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爬山虎的脚》为例谈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nit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中有单元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了语文要素,再通过课文的学与用来落实语文要素。
  一、宏观把握,联结语文要素
  小学阶段语文要素具有连贯性和螺旋式上升性,只有深度研读教材,才会更好地落实到每一年级、每一单元、每一课以及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就语文要素“观察”而言,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如果能宏观把握、纵向了解各年级关于“观察”方面的语文要素,在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能够留意到关键词语的细微变化。以《爬山虎的脚》(四年级上册)为例,在导入环节可以这样来设计:在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搭船的鸟》,正是因为文中的小作者善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所以结识了一只美丽可爱的翠鸟,让他的旅途变得快乐而有意思。“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学会认真仔细地观察,就能获得很多有趣的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叶圣陶先生,一起学习他的文章《爬山虎的脚》,看看他是如何对爬山虎进行连续细致观察的。
  二、抓关键词,感受语文要素
  《爬山虎的脚》第2自然段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色……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抓住这些描写特点的关键词语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生动的表达,还能体会到连续的观察。设计如下: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看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1)抓住关键词语“均匀、一顺儿、拂、漾”等,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
  (2)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生动的表达: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摇晃起来,好看得很。
  (3)閉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作者将爬山虎叶子写得如此生动形象,你觉得作者观察了一次还是许多次?
  抓住关键词语“刚长出来、不几天、长大、一阵风拂过”来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3.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感
  受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刚长出来是嫩红的,过了几天变成嫩绿的,长大了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起风时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在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三、依托探究,落实语文要素
  在教学第3~5自然段时,通过出示自学提示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来落实语文要素。
  1.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
  根据提示在书中勾画出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攀爬的过程。提示:在书中勾画出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抓住关键动词),并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汇报交流。结合书上放大的图片以及用绘画的形式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和样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通过抓关键动词以及做动作感受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来自于连续细致的观察。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落实语文要素,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留心观察的好处,为今后在生活中学会连续观察并养成观察习惯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又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语文要素”在学生心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骊城学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选入统编本教材的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面面俱到地讲解,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品味、感受,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从文眼处入手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文学作品中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凝练成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这个词语或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诚然,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外的与语
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值得学生细细品析。于是,很多教师将较多的课堂时间交由学生自主表达与交流,看似呈现出开放的课堂,但学生的动态生成缺乏统整,认知层次停滞不前。如何将经典文本中零散的信息进行统整,笔者结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主题,让零散信息不断聚合  小说的核心主旨是刻画人物形象,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作者为了展现人物特点而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学生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拥有怎样的识字能力,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很大。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学就应从语言的学习运用着手。我们只有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逐步落实语言运用,才会为以后的高年级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具
古诗是我国悠久灿烂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简洁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成为各个版本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统编本教材所选编的描写景色的古诗堪称上乘之作,不仅有着精妙的语言,还描摹出了优美的画面。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感受诗句中描摹的画面之美。笔者以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远近对比,想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与文化、提升语言和表达、培养审美和创造的任务,还担负着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提出“儿童哲学阅读”这一概念,通过阅读引发儿童思考,形成哲学思辨。哲学阅读重在对儿童进行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重在发展儿童的深度思维,使儿童在未来生活中能够主动“为自己思考”,并“寻找自己的意义”。  一、儿童哲学阅读的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影响下,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师也从以往的关注教学内容转向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对学生的长远学习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一、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恰当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
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统编本教材在习作方面进行了全新的编排,紧紧抓住“学会读书”“学会习作”两个核心点,践行读写结合的理念,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就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谈谈教材中习作设计新亮点。  一、编排独立化  阅读六年级上册整本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在习作编排上的一
所谓应用文,《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指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收据等。”教材入选的应用文都尽量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其生活实际,能在生活中有效运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但应用文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和语言特色,和以抒情达意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文体比较而言,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课堂教学容易产生程式化的倾向,导致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教学艺术。教学中,可针对应用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