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理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l1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讲人简介]王静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区域地理教学团队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区域地理、自然条件评价与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等。主持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出版《中国地理教程》《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等教材和专著,是《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的制图总设计者,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北京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称号。
  人与大自然打交道,研究地壳岩石、山川湖海及其复杂的形成过程,从前在这个领域的女性是少数。现在女性的数量增加了,包括女性的科研工作者、大学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现在地理学的科研手段也丰富了,应该更有利于女性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成长和人才的涌现。但是,无论从前还是现在,也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女性从事这种比较艰苦的行业的承受力和与男性同行的合作问题。如果是大学女教师,还要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及事业、家庭与婚姻的关系等,这些问题与地理学专业相关,但也超越了地理学的界限,带有高校女性成长的共性。我想从专业的特殊性和工作的共性两方面,谈谈我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我与地理学》。
  我想用一张图作为“引子”,对于男女两性在事业、家庭和婚姻上的共性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在图1中,T代表时间,D代表发展,虚线代表女性(前提是只生一个孩子)的发展路径,实线代表男性的发展路径,右端Q点为退休时间。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在退休之前,在事业的发展上呈整体上升态势。相比之下,女性在人生的婚育阶段(25~35岁左右),会因为这个生理过程在事业上有所延误,转入人生的低谷。这是男女两性的自然生态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代表专业能力。但是,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却不会因为这种性别的自然区分,去做分配和收入上的差异化区分。女性承担着人类社会人口生产的任务,无法跟男性在职业竞争中实现自然过程的平等,因此女性要加倍努力,度过人生某些阶段的脆弱期和事业发展的瓶颈期。与此同时,女性从青春期a点到更年期b点,每年有12个月经期,形成相应的体能、情绪和生理的月脆弱期,因此女性要更有计划性,应该正确面对这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积极协调自我的心态和节奏,发展事业,享受生活。这是我对这种带有普遍性现象的认识。
  以下,我将从人生基石、地理教学、地理研究和教书育人四方面,跟大家谈谈我的具体看法。
  一、人生基石——记忆扫描
  我出生于“天苍苍,野茫茫”的内蒙古,那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自然环境。我父母在家里扮演着“严父慈母”的角色,也塑造了我的“两面性”: 父亲的严厉教诲,使年幼的我内敛与恪守;母亲的宽厚慈爱,又给了我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姊妹中,我排行第五,被喊作“小五”,四位姐姐给了我很多可借鉴与可思考的成长经验,让我能从她们身上汲取好的经验,避开教训。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幸运的。我也比她们的学历都高,并且依然在岗位上,而我的四个姐姐都已退休了。
  我的独立的个人成长是从当知青开始的。高中毕业后,我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开始了三年的乡村生活。我在阴山脚下的土默川平原插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与大自然亲近起来,直至我与地理学结缘。
  我出生在城市里,到了农村,我每天要看天、看云、看土壤、看水。我学会干许多农活,耕地、撒种、收获,与地表和农业生产活动打交道。在我眼里,这些都特别新鲜,也都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自然的兴趣,为我日后考入地理学专业打下了一种很感性的认识基础。如果没有那三年的下乡生活,我就不知道该如何学地理,不知道如何亲近与体验自然。在农村的三年里,我还学会了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自己要决定怎样生活,怎样做所有的事情,怎样与当地农民相处,以及怎样与其他城市女生一起认识农村世界。我那时体会到,这些社会关系处理好,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我后来学地理学时,也注意处理社会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社会关系不是地理学的内容,但它的作用并不亚于地理学,因为一个热爱地理学的人,必然关爱人地关系,必然要将人文和地理紧密联系,并用这种生命的视角去看待我们周围的自然界。
