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应该成为“诱人的苹果”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具有高度思维性、抽象性的学科,所以学生的厌学和怕学现象常常出现。假如可以让数学知识成为一颗颗“诱人的苹果”或是其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许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而“比拟”本应是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数学教学中可以加以运用吗?学科有区别,但无绝对界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所以应打破学科限制,只要有利于教学就应该加以研究和应用。本文将介绍自己在平时数学教学中使用“比拟”手法的点滴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将数学对象进行“拟物”
  案例:教学“商的变化规律”
  (出示一个算式让学生集体解答:54÷18=3)
  师:如果把被除数54看作苹果的个数,18看作人数,商3表示什么意义?
  生:平均每人分得的苹果数。
  师:正确。那么,如果把54缩小3倍,18不变,商应该是几?商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独立思考,写出想法和做法,小组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商应该是1,商也缩小3倍。
  投影展示:(54÷3)÷18=18÷18=1
   3÷3=1
  生2:我是根据老师说的苹果数猜想的。苹果总数缩小了3倍,人数不变,平均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当然也会缩小3倍。(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是呀,你真有见解。那么,如果被除数54不变,除数18缩小3倍,你能说出商应该如何变化吗?
  生3:苹果总数不变,人数缩小3倍,平均每人分得的苹果数应该会扩大3倍。
  证实: 54÷(18÷3)=54÷6=9
   3×3=9
  师:呵呵,同学们能把得到的规律用数学语言总结出来吗?
  师生总结得出:在除法中,除数不变,被除数缩小几倍,商也缩小几倍;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几倍,商反而扩大几倍。
  师:看来,数学规律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呀!
  ……
  学生看到除法算式想到“苹果”,不论从心里感觉,还是数学理解,都“舒适”多了。
  二、将数学对象进行“拟人”
  案例:教学“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对比”
  学生由于已经在前一节课通过动手实践证明了一个重要的体积关系——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们要练习类似于这样的变式问题: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和底面积都相等,如果圆柱的高为3分米,那么圆锥的高为( )分米?
  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公式,通过列出等量关系式(即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即S×3 =S×h锥×1/3,然后通过抵消S,继续解方程得到h锥=9。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和计算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若用“拟人”的方法来教学就有趣和简单多了。
  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同学们观察一下,其实我们可以把圆柱看成一个“胖子”,那么圆锥则为——
  生:“瘦子”!
  师:“胖子”是“瘦子”体积的几倍?
  生:三倍。
  师:那么,“瘦子”现在要想和“胖子”体积一样,底面积也一样,那么“瘦”子的高度应该怎样?
  生:应该变高。
  师:联系我们已学的知识,“瘦子”应该变多高?
  生(思考后):变成“胖子”的三倍!
  师:不错。所以,刚才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怎样解决?
  生讨论后得出:3×3=9(分米)。
  三、除了将数学对象单独进行“拟物”“拟人”以外,还可以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效果一样有趣
  案例:教学“乘法分配律”
  小学阶段,运算定律中最为复杂、运用最为广泛的是“乘法分配律”:(a b)×c=a×c b×c。学生对于其理解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但是运用“比拟”手法,教学和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
  师: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想象,能把括号想象成我们生活中的房子吗?
  生:可以。
  师:在括号中,有两个什么?
  生(自然而然):两个人。
  师:c是“苹果”,你认为应该怎么“分配”它?
  生:a要“苹果”,b也要“苹果”。
  师:我们只把c和a乘,而不和b乘,可以吗?
  生:不可以,不公平,两个人都该得到“苹果”。
  因为在实际具体数字的计算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即括号外的数字,只和第一个数字乘,而忘记和第二个乘,这样来“比拟”自然地让学生印象深刻。
  数学很“抽象”,但那仅是“表象”。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故而数学可以很有“人情味”,也可以很“生动”。教学中,若教师用“比拟”的方法适当地渲染数学内容,学生怎能不爱学数学?我想,那将形成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良好教学局面。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数学故事,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有一只蚂蚁住在A
关注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的具体措施。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就必须有扎实的数学阅读基本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方法,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手脑并用,理解阅读  读写结合、手
[摘 要]课堂中妥善处理好教学的“放”与“收”之间的关系是进行开放性教学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活动和享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开放题 开放题教学 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 案例 剖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30  数学教学应体现开放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
学习数学的每一个阶段、经历数学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攻克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难关、完成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目标,就是登上数学王国的每一个美丽的顶峰。而其间经历的过程却是阴冷峻峭的。因为这样的过程,有人就会退避三舍,有人即使攀登却甚感枯燥无味,所以很多人从儿时起就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难道是他不知道顶峰的美吗?肯定知道。原因之一,是他没有真正体悟过那冷峻的美。原因之二,是他不知阴冷峻峭的过程其实也充满着生动。也
[摘 要]“预学后教”,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预学单预学,进行自主学习和亲身尝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新范式。实施“预学后教”教学策略,教师要理清“为什么要预学”“预学学什么”“预学怎么学”“预学改变了什么”四个方面的内涵及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凸显“预学后教”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学 数学思维 学习方法 基础知识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科学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张扬个性、激励创新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个性和创新总是相伴而行,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特色,学生个性
兴趣就像一把钥匙,学生的知识宝库、智慧之门都等待它去开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教学素材,采用设疑、猜谜、讲故事、表演小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主探索,习得新知。下面,我以“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伊始,趣即生  学生对新课有一种神秘感、好奇感,课始的新课导入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够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激发求
[摘 要]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教学“认识小数”一课,在巩固练习中都设计了同一道“在数轴上填合适的小数”的习题。同样的习题,由于两位教师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尤其是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果教师在各课中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好、创造出更多和更好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数轴 数感 数形结合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越位”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课前所做预设的一种超越。以“认识100以内的数”的第一课时“数数 数的组成”教学片段为例,从家长、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发生假“越位”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越位;数数;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17-03  【案例背景】  “越位“
[摘 要]面积单位——公顷,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这个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助学在起点处、探究在要点处、体验在疑难处三个策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公顷这个概念。  [关键词]助学 探究 体验 公顷 起点 疑难 要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28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