub>sub>即景》在编写上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编排意图,基于读写结合,从单元整体出发,重构单元习作路径,用好教材资源,实现习作增效。
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两次执教《少年闰土》,第一次,品读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二次,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品析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习作编排自成体系,教师备课时要研究该课在统编教科书习作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地位及功能,确立学习起点,定位教学目标,以选择合适的路径来达成目标。教材提供的范例当中往往包含着表达支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这些表达支架,以助力学生的书面表达,使本课"记录想法"类的书面表达有清晰路径可循。
书信的写作属于应用文写作方面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培养学生运用应用文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侧重书信的正确格式、书信的写作内容、书信写作的点评和修改等方面;有意识地尊重学生自主发现与学习的过程,注重习作教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学习书信写作的知识和要求。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对各单元习作有明确要求,应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做好习作教学:把握教学要求,明确习作目标;创设交际语境,把握习作话题,激发学生写作动机;交流习作素材,明确写作对象,拓宽习作思路;关注习作过程,搭设习作支架,突破习作难点;借助课堂习作评价表,进行数据分析,重建习作课堂。
分角色表演是低年段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适合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思维发展的实践方法。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课文特点和要素定位明确分角色表演的作用,通过立足文本内容和角色个性,遵循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分角色朗读为基础,使学生深度融入文本并产生综合效应。
阅读策略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创新性编排,但在教学实施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与矫正。基于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从教学推动力是什么、教什么、教学起点在哪里、学生怎么学、教师如何教、教师角色定位六个方面深入讨论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的基本问题,有助于剖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根源并进行矫正。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习作单元进一步凸显了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是集中突破小学习作教学难点的最好平台。明确习作单元的内容和结构特点,充分整合并用好单元的丰富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突破习作立意、思维训练、语言运用等难点,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创编了习作单元,旨在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实施习作教学。当前,部分教师在习作单元的教学中还存在领会编排意图不深入、习作修改指导不具体等问题。从习作单元的定位出发,梳理与分析典型问题,提出实施建议,对进一步明确习作教学改革要求,用好教科书,提高习作教学效能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