  我于1977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是祖国改革开放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这一批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能吃苦。他们大多是从劳动锻炼中走出来的。记得我在大学里的实习课是做“测量”,分在第六组,由于能吃苦耐劳,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也为我后来从事地理学专业的多个领域的研究铺了路。大学四年中,我始终很认真地上课、读书。这段时间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我在大三时与同班的小史明确了恋爱关系,奠定了我未来的家庭的基础。
  毕业后,我留校当了教师,但我还是想再读书,就念了研究生。1988年读研,我的导师刚好那年退休,当时内蒙古师范大学并没有我的专业的硕士授予权,我又是本学院的第一个研究生,导师就跟我说,让我在全国高校中选择对口的课程去上课。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选了两门课。我的这位导师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者,今年90岁了。他是我们国家第一届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特等奖获得者,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到内蒙师大任教,在祖国北部边疆一干就是近70年。我当教师后,他把他积累的教学卡片都寄给我,共有六百多张,最早写下的卡片是1950年的,比我的年龄都大。我最后在北师大获得了硕士学位。在我的导师的指导下,我的这段研究生学习,让我在不久开始的教学科研的新路上,迈出了扎实的一步。我还收获了幸福的家庭,丈夫、女儿和我都是同行,一家三口在事业、生活和工作上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这也让我乐业爱家。
  现在让我谈谈我的家庭观。以我多年的经验,我总结出一套“家庭共产主义论”。大家看,从恋爱到结婚,从单身到夫妻二人世界,再到三人以至多人世界,这是不小的转变。家庭的特点,首先是家庭资源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需分配。在家庭中,并不是谁挣得多,谁就花得多;而是按照需求,进行配置。其次,家务劳动的分配也不是强行地平均“设岗”,而是根据个人的擅长按需设岗。另外,家庭是社会关系正能量的储备细胞,凝聚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最强烈的责任——顶天立地的男人的责任感和父爱,最童真的快乐——孩子的天真无邪的欢笑。这是三种人类最原初、也最重要的情感,都会在一个家庭单元中得到培育。这种正能量一旦培育和发展,还能继续得到良性转化,母爱和父爱,母亲的责任和父亲的责任,都会在家庭里传递延续,在家庭成员之间互动、影响和转化。它推动每个家庭成员和谐有效地发展,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促进者。这种家庭观的核心是积极的凝聚力。它不是私有观,而是将个人价值和家庭责任建立在社会集体理想中的自律意识和公益精神。   二、地理教学—— 本科教学
  我的本职工作是大学教师。教师的天职是要搞好教学,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讲授的是区域地理学,我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流域系统”观。
  我把教师的人才培养观与地理学中的“水流”概念结合起来,把我的学生发展,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能量流动与知识积累,并推动不断向上前进的过程。在“流域系统”中,学生能力和知识的提升、转化和积累,主要体现在这“三游”上。其中,“上游”要达到的效果,要由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中游”的效果,由上课过程决定,在课程讲授中,师生互动,知识转化;“下游”,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提升效果决定。这种教学是一个充满了智慧和互动启发的场景。特别是大学教学,学习的青年对象都有强烈的思维活动、鲜明的主体性和积极的能动性。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小学上课。大学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造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参与思考,这种大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首先,是“上游建设”。以我讲授“中国地理课程网站结构”为例。第一,我要让读者知道“谁来教”,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第二,我要说明“教什么”,即我要对课程有个描述。第三,我要明确“怎么教”,这时我会充分利用网上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第四,我要告诉学生“如何学”,这里涉及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的门径。第五,我要考察“教得怎么样”,就是经常开展教学评估。做到这些,还不能促进学生创新,我还要向学生提供各种网络教学资源,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其次,是“中游建设”。我把它称作“多源信息—多教学环节—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过程。举个作业的例子。现在的大学生有个很不好的风气,就是会抄阅,但不喜欢思考;会复制,但不会创新。这种倾向不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设计了“创新思维导出法”,给学生增加了“思路或创新点”和“提出问题”两个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期中考核中,我设计了“面试”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公布题目,提出要求,提前答疑,然后进入面试,充分鼓励学生提问题,向教师反馈,给他们机会表现自己,让他们通过系统地、逻辑地呈现头脑中的问题,锻炼思维的表述能力、思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以及训练表达的条理性。
