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糖友”警惕高血糖陷阱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 例
  徐工今年40岁出头,平时工作经常加班熬夜。半个月前因感冒在药店买了感冒药,可一盒药吃完不见好转,时而伴有低烧,而且觉得浑身无力,腿抬不起来,更奇怪的是口渴明显,水喝得比以往多出好几倍。但徐工并没在意,以为感冒发烧应该多喝水,身体太累休息一两天就好了,可熬了几天病情并没好转反而日益加重。在家人的极力劝说下,他终于扛不住了,急诊入院。
  入院后查体:体重62公斤,随机血糖15.8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7%,胆固醇(TC)3.94mmol/L,甘油三酯(TG)1.19mmol/L,其他指标都正常,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给予重和林®R+N强化治疗:重和林®R早餐前5单位、午餐前4单位、晚餐前4单位皮下注射,重和林®N睡前12单位皮下注射作为起始治疗剂量。治疗期间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到重和林®R早餐前8单位、午餐前6单位、晚餐前6单位和重和林®N睡前18单位,全天各点血糖谱降到达标范围。空腹血糖5.3~6.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8~8.3mmol/L,睡前血糖6.3~7.8mmol/L。徐工因工作忙要求出院,在出院前3天转为重和林®M30早晚两次注射,出院后到门诊调整了几次胰岛素剂量,并结合自我血糖监测和饮食、运动治疗。之后徐工的血糖控制一直比较平稳,很少出现低血糖。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降到6.9%。
  
  解读
  本例为新发的中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发病时糖化血红蛋白10.7%,说明近2~3个月的血糖水平很高,单用口服降糖药很难在短期内改善高血糖,并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很多临床试验已证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明显高血糖时可短期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如徐工采用的“餐时+基础”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方案,可显著改善高血糖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该患者病程不长,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较好,血糖控制良好。但患者因工作需要出院,考虑是初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将1天注射4次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改为预混胰岛素(重和林® M30)1天2次的治疗方案。由于预混胰岛素可同时有效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患者容易接受和掌握这种治疗方案。而且,与重和林®配合使用的笔式注射装置——拜林笔TM2具有自动、准确、安全、便捷的特点,能自动向体内推药,有效消除自我注射胰岛素的害怕心理,使患者更容易遵医嘱坚持治疗。另外,配合饮食、运动及血糖监测等综合管理,患者的病情得到较大改善,血糖达标。
  
  重和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重和林®是拜耳公司出品的优质重组人胰岛素。国外研究和国内上市前研究均证实重和林®安全性良好,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人胰岛素产品具有相同的降糖效果。重和林®经10年验证,被确认为是“高效、安全、稳定”的产品。
  
