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对于学生来说,习作重在激发兴趣,虽然第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写话”,但真正开始写整篇文章还是从三年级开始。比较统编本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习作指导,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为例,通过与课标、学段、目标对话,有效提升学生习作水平,以便让学生真正赢在起步。 一、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还在于备课。教师吃透了《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了名师的教学实录,还从网上下载了不少精典的教学设计,不是用心良苦了吗?问题就出在这里,《教师教学用书》也好,名师课堂实录也好,经典的教学设计也好,哪怕学得再像,仿得再真,那也只是他人的见解,并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情。 所以,借鉴,永远只能是借鉴。没有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没有把握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伪阅读”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表面看起来是在阅读,实际上并没有融入文本,没有与文本进行真正密切的对话,阅读效果甚微。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真”阅读呢? 一、在追问中真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由于学生的思维惯性或者懒惰心理,经常会出现被动应答或者表面应答的现
选入统编本教材的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面面俱到地讲解,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品味、感受,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从文眼处入手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文学作品中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凝练成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这个词语或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诚然,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外的与语
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值得学生细细品析。于是,很多教师将较多的课堂时间交由学生自主表达与交流,看似呈现出开放的课堂,但学生的动态生成缺乏统整,认知层次停滞不前。如何将经典文本中零散的信息进行统整,笔者结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主题,让零散信息不断聚合 小说的核心主旨是刻画人物形象,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作者为了展现人物特点而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学生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拥有怎样的识字能力,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很大。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学就应从语言的学习运用着手。我们只有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逐步落实语言运用,才会为以后的高年级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具
古诗是我国悠久灿烂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简洁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成为各个版本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统编本教材所选编的描写景色的古诗堪称上乘之作,不仅有着精妙的语言,还描摹出了优美的画面。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感受诗句中描摹的画面之美。笔者以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远近对比,想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与文化、提升语言和表达、培养审美和创造的任务,还担负着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提出“儿童哲学阅读”这一概念,通过阅读引发儿童思考,形成哲学思辨。哲学阅读重在对儿童进行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重在发展儿童的深度思维,使儿童在未来生活中能够主动“为自己思考”,并“寻找自己的意义”。 一、儿童哲学阅读的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影响下,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师也从以往的关注教学内容转向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对学生的长远学习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一、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恰当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