  再者,是“下游建设”。学生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间断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在这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我认为,有了良好的研究能力,学生的就业和深造就容易很多。在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最重要的就是动脑、动手和动口。
  关于动脑的能力,我用构思和撰写一篇学术文章为例。我们现在很多学生都不会写论文,一提起写论文就很头痛。我就用拟人法来描述一篇好的研究论文应该具备的要素。例如,人只有肉不行,有了骨架,才可以辨析出人形。因此,一篇文章是从骨架开始的,也就是从思想“架构”开始的。但是,光有骨头也不行,那是一具“骷髅”,还需要为它添加肌肉(而非肥肉),有了肌肉,就有了“内容”,就能运动,这就是体现思维活动。但只有这前两者,这个“人”还没有活起来,还要有血液;有了血液,人就活了,充满了活力。文章也是一样的,要有新点子、新思路。这好比人要有大脑一样,一篇好文章也需要有好的想法,能创新。最后,当这些要素都齐备时,我们发现,这个“人”还是一个裸人,我们还需要给他穿衣服,这就是学术规范。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需要加以学术的规范,才能合格。
  关于动口,我强调北师大的学生作为一名广义的师范生,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课能力。结合我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讲课“动口”的三个要诀,即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数。教师讲课,要目标明确,还需要准备充分的可视化信息和作证材料,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我把这种讲课方式比作“物质三态”,即气态、液态、固态的转化。一堂好课,应该有“三态”的转化。首先,在课前,应该明了“想讲什么”,我把这个阶段比作“气态”阶段,它是存在于教师的脑海里的。其次,要做到“讲和听”,这叫“液态—气态”过程,也就是教师要由想变成讲,并且能够让学生听得到和听进去,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要表达出鲜活的教学内容,要对学生、对知识的习得过程有很好的把握,使讲课如潺潺溪水浸润学生的心田。再者,要把“液态”转化为“固态或液态”,就是要让学生有反馈,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变成自己的东西。一堂好课,应该能够实现这三态的转化,缺一不可。
  在教学方面,我还要特别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到了我这个年龄段,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肩负着“传帮带”的责任,我还要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后备的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勇于突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举两个例子,一是我组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三十多所高校和我们自己的团队共同编撰了《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33册。二是我带领我们自己的团队和美国高校同行展开国际教学交流,共同编撰《A Comparative Geography of China and the U.S.》教材。这两件事都让我意识到,要真正做成大事,就要依靠团队。我们北师大“区域地理教学团队”经过老中青教师的共同努力,是第一批(2007年)入选的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地理研究—— 国家需求
  我研究区域地理,几乎所有研究项目都是围绕国家现实需求进行的。怎样搞好科研?我也举两个例子。一是开展中国三代自然灾害地图集的研究。从1989年起至今,持续二十多年,我先后参与并作为制图总设计者编纂出版三种自然灾害地图集,形成了“三代”自然灾害学思想的发展序列:第一代《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第二代《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和第三代《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这些著作都是中英版。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在这个为期不短的研究中,我们的本科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教师作为项目的主持人和主要团队成员,只要有创新思想和严密的科研框架,并善于教学,就能在这种大型科研中帮助本科生既学习又成长,其中的优秀者还能迅速成长为中坚力量。   二是开展海冰资源淡化与利用技术研究。这是我主持的863项目(2006-2010年)。我主要讲如何创新。这个项目是在我国的渤海湾做的,渤海冬天是结冰的,是世界上最低纬度的结冰区。一般世界上缺水的地方的海水都不结冰,结冰的地方都不缺(淡)水,唯有环渤海地区又缺淡水又结冰。但是,我的一个生活经验启发了我。1995年,我家里买了个冰箱,我给孩子冻冰块,冰块里有糖分。吃冰块时先把糖分吸走了,剩下的结冰部分没有多少糖分了。我丈夫突然想到:糖是这样,盐会不会也如此呢?第二天,他就派了两个女生(1993级),到渤海打了两大桶海水回来做实验,结果成功了。她们俩后来的论文也是由此而生。这个例子是从我们的生活开始的,再到指导本科生做研究,积累了数据,形成了思路。我这个项目要做的事就是把环渤海的盐荒地改造成良田,我就是用这种海冰水进行浇灌,整个过程可以说低炭节能,是可持续的。在这个项目中,后来不仅本科生,连硕士生和博士生也都参加了锻炼,做了很多学术论文和多项专利。