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伴发便秘的危害及治疗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女士76岁,3年来便秘一直困扰着她,经常是3~4天想尽办法才大便一次,可每一次都很难便出来。先后应用通便药(如麻仁丸、番泻叶、开塞露、甘油栓等),效果也不佳。因排不出便,腹胀难耐,坐卧不宁,苦不堪言,为排一次便弄得她筋疲力尽。为此,她曾到多家医院诊治,医生给她开了不少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和西沙必利等),可就是不见效。后来医生发现她患2型糖尿病,又给开了她口服降糖药,依然没有什么效果。经检查她的空腹血糖为 15.2mmol/L(正常值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8.3mmol/L(正常值为4.4~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9.6%,均远远超过正常值。测血糖后,医生让李女士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配合营养神经药物。没过多久,血糖逐渐正常,而便秘也很快消失了。
  其实,这位老人患的就是典型的糖尿病性便秘,随着血糖的逐渐控制,便秘症状也得到了改善。糖尿病性便秘在临床上常常容易被忽视而误诊。此例提示:当糖尿病和便秘同时存在时,要想到便秘可能是糖尿病所致,应及时测血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在口服降糖药物疗效不佳时,要及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便秘,即粪便干燥,3天或3天以上排便1次,粪便呈羊粪或石子状,排便费劲,排后还有便意。糖尿病患者大多伴有便秘,据报道,约有2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便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血糖使体内缺水,大肠水分减少,引起大便干结,大便困难;糖尿病引起内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使大肠排空减慢而致便秘;糖尿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活动量小,害怕多尿而不敢喝水,食用蔬菜尤其含纤维素的蔬菜较少,也会引起便秘;糖尿病患者常需控制饮食,如果饮食过少,难以刺激肠蠕动,也是引起便秘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为了解除失眠而滥用镇静剂,这也是导致便秘的原因。
  
  便秘的危害
  便秘不但使病人痛苦,还会给病人造成心理负担,影响病人的情绪,使胰岛素的对抗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成为血糖升高的诱因。有研究显示,人在用力排便时,血压水平较平时可翻一番。而许多病人收缩压可一过性达到200毫米汞柱以上。糖尿病患者多有视网膜微血管瘤或新生血管,瞬间的高血压可造成血管破裂,引起视网膜出血,导致失明。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伴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硬化,便秘可造成血压急剧升高,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脑溢血。据法国统计,在住院病人中与便秘有关的死亡人数每年达9万左右;在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病人中,发生便秘者几乎占一半。因此,必须积极地治疗便秘。
  糖尿病伴发便秘的治疗
  1.饮食疗法:多饮水,多食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如芹菜、丝瓜等。适当吃一些瓜果及“产气”食物,如豆腐、笋、萝卜等,这些食物可以促进肠蠕动,利于通便。
  2. 按摩:可以揉腹,每日做收腹提肛运动,提高排便能力。腹部按摩有助于胃肠道蠕动、消化与排泄。腹部按摩应沿大肠走向按顺时针方向做圆形按摩。按摩可促进大肠蠕动,有机械推动粪便前行的作用。每天上午、晚睡前各按摩1次,每次5~10分钟。在排大便时,除按摩腹部外,还可自下而上按摩尾骶、腰椎两旁,有助于完成排便反射过程。
  3.体育锻炼:除一般全身运动(散步、慢跑等)外,便秘者应重点加强腹肌力量的锻炼,如收腹抬腿、仰卧起坐等。平时还可多做下蹲与屈髋压腹动作,以促进肠蠕动。卧床患者适当增加活动量,指导床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能下床的患者,家属及保姆协助生活料理,督促患者进行每日2~3次室内或病房周围散步等轻微活动。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调节,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每日或隔日1次)。
  5.药物疗法。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逐步使血糖平稳达标,血糖控制得越好,便秘的治疗效果也越好。此外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弥可保、唐林、维生素 B1等药物,或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和西沙必利等。
  6.中医中药也有一定的疗效,如四磨汤、六味安消、麻仁润肠、复方芦荟等。
  7.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便秘病人常常缺乏双歧杆菌,补充后,不仅调节了肠道菌群,而且可以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有利排便。
  (编辑/李文解
  邮箱:liwenjie111@163.com)
