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警惕眼中风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uraitru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怡患糖尿病6年多,一直控制得不错。这段时间,天气变化比较大,忽冷忽热,血糖也跟着不平稳起来。这天晨起,张怡突然发现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了,孩子们立即将她送到附近的医院。眼科医生给她做了检查,诊断为眼中风引起的左眼视力突然丧失,幸亏救治及时才挽回了一些视力。医生告诉她:眼中风的发病与全身血管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寒冷的季节和过度波动的情绪是最大的诱发因素。
  
  人眼的结构就像一台微型照相机,在相当于底片的位置,人眼球内有一层叫做视网膜的眼底组织,眼中风就是由眼底视网膜血管阻塞或出血造成的。视网膜是接受光线刺激完成视觉功能的重要结构之一,它上面的神经细胞必须依赖视网膜上散布的血管系统来供给养分以维持正常运作。任何短时间的营养中断,都会造成视功能不可弥补的损失甚至永久性的失明。当视网膜血管发生阻塞或出血时,整个视网膜因为得不到血液供应而缺氧、营养中断,从而导致视力突然丧失,即为眼中风。眼中风来势凶猛,是眼科的急重症之一。
  就像脑卒中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一样,视网膜动脉阻塞就类似缺血性眼中风,而视网膜静脉阻塞则类似出血性眼中风。眼中风包括视网膜动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阻塞。冬季尤其是气温骤降时往往是眼中风的高发时段。眼中风的发病与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关系密切,因为这些疾病均可使视网膜血管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血液流经此处时受到阻碍,形成血栓,造成眼底部发生急性缺血或出血,如治疗不及时,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病程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现:自己忽然近视了,看远看不清,看近反而很清楚,事实上,这是得了糖尿病眼病了。于是,患者去配眼镜,刚配上还挺好,没过几天视力又恢复正常了。此时,如果分别查几次血糖,肯定有高峰、有低谷,这就是波动性血糖增高。当血糖急剧升高时,患者可突然由正视眼变成近视眼,或原有的老花眼症状减轻;而血糖降低时,又可恢复为正视眼,或又需要佩戴老花镜。这种频繁的波动遇到气候骤冷或者情绪波动时,就很容易演变为眼中风。
  
  预防最重要
  眼中风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发作时要及时就诊并注意预防。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往往发病突然,患者的眼睛虽然没有疼痛感,但视力会急剧下降,甚至丧失光感。在发病前可能会发生一过性的视力丧失并会自行恢复的情况。视网膜动脉一旦阻塞,会导致相应的视网膜缺血、缺氧而水肿,视细胞迅速死亡,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一般来说,中央动脉阻塞发病后1小时内如果得到缓解,患者的视力可以得到恢复,目前主要采用的治疗方式有大量血管扩张剂、抗栓和溶栓药物以保护视细胞、减轻视功能损害,必要时也可用高压氧舱治疗。但如果超过4小时,视力就难以恢复。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也会表现为视力明显下降,但发病速度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相比较为缓慢。分支静脉阻塞和半侧静脉阻塞,同样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因此,老年人别轻易把视力下降当做正常现象,应该积极就诊。
  一般认为,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注意保暖、平稳心态、防止情绪波动,这样就可以预防眼中风发生。
  (编辑/刘艳)
其他文献
对于上班族糖尿病朋友来说,一天的工作繁忙劳累,都想借中午调整一下,对于退休在家的老年糖尿病朋友来说,午休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是两类人群在小憩之后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醒来后发现自己脑袋沉沉的好像还沒有完全清醒,精神似乎还不如午休前清爽,这是为什么?因为休息时我们的身体处在相对静止的状态,身体各器官的运行也在一个低点上。而这个时候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携氧量也还在低位,因此午睡醒来身体需要一段时间去调节
期刊
生活中,“糖友”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事,有的时候这些事情的发生往往是人们无法控制的,让人猝不及防又无可奈何,但是化解尴尬总有解决之道。那么,冬季会有哪些尴尬事等着“糖友”们去一一化解呢?    气温下降 血压易升高  到了冬季,患有高血压的“糖友”会深有感触地发现:这个季节的血压变化很明显,血压升高幅度一般在5~10毫米汞柱,最高可达20毫米汞柱。  有些患者以为是吃的降压药不起作用,急于换药
