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来源 :学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sdr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铁军撰文《回归三农:破解“奥巴马一金正日难题”》指出,奥巴马不可能把美国目前这种被主流称为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实质却是过度泡沫化的金融资本经济再改回为制造业经济。金正日领导下的北朝鲜虽然遭遇饥荒,也不可能把已经超前现代化的农业和过度城市化的人口结构再改回为原来状态。就此而言,在求助于洋、求助于城都无济于事的时刻,求助于野、求助于农或许是一个国家获得转机的重要基础。
其他文献
作为清华百年校庆活动之一,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中陶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和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认知科学大会于2011年10月15—16日在清华大学召开。
周晓虹撰文《中国体验:社会变迁的观景之窗》指出,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民族,在这场大规模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历炼与心理震荡,“中国体验”起码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的内涵:第一,“中国体验”不同于中国经验,或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它不是中国社会在最近30年中发生的那些结构性或制度性的宏观变迁,而是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
陈绍芳、王春福撰文《论公共政策效能的衰减机制》指出,现有的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善,使公共政策所依托的公共权力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导致公共权力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化、碎片化和异质化,这是造成公共政策效能非正常衰减的更根本的原因。导致公共权力垄断化、碎片化和异质化的原因,可以从制度设计的缺陷中寻找。
黄发有撰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指出,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研究视野,互动、共生、多元是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首先:史料发掘与逻辑建构的结合。关于当代文学,有不少史料是存在问题的,尤其是牵涉到文坛恩怨的相关资料,常常是站在不同立场的当事人各执一词。围绕这些问题,文学史家应该对一些可疑史料进行甄别与证伪,在引用史料时也应该做到“互证”,不能放纵个人好恶,片面地引述单方的自述。
张福贵撰文《“文化安全”的悖论与“软实力”的正途》指出,文化安全主要不是对于文化现状的保护,而是对于民族文化特色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维护。而要维护这种特色,并使之成为人类先进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就需要一种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开放。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表述,而是建立在包容和认同的文化心理之上的。文化自信有时并不一定与本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画等号,不只是对于本土文化当下价值的肯定,更来自对于文化未来发展潜力的坚信和发展方向选择的认定。
2011年12月17-18日,“劳资冲突与合作;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与规制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联合主办。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年来也积累了某些不公平不可持续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突出矛盾。今天,中国的转型与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当前许多经济学家甚至全国人民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迄今为止,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一直是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向走的,但是本世纪初以来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选择,于是改革似乎重新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选择。以下,我就这段时间对此问题的思考,谈一些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