其他文献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主席一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令湖北首府武汉名扬天下。武汉人与水相邻,傍水而居,游泳成了大多数市民常见的休闲运动,众多糖尿病患者也乐在其中,受益无穷。更有喜好冬泳的,在冰冷江水中斩浪前行,成为道道美妙风景。但是,随着天气越来越冷,那些“浪里白条”们也需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游出来的烦恼  老王今年60岁
期刊
长期卧床的糖尿病患者各脏器功能衰退,常伴有多种严重病症,并易在冬季加重。所以,此阶段的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心理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多数精神苦闷。尤其是老年人,自责之外,更是害怕孤独或被遗弃。所以,亲属应关心、体贴病人,尽量抽时间多在其旁边陪护,多与其聊天,回忆过去一些难忘的美好时光,以减轻老人的寂寞和失落,增强其生存的信心和勇气,以积极而健康的心态配合治疗。    皮肤护理  冬季长期卧床的
期刊
对于上班族糖尿病朋友来说,一天的工作繁忙劳累,都想借中午调整一下,对于退休在家的老年糖尿病朋友来说,午休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是两类人群在小憩之后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醒来后发现自己脑袋沉沉的好像还沒有完全清醒,精神似乎还不如午休前清爽,这是为什么?因为休息时我们的身体处在相对静止的状态,身体各器官的运行也在一个低点上。而这个时候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携氧量也还在低位,因此午睡醒来身体需要一段时间去调节
期刊
生活中,“糖友”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事,有的时候这些事情的发生往往是人们无法控制的,让人猝不及防又无可奈何,但是化解尴尬总有解决之道。那么,冬季会有哪些尴尬事等着“糖友”们去一一化解呢?    气温下降 血压易升高  到了冬季,患有高血压的“糖友”会深有感触地发现:这个季节的血压变化很明显,血压升高幅度一般在5~10毫米汞柱,最高可达20毫米汞柱。  有些患者以为是吃的降压药不起作用,急于换药
期刊
冬季怕冷是“甲减”惹的祸  去年冬天,有位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因为最近血糖不稳定来就诊,就诊时她用嘶哑、低沉、缓慢、发音不清的语调向医生诉说着:“今年的冬天真是冷啊,怎么就觉得像待在冰窖里一样”,医生抬头看看这位患者,发现她的头发干燥、稀疏,皮肤蜡黄、粗糙,鼻、唇增厚,舌大,面部表情较呆板,随来的家属也反映入冬后,她特别怕冷,记忆力明显下降,特别爱睡,人还长胖了,医生让患者卷起袖子和裤腿,见她整个前
期刊
一针一药,一针即基础胰岛素,一药即口服降糖药,基础胰岛素联合一种口服降糖药,低调了说是优势互补,高调些就是“黄金组合”了,总之深受“糖友”欢迎。正可谓:二者联姻,抗“糖”同心,针药齐施,谁与争锋?    一针是什么样的针  目前我们对基础胰岛素的认识和要求可以简而概之:理想的基础胰岛素需具备作用持续时间能覆盖24小时、注射次数少(一天一次)、低血糖发生频率低、无明显吸收高峰、作用曲线平缓等特点。 
期刊
脂肪肝与糖尿病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更形象的比喻就是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关系。国内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46%,换句话说,几乎每两个糖尿病病人就有一个出现脂肪肝。可人们往往起初并不重视脂肪肝的潜在危害,观念上存在种种误区。    误区一  脂肪肝不是什么大病  脂肪肝是一种“不痛不痒”的疾病,因此,很多患者常常忽视疾病的治疗,或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其实,这都是因为脂肪肝善于
期刊
表格说明:    星期一  农夫山泉:刚刚享用过美妙周末的美食饕餮,周一不妨来点素食、粗粮等食物,平衡一下周末摄入的多余能量!  小计划:将早餐习惯改变一下,把原来爱吃的烧饼、油条、肉包子统统从餐桌上撤去,换成烤全麦面包片加蒸蛋羹,晚餐来个窝头或菜团子加凉拌素菜。至于午餐?按照这个计划自己定。  迈开腿:周一上、下班高峰,何必去拥挤,迈动双腿走两站!   小计划:步行15~30分钟。速度由慢逐步加
期刊
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血糖监测是判定治疗有效与否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主要监测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糖等。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通过糖化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糖基化产物,其所占血红蛋白总量的百分数表示糖化血红蛋白的值。血糖浓度越高,葡萄糖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数量越多,糖化血红蛋白值也越高(如图所示)。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水
期刊
在这个日渐寒冷的季节,站在新旧更迭的时光路口,我们挥手告别2011年,带着不舍,也带着遗憾。这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这也是夹杂失望的一年。减肥手术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期盼,但争议一直未断;胰岛素的使用和注射技术有了规范,自我管理和血糖达标仍任重道远;新的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更加严格,新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适当放宽,前者的严格使中国的“糖妈妈”增加了100多万,后者的放宽告诉我们,比达标更重要的是安全;老
期刊