期刊
冬季怕冷是“甲减”惹的祸  去年冬天,有位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因为最近血糖不稳定来就诊,就诊时她用嘶哑、低沉、缓慢、发音不清的语调向医生诉说着:“今年的冬天真是冷啊,怎么就觉得像待在冰窖里一样”,医生抬头看看这位患者,发现她的头发干燥、稀疏,皮肤蜡黄、粗糙,鼻、唇增厚,舌大,面部表情较呆板,随来的家属也反映入冬后,她特别怕冷,记忆力明显下降,特别爱睡,人还长胖了,医生让患者卷起袖子和裤腿,见她整个前
期刊
一针一药,一针即基础胰岛素,一药即口服降糖药,基础胰岛素联合一种口服降糖药,低调了说是优势互补,高调些就是“黄金组合”了,总之深受“糖友”欢迎。正可谓:二者联姻,抗“糖”同心,针药齐施,谁与争锋?    一针是什么样的针  目前我们对基础胰岛素的认识和要求可以简而概之:理想的基础胰岛素需具备作用持续时间能覆盖24小时、注射次数少(一天一次)、低血糖发生频率低、无明显吸收高峰、作用曲线平缓等特点。 
期刊
脂肪肝与糖尿病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更形象的比喻就是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关系。国内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46%,换句话说,几乎每两个糖尿病病人就有一个出现脂肪肝。可人们往往起初并不重视脂肪肝的潜在危害,观念上存在种种误区。    误区一  脂肪肝不是什么大病  脂肪肝是一种“不痛不痒”的疾病,因此,很多患者常常忽视疾病的治疗,或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其实,这都是因为脂肪肝善于
期刊
表格说明:    星期一  农夫山泉:刚刚享用过美妙周末的美食饕餮,周一不妨来点素食、粗粮等食物,平衡一下周末摄入的多余能量!  小计划:将早餐习惯改变一下,把原来爱吃的烧饼、油条、肉包子统统从餐桌上撤去,换成烤全麦面包片加蒸蛋羹,晚餐来个窝头或菜团子加凉拌素菜。至于午餐?按照这个计划自己定。  迈开腿:周一上、下班高峰,何必去拥挤,迈动双腿走两站!   小计划:步行15~30分钟。速度由慢逐步加
期刊
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血糖监测是判定治疗有效与否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主要监测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糖等。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通过糖化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糖基化产物,其所占血红蛋白总量的百分数表示糖化血红蛋白的值。血糖浓度越高,葡萄糖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数量越多,糖化血红蛋白值也越高(如图所示)。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水
期刊
在这个日渐寒冷的季节,站在新旧更迭的时光路口,我们挥手告别2011年,带着不舍,也带着遗憾。这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这也是夹杂失望的一年。减肥手术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期盼,但争议一直未断;胰岛素的使用和注射技术有了规范,自我管理和血糖达标仍任重道远;新的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更加严格,新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适当放宽,前者的严格使中国的“糖妈妈”增加了100多万,后者的放宽告诉我们,比达标更重要的是安全;老
期刊
李女士76岁,3年来便秘一直困扰着她,经常是3~4天想尽办法才大便一次,可每一次都很难便出来。先后应用通便药(如麻仁丸、番泻叶、开塞露、甘油栓等),效果也不佳。因排不出便,腹胀难耐,坐卧不宁,苦不堪言,为排一次便弄得她筋疲力尽。为此,她曾到多家医院诊治,医生给她开了不少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和西沙必利等),可就是不见效。后来医生发现她患2型糖尿病,又给开了她口服降糖药,依然没有什么效果。经检查她的空
期刊
作用更理想、服用更方便,一直是广大“糖友”对降糖药物的要求,同时也是各大制药企业的长远追求。  对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随着病程的推移,只用一种降糖药是无法控制好血糖的,往往需要多种不同降糖机制的药物联用。但服用多种药物,无疑给患者增加了极大的负担,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记忆力本来就差,再加上很多人除了需要服降糖药外,还有降压药、调脂药等等,如此一来,忘服药、服错药就成了常见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治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