  重和林®剂型丰富,适应人群广泛
  重和林®包含常规人胰岛素重和林®R、预混人胰岛素重和林®M30和中效人胰岛素重和林®N3种剂型,其丰富的剂型可适用于儿童、孕妇及成年糖尿病患者。不同包装规格的重和林®使其能够适用于多种胰岛素给药装置。
  可见,重和林®是一种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优质人胰岛素,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广泛的新选择。
其他文献
一针一药,一针即基础胰岛素,一药即口服降糖药,基础胰岛素联合一种口服降糖药,低调了说是优势互补,高调些就是“黄金组合”了,总之深受“糖友”欢迎。正可谓:二者联姻,抗“糖”同心,针药齐施,谁与争锋?    一针是什么样的针  目前我们对基础胰岛素的认识和要求可以简而概之:理想的基础胰岛素需具备作用持续时间能覆盖24小时、注射次数少(一天一次)、低血糖发生频率低、无明显吸收高峰、作用曲线平缓等特点。 
期刊
脂肪肝与糖尿病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更形象的比喻就是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关系。国内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46%,换句话说,几乎每两个糖尿病病人就有一个出现脂肪肝。可人们往往起初并不重视脂肪肝的潜在危害,观念上存在种种误区。    误区一  脂肪肝不是什么大病  脂肪肝是一种“不痛不痒”的疾病,因此,很多患者常常忽视疾病的治疗,或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其实,这都是因为脂肪肝善于
期刊
表格说明:    星期一  农夫山泉:刚刚享用过美妙周末的美食饕餮,周一不妨来点素食、粗粮等食物,平衡一下周末摄入的多余能量!  小计划:将早餐习惯改变一下,把原来爱吃的烧饼、油条、肉包子统统从餐桌上撤去,换成烤全麦面包片加蒸蛋羹,晚餐来个窝头或菜团子加凉拌素菜。至于午餐?按照这个计划自己定。  迈开腿:周一上、下班高峰,何必去拥挤,迈动双腿走两站!   小计划:步行15~30分钟。速度由慢逐步加
期刊
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血糖监测是判定治疗有效与否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主要监测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糖等。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通过糖化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糖基化产物,其所占血红蛋白总量的百分数表示糖化血红蛋白的值。血糖浓度越高,葡萄糖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数量越多,糖化血红蛋白值也越高(如图所示)。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水
期刊
在这个日渐寒冷的季节,站在新旧更迭的时光路口,我们挥手告别2011年,带着不舍,也带着遗憾。这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这也是夹杂失望的一年。减肥手术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期盼,但争议一直未断;胰岛素的使用和注射技术有了规范,自我管理和血糖达标仍任重道远;新的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更加严格,新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适当放宽,前者的严格使中国的“糖妈妈”增加了100多万,后者的放宽告诉我们,比达标更重要的是安全;老
期刊
李女士76岁,3年来便秘一直困扰着她,经常是3~4天想尽办法才大便一次,可每一次都很难便出来。先后应用通便药(如麻仁丸、番泻叶、开塞露、甘油栓等),效果也不佳。因排不出便,腹胀难耐,坐卧不宁,苦不堪言,为排一次便弄得她筋疲力尽。为此,她曾到多家医院诊治,医生给她开了不少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和西沙必利等),可就是不见效。后来医生发现她患2型糖尿病,又给开了她口服降糖药,依然没有什么效果。经检查她的空
期刊
作用更理想、服用更方便,一直是广大“糖友”对降糖药物的要求,同时也是各大制药企业的长远追求。  对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随着病程的推移,只用一种降糖药是无法控制好血糖的,往往需要多种不同降糖机制的药物联用。但服用多种药物,无疑给患者增加了极大的负担,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记忆力本来就差,再加上很多人除了需要服降糖药外,还有降压药、调脂药等等,如此一来,忘服药、服错药就成了常见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治疗
期刊
张怡患糖尿病6年多,一直控制得不错。这段时间,天气变化比较大,忽冷忽热,血糖也跟着不平稳起来。这天晨起,张怡突然发现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了,孩子们立即将她送到附近的医院。眼科医生给她做了检查,诊断为眼中风引起的左眼视力突然丧失,幸亏救治及时才挽回了一些视力。医生告诉她:眼中风的发病与全身血管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寒冷的季节和过度波动的情绪是最大的
期刊
鸡汁雪菜百叶卷  文、图/北京 杨奕  原料  猪肉馅100克,百叶(或叫千张或叫豆皮)两大张,雪菜100克,鸡蛋1枚,葱姜适量,香菜梗适量,盐、料酒、白胡椒粉、鸡精各适量。  做法  1.在肉馅中加入一枚鸡蛋,少许葱姜末,加入盐、料酒、白胡椒粉和鸡精,充分搅拌上劲;  2.将百叶切成约十三四厘米见方的小片;  3.在百叶中放入适量肉馅,以包春卷的方法先卷起离自己最近的一个角,然后再将两侧的角往
期刊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当口服降糖药物不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时,患者应尽早使用基础胰岛素。”2011年11月23日,在开展基础胰岛素治疗的观察登记性研究(ORBIT研究)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建议道。  目前,胰岛素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有很多局限,包括胰岛素治疗起始时间晚、剂量调整不充分,以及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次数不足等。同时,中国也缺乏有关胰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