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韧素质考试办法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i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体育类专业统考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有些测试项目存在不合理性,对有些考生来说不公平。所以,我们要适当地调整测试方法和评分标准,让所有考生在公平的条件进行测试。
  【关键词】江苏省体育统考柔韧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选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高考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作为高考项目其中一员——体育统考,也必然在改革和创新之列。自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已经为国家选出许许多多人才。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高考体育类专业统考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牵动着老师、家长、学生、乃至相关人员的精力。江苏省高考体育类专业统考从原来我们考的老四项:100M、立定三级跳远、铅球、800M各项25分共100分;到2004年取消老四项中铅球这个项目,增加了坐位体前屈(5分)和专项基本技能(20分),总分还是100分;再到2010年,我省体育专业统考项目为两部分:身体素质(100分)和 专项技能(50分),共计150分。其中身体素质考试项目,只是把原老四项中的铅球改为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每项还是25分。在不断改革中,现有的考试项目和模式比较合理,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是,在不断改革中,有些项目或多或少存在不合理地方。下面是笔者多年从事高考体育训练过程中一点认识和想法,不足之处请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一、 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不合理性
  2004年江苏省高考体育类专业统考中取消铅球,增加了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和专项基本技能这个两个项目,坐位体前屈这个项目和测试这个项目所用器材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也知道这个项目是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反映这些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
  测试中要求测试者坐在地面上,两腿并拢,膝关节不能弯曲,两掌心相对,上体前倾,来推动器材上的滑标到最远处静止三秒,则为测试者成绩。
  这个项目是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反映这些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但是,有些情况下测试的成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下面,我们来做这样一个推断:我们找来两个身高一样,而上下肢比例不同、手臂长短不同的两个男考生来进行测试,其中一个考生下肢(腿)较短,而手臂和上肢较长,另一个考生恰恰与其相反,下肢(腿)长,手臂和上肢短。假设他们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一样情况下,第一个考生坐位体前屈的成绩一定比第二个考生好,但这又于我们的假设他们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一样相矛盾。我们很容易看出考生坐位体前屈的成绩还取决于考生上下肢比例及手臂长短。所以说,这种测试的方法不能客观地反映考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对于部分考生来说这样测试就不公平、不合理了。
  二、武术专项柔韧素质(正压腿)不合理性
  自2010年至今,在江蘇省高考体育类专业统考武术专项素质中,有两种方法来测试考生柔韧情况:一种是竖劈叉,一种是正压腿(考试时二选一)。在这两个测试方法中,笔者认为正压腿这个方法对部分武术考生不公平。我们相信这种测试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出考生的柔韧素质,但在有些情况下测试出来的成绩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柔韧素质。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1.正压腿的测试方法及评分
  一条腿的脚后跟放在一定高度肋木上,另一只腿站立,两腿伸直,身体正面并前屈,脚尖勾起,测量前额与脚尖距离,查出相应的得分。前额与脚尖相距5厘米以下得满分,前额与脚尖距离每增加3厘米扣满分的十分之一,30厘米以上不得分。
  2.正压腿测试方法的不合理性
  我们找来两位同样身高的体育考生,第一位考生上体长、下体短,第二位考生正好相反,上体短、下体长,但这两位考生柔韧素质基本相同。我们让这两位考生来测试正压腿,按照我们的评分标准,第一位考生的成绩要好于第二位考生成绩。但我们说过他们柔韧素质基本相同,却测试出不同的成绩,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测试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考生的柔韧素质。为了让每位考生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参加考试,我们的测试方法和评分标准要做出相应调整。
  三、建议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这两个测试柔韧方法的不合理性在于考生上下肢比例(长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考生柔韧素质成绩。在测试时要考虑考生的上下肢比例(长度),这样才更公平,更合理。
其他文献
【摘要】古今中外,无数优秀教育工作者都身体力行,向我们诉说一个恒久不变的道理:只有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我们的学生,我们才能真正开启每一位学生心灵的窗户,做他们生活、情感上的导师,有效的引导他们对生活的挫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就没有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更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只要有了爱心的依托,我们就能做好班主任的工作。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以极其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
自参加2013国培计划之后,我感觉自己的业余生活充實了,忙、痛并快乐着,不觉间发现自己有很多收获:教学水平日渐增长了;教材分析也更精准了,学生也爱听课了……  一、在曲折中探索  说实话,我是一位老“课改”了,十年前课改开始,专家们在台上讲,我会后不知所云。  为什么十年课改理念不能深入我心呢?剖其原因,有这么几点:1、专家们只告诉我们课改如何好,但没有深入到教学一线中来,不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增加了阅读量。在阶段目标中,还就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充分体现了“文章源于丰富的积累”这一朴素的道理。  但是我发现,农村孩子由于受到生活环境中时空的限制,信息比较闭塞,见不多,识不广。加上家庭经济条件、所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学生写起作文来觉得仍是“三个没有”:一是“没词儿”。面对作文题目恰似做无米之炊,想出了上句没下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但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大多数学校、大多数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问题,不仅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广大教师、学校、家长颇感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摘要】近几年,学生数在不断的减少,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由原来的每班五六十人降到了每班二十几人。小学教育的小班化已经是教育的一种新趋势。小班化教育是小学阶段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实施小班化教育,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本文对如何加强小班化小学数学练习的开发与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数学练习研究分析  一、设计趣味性练习,让学生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让学生在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被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与集体学习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却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所以,我们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引领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核心。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品德与社会》教学常常偏离甚至违背教学目标,实在令人担忧。现就《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己之见。  1、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方法严重滞后。  《品德与社会》教学开展教研活动较少,大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就是在教學比
网络,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因为传输信息的快捷和信息量而产生了极高的效率,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便利;另一方面,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小学生影响很大。这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兴其利、去其弊,这给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加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