我们师生共同奋斗,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科研需要围绕国家需求,并能突破创新,同时也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教书育人—— 教师天职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是定位。教师怎么定位,学生怎么定位,要解决好。我个人的理解是,应该做到“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所谓“一个中心”,就是对于教师而言,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所谓“三个基本点”,就是有三项工作不能缺少和偏废。教师是学生成长的管理者,更不能缺少和偏废这个环节。以往很多教师都会忽视它,以为只搞好教学和科研就是一个好老师了,但实际上不然。教师还有其他责任,包括对学生需求的满足,对学生困难的帮助,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洞察,以及解决那些关系学生能否顺利地读书,能否愉快地解决生活过程中一些在他们看来很重要的问题。教师是应该把学生放在自己心里的,管理好学生的这类日常思想、情绪和生活内容也是重要的。当然,对学生而言,他们也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学习。除了学习之外,学生还应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这也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在能力培养方面,我把学生分为四类,不同类别不同对待。对聪明勤奋的学生,我会超前培养;对勤奋但不够聪明的学生,我会启发培养;对聪明但不够勤奋的学生,我会督促培养;对既不聪明也不够勤奋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是进入大学后变的),我会耐心培养。在我心中,没有培养不好的学生,只有自己有惰性并缺乏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不只是谋生的职业,甚至不只是一项工作,而是应该更多地被认定为终身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我认为,除了教师这个行业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能与它相比,教师是培养一个鲜活的、充满朝气的未来人群的工作,教师应该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份崇高的事业。
  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我也想用这样两个等式来说明。幸福=(i j)×(aX bZ),价值=(i j)×(cY dZ)。其中,i表示对学生,j表示对社会/学校,X是奉献,Y是责任,Z是爱心,a、b、c、d表明不同程度的系数。在我心里,幸福和价值是有关对象和态度的两个参数体系。当你对学校、对社会/学校的奉献越多,你的幸福指数就会越高;当你对学生、对社会/学校的责任越大,你的价值也就越高。一个人如果没有付出就永远体会不到幸福,同样,一个人若不能承担责任也永远体会不到人生意义。
  我想用一个问题来结束今天的讲座。“学习是为了什么?”我想,学习是为了传递和培养人类的优秀素质,成为对人类有用的人;学习是为了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座的同学大多数是大学生。最后,送给在座的各位同学一句话:今天比明天更年轻,热爱大学每一天,享受学习全过程!
  (文中集体照片由武晓伟提供)
  (责任编辑:林静)
其他文献
果树施用化学农药,是防治病虫害、实现丰收的重要措施,但在生产中有些果农因不掌握正确的喷药知识,盲目喷药,果树病虫害得不到及时有效防治,有时甚至发生人员农药中毒,造成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制订和颁发,是我国高等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成果,它是具体落实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培养我国高级工程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突发事件呈现数量增加、强度加大、叠加型和复合型等新特点,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意
本文将呈现柏树如何由素材设计至成品,以及所有实务操作流程示范。其作业流程如下:1.特性之优劣点检讨。2.生命水线的界线确认。3.设计蓝图。4.水线设计。5.舍利雕刻。6.要枝
鲁迅比毛泽东年长十多岁,毛泽东在长沙读师范的时候,鲁迅已名满天下了。要厘清鲁迅与毛泽东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还需从鲁迅生前和身后两个历史时期说起,即鲁迅生前他们之间有
据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疆已建成林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266.67hm2,其中结果面积133.3hm2,基地分布于8个地州的20多个县市,定基地建设合同8份。根据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谈
太多太多耳熟能详的张学友金曲,既在张学友演艺生涯的每一个时期留下印痕,也在无数中国青年人的心中写下最温暖的记忆。 Too many too familiar with Jacky Cheung’s Golde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闭幕后,国家安监总局党组迅速组织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用Hopkinson杆实验装置在不同温度下对LY12铝合金进行动态压缩实验.采用XRD线形分析对压缩试样的微细观结构演化进行研究.由XRD的积分宽度确定试样中位错为刃型位错.衍射峰形
2012年2月28日,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获得了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王澍喜欢箫管,擅长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